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洪大用
    2010, (2):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12月7日—19日,联合国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变化大会,试图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通过一份新的约束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共同文件。然而,这次会议开得非常艰难,由于各国的文化、经济差异,由于各国的利益诉求差异,由于各国对未来风险评估的差异以及对责任主体认知的差异,国际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几乎陷于困境,最终,这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并没有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使得未来谋求全球各国协同,共同实现低碳排放的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尽管关于全球气候是否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在科学界仍然有着争论。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杨通进
    2010, (2): 2-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的实质是如何分配温室气体的排放权。目前,对国际社会影响较大的分配排放权的四条伦理原则是历史基数原则、历史责任原则、功利主义原则和平等主义原则,这四条原则各有其合理性及其局限,只有全球正义原则较为理想地综合了这四条原则的优点,是分配排放权的最为理想的伦理原则。建设世界主义的全球公共政治文化是实现全球正义的文化前提和伦理保证。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冯俊新
    2010, (2): 1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首要任务是适应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这也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经过一个碳排放快速增加的阶段,而中国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中国在2000年以前在碳减排方面的出色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所致,今后继续保持碳强度下降的关键在于技术能力的提高。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洪大用
    2010, (2): 19-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碳经济必然与低碳社会相关连,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推动低碳社会建设。由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中国低碳社会建设面临着选择困境、整合困境、持续困境以及外部突围困境和协同困境。为此,建设中国低碳社会应当充分发挥现有体制的优势,但需推动其必要的功能转换,建立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之间的适当关系。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张汝伦
    2010, (2): 27-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存在与时间》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和影响,首先与它处理的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现实性有关。《存在与时间》的基本问题不是人,而是一般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时间》从表面上看是要纠正西方人在存在论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实际上却是以存在论问题为进路思考时代的问题。海德格尔在把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变成事物的意义问题的同时,也把理论问题变成了一个实践问题。当哲学的理论问题变成哲学的实践问题时,哲学也就成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是恢复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地位,开始了哲学的实践哲学转向。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徐春
    2010, (2): 37-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表明,工业文明因面临严重的发展困境将发生转型,为生态文明所取代。对于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性来看,生态文明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中,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将是工业文明之后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从人类文明系统的结构性来看,生态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系统中的一个方面,但具有基础地位,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存在交叉渗透的相互作用。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邹晓芟, 萧诗美
    2010, (2): 46-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毛泽东的理性观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其理性概念仅限于认识领域而无关乎实践领域;二是没有对知性和理性做进一步区分。毛泽东的理性观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性观是一脉相承的。知性和理性的区分意味着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自然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分,因此,该区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杨伟清
    2010, (2): 53-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义的优先性指的是正义在人类价值体系或道德原则框架中的优先性地位。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明确地提出了这一论题。桑德尔不同意这一论题,并对这一论题提出了五种反驳意见。但他的批评意见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忽略了正义运作的诸多不同方式,忽略了正义在人类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吴琼
    2010, (2): 61-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康德和萨德,一个是谨守道德律令的伦理学家,一个是以性虐著称的淫秽作家,拉康把两者并置在一起并不是为了去比较他们的异同,而是为了去揭示同处启蒙时代的两种极端思想之间暗藏的联系。通过这一揭示,拉康表明:萨德的反道德实践不过是康德的真理的某种返回。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杨其静, 杨继东
    2010, (2): 69-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99—2005年全国120多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样本,以政府补贴作为衡量政府与企业政治联系的变量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获得政府补贴企业的人均工资水平显著高于未获得政府补贴企业;补贴导致的工资差异并非直接来自补贴收入本身,而是由"是否获得补贴"这一性质所决定;这种关系几乎在所有类型企业中存在,而且各种性质的补贴都能够产生这种现象。经验研究的结果也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力量的发展可以显著地抑制政治联系的影响力。通过分析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可以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响企业行为的政治力量和市场力量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的变化情况。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谢富胜, 李安
    2010, (2): 78-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外学者在马克思文本基础上对国际价值理论进行了多样化的研究。不平等交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国际上不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思想,但是在论证上并不完善。谢克从批评货币数量论的角度揭示出比较成本理论在现实中并不成立,并认为价值转移并非一定不利于不发达地区。谢克的观点在黄金非货币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具有现实性。日本和韩国学者立足于文本研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变化的思想。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李珍
    2010, (2): 87-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9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养老社会保险私有化的思潮及实践。这一思潮在理论上夸大了公共年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夸大了个人账户制度在效率和保障等方面的作用,私有化思潮将公共年金与个人账户对立起来,并将其看做是一个非A即B的选择。30年来二十余国的私有化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相反,个人账户制度面临种种困难。实践表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并不能靠私有化来解决,对公共年金制度进行参量改革可能比私有化更有效。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许飞琼
    2010, (2): 95-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都是应对人类自身风险的管理机制,但又分属于市场机制与社会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争议之中,这种争议甚至直接影响了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因此,迫切需要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商业保险独立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又对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必要的补充。商业保险虽然可以纳入广义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不宜改变其补充地位,即社会保障必须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并解除国民后顾之忧的职责,而商业保险则应当适应市场规则,并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发挥弥补社会保障不足的作用,二者应当在尊重各自规律的基础上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地共同发展。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林卡
    2010, (2): 105-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和谐社会的研究就是探讨中国社会建设途径、形成社会发展导向的重要工作。在强化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方面,社会质量理论可以为此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该理论把社会团结、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这些理念有机地联系起来,为研究社会和谐问题奠定了理论分析的基础,并为展开对于社会和谐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想养料和理论启迪。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黄璇, 任剑涛
    2010, (2): 112-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吉登斯在《民族—国家与暴力》中,分析了在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民族—国家的三种国家体系转变的过程中,暴力以两种形式存在并显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这两种暴力形式分别是:体现为国家对武装力量运用的显性暴力、国家通过行政力量实行监控的隐性暴力。两种暴力之间构成了暴力的内在张力关系,但吉登斯忽略了对这种张力关系的系统分析。在国家体系转变中突显暴力的内在张力,是对吉登斯理念的一个有益增补。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金正昆, 徐庆超
    2010, (2): 119-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家形象塑造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系统过程,同时也是一国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塑造,包含了对国家形象的认识、构建、推广、维护与调整等层面。国内外关于国家形象认识的不断深化,新中国构建国家形象的实践,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在国家形象的构建、推广与调整等方面所进行的不懈的外交努力等,都值得关注并进行学理阐释。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张飞岸
    2010, (2): 128-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比较视野下的现代化研究包含两层含义:首先,现代化理论本身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研究现代化理论不能忽视其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其次,现代化本身是一系列具有因果关联的历史进程,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对后发国家按照与其相同的方式实现现代化有一定的制约。现代化发展史并非如传统现代化理论所言是后发国家模仿先发国家的阶段性发展的历史,恰恰相反,现代化发展史是后发国家逐渐与先发国家模式相偏离的历史。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起步越晚,它的现代化进程就越需要在更强的组织手段下完成。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欧阳景根
    2010, (2): 137-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过程中,权利与义务的边界不是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的结果,而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一群理性人基于现实需要而相互选择的结果,是现实合力和管理需要的结果。不能停留在政治哲学层面上去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而应该从现实管理与现实政治的角度去理解。无论是公民权利与义务,还是集体权利,都有着上下两条边界。国家权力在扮演危机管理者的角色时,它的权力上限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如无授权,则不能与公民权利的下限即公民的最基本权利相冲突。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杨保军
    2010, (2): 144-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有一定的环节和具体的程序,需要掌握每个环节的内在要求。大的环节主要包括:前提环节:准确把握优良道德规范成立的根据,诸如新闻道德规范成立的客观根据、职业主体的职业价值诉求以及新闻活动的环境条件;核心环节:按照一定原则建构道德规范,重点是处理好新闻规律与规范的关系问题、既有习惯规则与规范的关系问题和主体需要的合理性问题;延展环节:主要是根据新的条件和认识修正、调整、更新规范。
  • 碳减排:正义原则与对策
    江马益
    2010, (2): 151-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列维纳斯对马丁·布伯之"我—你"关系的理论解读、对生存与死亡问题的现实思考以及对主体同一性问题的逻辑延伸,演绎其道德他者思想的理论内涵:向善是存在的本性,责任感是相遇他者的前提,情景或事件中介着与他者的相遇,死亡隐喻着他者的神秘,他者界定着未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