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导航切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荣誉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2025年, 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6
全选
|
本期专稿
Select
本期专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的价值观:基本内涵、精神特质与时代功能
王成, 高文
2025, 39(1): 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价值观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共同价值观。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鲜明责任意识、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和合理念、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无私奉献的深厚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维度。共同价值观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特质,引领人们自觉地将实现自我与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相统一,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其价值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背景下,把牢价值取向,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中国之理
Select
中国之理
农业新质生产力:范式变革、价值旨归与实践图景
吴振磊1, 卢昱嘉2
2025, 39(1): 1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关键着力点。农业新质生产力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发展与安全、凸显人本价值、彰显绿色转型、助力开放循环的先进生产力,由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和制度变革共同推动形成。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在研发能力、渗透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落地,亟待构建“供给能力—供给质量—供给模式”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体系,探索“禀赋跃升、配置优化、流动高效”的农业要素创新性配置模式,践行“扎根传统、助力新兴、布局未来”的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路径。
Select
中国之理
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视域下的“中央”“地方”与“央地关系”
李坤睿
2025, 39(1): 2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央”“地方”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的重要范畴,“央地关系”原理是围绕中央、地方相互关系形成的理论原理。“中央”涵盖“最高领导机关”“党中央”“中央领导机构”等概念,全党必须服从中央。“地方”分为若干层级,通常不包括基层,机构设置与中央机构同中有异。“央地关系”原理主要包括:央地关系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央地关系的建构目标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相关范畴、原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鲜明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特色,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专题研究:社会科学的发问意识与预测检验
Select
专题研究:社会科学的发问意识与预测检验
社会科学的三种“发问”意识
郭台辉
2025, 39(1): 3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问”意识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占据重要位置。“发问”有内在的形式结构,因构成要素的指向差异而形成社会科学的不同形态。其中,“原问题”意识是针对现实发问,关注社会难题,回应同时代人的焦虑,形成当下导向的社会科学,带来研究目的功利化与知识碎片化;“源问题”意识对历史发问,回溯历史情境条件与过程,形成历史导向的社会科学,对研究议题及其解释进行历史情境化的处理;“元问题”意识着眼人类自身无法化解的永恒难题,同时关注其历史变形、当下困扰与未来后果,催生新型社会科学。三者呈逻辑递进的关联性,而元问题导向的新型社会科学接受哲学思维的指引,可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开辟新路径,为理解中国与世界文明进程的永恒难题提供持久对话机制。
Select
专题研究:社会科学的发问意识与预测检验
社会科学预测及其检验问题剖析
王伯鲁
2025, 39(1): 5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俄狄浦斯效应的影响,在社会科学预测检验问题上,传统的“认识论路线和真理标准”经常遭遇检验尺度流变难题,以至于有人质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理的普适性,以及社会科学预测检验的可行性。社会科学预测的实践检验应当以“价值论路线和功效标准”为主导,以“认识论路线和真理标准”为辅助,实现对社会科学预测的双重检验和综合性评判。这两条检验路线和标准都是实践检验理念的具体贯彻和实现方式,其间构成了互补统一关系,也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理的丰富和发展,其中涉及的冲突与不协调等深层次或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和阐明。
社科研究
Select
社科研究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制度的宪法基础
黄文瀚
2025, 39(1): 6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于传统政府公文,政府工作报告是塑造履职形象、传播施政理念、贯彻宪法价值、获取广泛支持、执行国家意志、接受外部监督的权威载体。根据中国宪法的规定,政府工作报告不单是一纸政治公文,更是一项宪制安排,其内含的政府施政行为应当符合宪法规范、契合宪法原则、保障宪法权利、接受宪法监督的合宪性要求。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的依据。在宪法视域下,政府工作报告制度至少存在四重基础,分别是宪法制度发展所具备的规范基础、宪法序言条款所设定的目标基础、基本权利条款所内含的保障基础以及国家机构条款所指向的监督基础。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有必要充分阐释政府工作报告制度蕴含的宪法基础,并在满足宪制架构的理性要求上,使之成为行政给付的公开蓝图、民主制度的监督窗口、依宪治国的实施路径。
Select
社科研究
党的纪律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例
刘俊杰
2025, 39(1): 7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纪法分开与纪法贯通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推动了党的纪律学产生和发展。基于目前学界研究方法单一、缺乏体系化思维和规范化思维的研究困境,应当采纳跨学科、体系化和规范化的基本研究方法。坚持跨学科研究方法,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引、以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为基本遵循、以法学理论为具体指南。贯彻体系化研究方法,就是要在纪律法规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分别实现实体程序一体研究、处分处理合并研究和执纪执法贯通研究。运用规范化研究方法,必须尊重立规原意,不得随意类推适用;妥善运用解释方法,不应机械理解法规;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能随意从严解释。
Select
社科研究
数字化转型、劳动收入份额与技术溢价——来自供应链视角的证据
彭俞超, 王南萱, 梁钰茼
2025, 39(1): 8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劳动要素的分配格局,并引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革,其影响范围广、程度深,远超出直接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范畴。本文从供应链视角出发,基于2012—2019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供应商数字化转型能显著提升客户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在供应链网络中存在同群效应,下游企业会学习供应商,从而推进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由于客户企业需要对供应商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加以甄别,即使自身不进行转型,也会受到供应商的影响。通过上述渠道,供应商数字化转型提高了客户企业对高技能、高学历人才的雇佣比例和平均工资,在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同时也扩大了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间的薪酬差距。
Select
社科研究
情绪价值:文旅IP“出圈”的底层逻辑与趋势
王林生1, 金元浦2
2025, 39(1): 98-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情绪价值成为文旅IP“出圈”的底层逻辑之一,情绪价值重要性的显现受多种要素的驱动,不仅涉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文旅产业IP化转向,而且与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心理疏导存在密切联系。“一核四维”构成文旅IP情绪价值的基本要素,其中创意是核心,精神内涵、场景营造、互动体验和社交裂变是四个重要维度。情感经济是文旅IP情绪价值的现实性转化与创造,展现出真实性、共情性、关联性、持续性和媒介性等特征。打造文旅IP情绪价值的升级版,需要在内容供给、价值创造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融注更多的人文要素,强化文化深度和美学意蕴、创意创新以及人文精神等对文旅IP情绪价值构建和现实创造的支撑。
Select
社科研究
家庭的双重角色及其法律界定:传统基础与当代阐释
汪洋, 刘冲
2025, 39(1): 11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家庭先于社会和国家而存在,作为法律概念的“家庭”是国家权力对既存的家庭伦理秩序的规范性描述。从历史视角观察,无论是在传统中国还是在当代中国,家庭都承担着伦理秩序载体和国家治理单元两种角色。对于不同角色,国家权力在进行规范性描述时所遵循的逻辑是不同的,不同角色所对应的“家庭”概念边界亦不相同。家庭作为伦理秩序载体,其本身就是治理目的之所在,相对应的“家庭”概念应严格依据《民法典》第1045条和第1050条界定。家庭作为国家治理单元,则是实现其他治理目的的工具,相对应的“家庭”概念边界应基于治理目的之需要而灵活界定。此外,还存在第三种“家庭”概念,其意义是在家庭伦理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划定一条边界,此种“家庭”概念边界的确定要在不同领域、不同案件中进行具体分析。
人文研究
Select
人文研究
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唯物史观基础
桑明旭1, 徐星美2
2025, 39(1): 126-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澄清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唯物史观基础,基于准确厘定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以及与西方人文经济学的区别、解释相关地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匹配现象的需要。推进这项工作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唯物史观理论框架中合理说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核心主张即文化与经济的双向驱动关系,做到既不违背经济决定文化这一基本原理,也不陷入西方产业经济学仅仅把文化视作资本增殖要素的思想窠臼之中。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深刻揭示当代全球大变局大转换何以造就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新变化新特征、何以催生人文经济这一崭新经济形态,而这一探讨则指向对全球经济的当代转型、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形态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历史性分析。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不仅奠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地坪、扎根于当今时代的历史现实,而且寄托于人类发展的长远未来。
Select
人文研究
再论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财富观及其主体之思——从《巴黎手稿》笔记本III“私有财产和劳动”谈起
黄志军
2025, 39(1): 141-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返本研究和历史考察,可以指认如下观点是做了简单化和标签化处理的,即重商主义把劳动或主体置于财富之外,而重农学派则把劳动移入了财富之中,并将其作为财富的主体本质。究其实质,重商主义并没有把财富即货币的观点作为自身的全部理论基点。相反,基于经济政策实践的考量,它把制造业和工业也看作是创造财富的活动,所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中蕴含着主体要素;重农学派虽然把劳动移入了财富的视野,但是因为它把土地置于财富创造的首要地位,实际地将农业劳动束缚于其中,从而很难把财富的本质完全归结于劳动,所以劳动在根本意义上只是财富的主体构成,而非其主体本质。此种澄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更新传统政治经济学史对它们的基本判断,更合理地把握马克思早期和晚期对它们的完整理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些时代中主体存在方式的多样化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Select
人文研究
“以诗为词”与宋代文论变迁
杨吉华
2025, 39(1): 152-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实践引发的“本色”论,尚未明确澄清“本色”具体内涵,导致“本色”具有概念不清、定义不明的模糊性特点。“以诗为词”虽然较好推动了词的地位提升,表现出宋人潜在的“尊体”意识,但是,“尊体”意识与“本色”追求之间的内在矛盾,也使宋词尊体模式依然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以诗为词”促成宋人词体“诗化观”内部,形成由以诗作词创作手法的理论总结到以诗为标准来评价词的“雅化观”两个层次内容,具有各自不同的理论内涵。“以诗为词”既遵守法度,又变化创新的创作手法,还是对宋代文学“活法”论精神的具象化印证及其认同运用。由此,“以诗为词”在整体上推动了宋代文论新变。
Select
人文研究
新媒体时代重读“移动的私有化”——以威廉斯、本雅明和维利里奥的启示为核心
张墨研
2025, 39(1): 165-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威廉斯在对电视的历史化批判中形成的“移动的私有化”概念对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任何新的媒介形式均具有借鉴意义。对此,本雅明基于历史哲学的空间批评和维利里奥基于光学理论的技术美学在时空综合性中将这一概念的理论效果推向前沿。“移动的私有化”的理论起点是对偏狭的“技术决定论”的技术认知的扬弃,同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的根本决定性,这一认识可使我们一方面穿越作为“技术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幻象,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属于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技术认知。
经师· 人师
Select
经师· 人师
为党写史立传 为国培育英才——中共党史学家胡华的学术思想及贡献
耿化敏, 刘高元
2025, 39(1): 175-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作论文
更多...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