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中国之理
    刘守英, 黄彪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4): 16-30.
    人类经济社会的重大进步都以生产力革命为推动力。作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改革开放后,我国以发展生产力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逐渐形成了以传统生产力支撑的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转换,以传统生产力支撑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实践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展现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经济运行规律,促进传统生产力转型升级,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重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构建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期专稿
    谢富胜, 江楠, 匡晓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5): 1-13.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义。马克思分别在历史唯物主义层次和政治经济学层次上论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量变累积引发生产力的质变。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将新质生产力作为解决中国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抉择,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系统性生产力理论。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科技自立自强,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生产组织与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统合城乡发展,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以生产方式转型推动社会供需在新的水平达到平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更是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期专稿
    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6): 1-9.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文阐释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和基本路径。在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中,存在着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化和跃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蕴含着中华文明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它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念揭示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提供了科学指引。

  • 辛晓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4): 138-148.
    李白并非“无意属对”,而是以自己的个性发展改造了汉魏以来的对仗艺术。他对对仗艺术的开创与经营既见于律体、也见于古体诗的创作。他在使用对仗时有意模糊了古体与近体的界限,以求达到整饬美与流动美的统一。一方面,李白以古行律,打破诗句工整性,以意脉的跳脱流动,转移了读者对偶对的关注,为律体增加了摇曳流动之态。另一方面,李白又充分吸纳了六朝至初唐的对仗手法,将之大量用于古体创作,发展了古体诗歌艺术,从而调和古、近体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抒情言志的自由。李白在诗歌对仗艺术方面的开拓,是他熔铸古今的诗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 社科研究
    严金明, 蔡大伟, 夏方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5): 72-84.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程,为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为分析框架,剖析“千万工程”中所蕴含的人民观、生态观、发展观和系统论、矛盾论、实践论等“三观三论”,系统梳理了“千万工程”的实施动因和发展历程,总结了人居环境整治、多规融合改革、城乡一体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多元联动机制等主要做法,提出未来推进“千万工程”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主要抓手,不断增强其引领效能、示范作用和治理能力,以期为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指引。

  • 中国之理
    周文, 李吉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4): 31-44.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杠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成就离不开党对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坚持与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新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新质生产力以其文明逻辑对发展理念、增长理念、发展范式等实现了超越,从而不断开辟生产力跃迁新境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要求,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引领作用,保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增长动能;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构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秩序;厚植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物质基础。

  • 本期专稿
    王成, 高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5, 39(1): 1-14.
    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价值观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着源远流长的共同价值观。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鲜明责任意识、实现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和合理念、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无私奉献的深厚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维度。共同价值观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特质,引领人们自觉地将实现自我与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相统一,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其价值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背景下,把牢价值取向,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 专题研究: 数字化与游戏资本主义批判
    刘煜洲1, 蓝江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6): 60-70.
    赫伊津哈将游戏视为自由的、真正自主的活动领域,是人类一切文化的发源地。继承了赫伊津哈游戏理论遗产的情境主义国际的理论家将蕴含着完美秩序的游戏赋予革命的精神。但有关游戏的问题应当以现实的生产条件与生产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数字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游戏已然与资本主义结盟,构成了“游戏资本主义”。游戏资本主义从简单商品流通形式下的单机游戏时代,到以活的有机形式参与进入土地耕耘的租金游戏时代,再到消费社会中必然遭遇虚假需求的以“终身免费使用”为幻象的消费游戏时代,其特性昭然若揭。游戏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要集中于游戏资本主义对人们的社会资本所施展的一种交换魔法、通过人工智能这一非人化的幽灵对自由的闲暇时间的剥削以及游戏消费环节的意识形态问题。


  • 人文研究
    郭清香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5): 161-170.
    道德知识的可能性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试从朱熹和王阳明“格物致知”说来回应西方元伦理学关于道德知识的诸多问题。在朱熹看来,格物致知是将外在的物理、事理与伦理与人内在的本性之理互相启发、映照从而获得完备的道德知识的过程。王阳明质疑朱熹合内外之理的可能性,试图从根本上合心与理为一,将获得道德知识的方法归于内求,把知识的可能性归诸天理,但获得真知的可靠途径则是知行合一。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说给出了道德知识可能性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确立以天理作为道德知识根基的道德实在论的立场,将道德事实和道德价值、伦理与物理打通,通过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保证道德知识的可能性。

  • 社科研究
    陈景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4): 91-107.
    法律解释作为法学中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通常被认为其争议性来自“解释”部分。如果忽视法律解释中的“法律”部分,就无法整体理解法律解释的争议性。由于法律解释通常是成文法解释的另一种称呼,因此法律解释的主要对象就是制定法,并且制定法的意义是由语言及其文义来决定的。通常认为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来自语言上的问题,然而这会摧毁制定法的意义,因此必须重新思考法律解释的必要性,这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法律对官员和民众提供了不同的指引,另一个是法律的连续性和权威性之间如何保持一致。由于所有类型的法律都会面对这两个问题,因此法律解释同时也会涉及判例法和习惯法。

  • 本期专稿
    李忠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4): 1-15.
    法学方法曾被视为是法学科学性的体现,是通往法学问题唯一正解的途径。在“唯一正解”的幻象破灭之后,法学方法一度祛魅,甚至被视为是可有可无的,沦为政治立场的包装。这两种观点都存在偏颇之处,法学方法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但也绝非任意。宪法学方法同样如此。中国宪法学的方法论体系构建必须直面“中国宪法”的双重特殊性:即中国的特殊性和宪法的特殊性。宪法方法的特殊性在于,宪法必须为整个法律体系进行价值奠基。中国宪法方法的特殊性则在于,必须立足于近代以来中国宪法整体变迁的情势,把握现行宪法的变与不变,将中国宪法变迁的内在逻辑作为理解“八二宪法”的前提或者说前结构,即以宪法变迁为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对中国宪法的方法体系进行理论、知识和解释的三重建构。只有在整体宪法变迁的视野中,才可以对原旨主义方法有正确的运用,从而在具体宪法解释当中平衡原旨和变迁两个方面。

  • 人文研究
    雷环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5): 171-182.
    近代中国生成的“科技与哲学”思想潜流是科技哲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发展返本开新的宝贵资源。科学与哲学研究包括科学史与哲学、关于科学的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的哲学四种维度,科技—人文—社会研究包括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新人文主义、科学社会学、科学与技术等。围绕三个衍生话题科技哲学问题域、科技人文学科群和科技时代共同体的思考,亦可带来一些启示。从“科技与哲学”到“科技哲学”是近代以来科学文化愈发强势和科技人文相互挑战在学术研究及学科演变上的连锁反应。面向未来的科技哲学应寻求树立“在科技和人文之间”的学科定位新坐标,弘扬与生俱来的科学人文主义特色,效仿先辈学者会通中西、直指问题、不分畛域,通过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把握时代精神,在实现学科范式创新的同时对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有所贡献。

  • 社科研究
    王化成1, 张洁1, 张超敏1, 孙昌玲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4): 45-60.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是企业谋求长期发展与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基于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利用文本分析法构建品牌竞争力的度量指标,并实证检验品牌竞争力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品牌竞争力通过“声誉约束”机制和“信息获取”机制这两条路径,改善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难题;当市场竞争更激烈、管理层认知水平更高、拥有品牌竞争力的时间更长时,上述影响更加显著;品牌竞争力还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构建品牌竞争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人文研究
    武钰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5): 153-160.
    根据器物的制作观念、动机及其服务的对象,陶寺遗址墓葬用器可分为明器、生器与祭器,具体表现为器物形态、制作工艺、修饰技巧以及使用痕迹的差异。明器与日常生活中同类器物的区别反映了先民在丧葬情境中对现实世界的重构与改造。生器主要包括墓主人生前使用的装饰品和工具。在统治者的墓葬中,会出于政治象征的需要,随葬使用者并非本人的生器。祭器是随葬品中曾经长期使用,但本身却无实用价值的器物,其存在暗示陶寺时期已有用于祭祀先祖的仪式。

  • 人文研究
    徐正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4): 124-137.
    上博简《孔子诗论》面世20余年来,文本整理、简文释读等基础研究已趋成熟,但最重要的“诗学”研究却尚处于“零散诗学”阶段。未来研究分组解评《诗经》作品层级,应单篇、组内、组外“三重对研”发掘孔子解评语的内在联系,以揭示其“情”“礼”“德”三层批评理念。归纳概括“四诗”内容性质和风格特征层级,应系统探讨孔子诗学的批判性思维、“观俗说”“敛材说”“抒怨说”“苦难说”“衰败说”“少德说”“怨王说”“忧患说”及“缘情说”源头等有机联系。揭示文艺本质层级,应系统探讨“诗亡隐志说”的“历时性”贡献、“乐亡隐情说”“文亡隐意说”的首创价值、“三大内容层级”“三大学说”与孔子文艺思想体系建构的重大诗学史意义。

  • 专题研究: 数字化与游戏资本主义批判
    肖峰, 胡月庆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6): 49-59.
    游戏资本主义是资本渗透与延伸至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资本数字化的必然结果,是资本逻辑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主体性逻辑”在数字资本上演绎的产物。资本和数字技术的深度叠加使电子游戏增强了社交和娱乐效能,为人们进行精神层面的闲暇放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在资本过度逐利本性支配下的电子游戏异化为资本增值和新型数字化剥削的实践场域,引发了虚实空间中人的生命政治异化。实际上,游戏资本主义是技术资本化后从空间和时间层面消解劳动和休闲的界限,遮蔽资本逻辑下以游戏之名实行数字化剥削的事实。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对游戏资本主义中资本对技术的支配状况加以批判性探察,以共产主义逻辑引导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游戏产业赋能数字经济的发展,以期在推动数智化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 社科研究
    支晓强1, 徐道胜1, 王瑶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6): 71-85.
    环境—社会—治理(ESG)评级分歧表明评级机构对公司可持续发展存在不同的看法,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商业信用决策。本文利用2015—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检验ESG评级分歧对公司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评级分歧显著减少了公司商业信用供给;作用渠道是,分歧增加公司的融资约束和盈利波动,降低公司的供应链稳定性,进而减弱了公司提供商业信用的能力和意愿;该效应受到公司ESG单项属性、现金流状况和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且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具有不对称性。本文丰富了ESG评级分歧经济后果的文献,对于规范ESG评级标准、促进企业供应链稳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人文研究
    张家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6): 156-164.
    学界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中虽然承认宇宙由土、水、气、火四种月下元素和一种月上元素构成,却没有给出月下元素何以有且只有四种的严格论证。事实上,这部著作包含一套关于元素种类的完整证明。亚里士多德首先基于对三种单纯运动的区分确定了三种单纯物的存在,进而依据其“相反者理论”和“精简原则”将三种元素中的重元素和轻元素分别进一步区分为两类,最终确定了构成整个宇宙的五种元素。重构《论天》中关于元素种类的证明,对于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元素理论,以及《论天》和《论生成与毁灭》的关系都大有裨益。

  • 中国之理
    李坤睿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5, 39(1): 28-38.
    “中央”“地方”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的重要范畴,“央地关系”原理是围绕中央、地方相互关系形成的理论原理。“中央”涵盖“最高领导机关”“党中央”“中央领导机构”等概念,全党必须服从中央。“地方”分为若干层级,通常不包括基层,机构设置与中央机构同中有异。“央地关系”原理主要包括:央地关系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央地关系的建构目标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相关范畴、原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鲜明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特色,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 人文研究
    黄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4, 38(4): 149-159.
    客体关系的精神分析理论将艺术视为主客体之间“移情”与“反移情”的交流过程,在当代情感研究中彰显潜力。克莱因的“破坏”与“修复”心理模型、温尼科特的“游戏”与“潜在空间”概念、艾伦茨威格的“创造力三阶段”图式共同提供了一条探索艺术的形式特征、具身的审美经验和外在的文化现实之间深层互动的技术路径。情感之为客体关系,意味着人与外部现实的原发关系根本上被感觉为人与人的关系,在人性化的意义上释放了艺术作品的能动性,也为当代各种角度的艺术阐释提供了一种人格理论上的连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