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2005年, 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1-16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李岚清
    2005, (1): 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力培养和使用高素质的人才,是振兴中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就此曾有过非常深刻的论述。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我们党十分重视人才问题,提出并认真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关心的一件大事。
  • 论文
    冯俊
    2005, (1): 9-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办了"哲学节"(UNESCO Philosophy Day),每年11月第三个星期四这一天,在世界各国举行哲学活动。此时此刻,世界上五十多个国家的热爱智慧的人们正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而在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国,在以人文社会科学著称的中国人民大学,我们也在通过研讨会的形式感受着哲学的睿智与思想者的幸福。
  • 论文
    张志伟
    2005, (1): 1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4年11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办的"哲学节"正式进入中国。在我们这个处处都在追求实际效益的时代庆祝哲学的节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哲学远离现实久矣,现实远离哲学久矣。这种疏离是双方面的:哲学退守象牙塔,现实对哲学敬而远之。
  • 论文
    赵汀阳
    2005, (1): 12-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这个社会似乎有一种集体性的对人民的误解,即以为人民只需要娱乐而不需要思想。事实上正如很容易观察到的那样,当下的精神生活主要是娱乐明星、都市写作和体育,这样轻浮的堕落是令人吃惊的。
  • 论文
    彭永捷
    2005, (1): 14-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节2004的主题是"哲学回归传统",初衷是使哲学回归到源头时那种生动活泼的局面,让哲学走近生活,走近大众。哲学节所倡导的这个主题,对于消除哲学异化,恢复哲学对大众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关怀,有效发挥哲学的影响力,不无积极意义。
  • 论文
    马俊峰
    2005, (1): 1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相适应,社会的价值观和哲学观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当代中国哲学不仅发生着转向,而且是处在转型过程中。这意味着要出现新型的哲学,在哲学理念、研究范式、提出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衡量成就的标准、语境和话语方式方面,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不同的哲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也将发生相应的转变。理论资源的多元化,研究样式的多元化,理论结论的多样化,都正在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当代中国哲学正在形成不同的派别、不同的理论,形成一种真正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 论文
    龚群
    2005, (1): 2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事实是人类的经验可以把握的一类基本事实。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的基本区别在于它的价值蕴含。因此,价值包容于社会事实之中,并且不同的价值决定了社会事实的不同特性。具体来说,依据与社会事实的不同关系,价值可以区分为这样三种类型:价值Ⅰ蕴含于精神性社会事物之中;价值Ⅱ是相应精神性社会事实的行为价值(应当);价值Ⅲ是存在于具有物质载体的社会事实中的价值。
  • 论文
    方立天
    2005, (1): 28-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慧远是东晋中后期继道安以后中国佛教的重要领袖。在出家沙门与国家政治、佛教律仪与世俗礼制、僧人整肃与社会协调、佛学理论建设与中国化方式、内外合明与究极境界,以及精勤修持与山林僧团六个方面,慧远都做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慧远根据印度佛教的义理、制度、律仪结合中国社会的政治、礼制、儒道学说所做的佛教中国化的努力,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 论文
    张一兵
    2005, (1): 33-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手稿在苏联东欧先后出版了梁赞诺夫版、阿多拉茨基版、新德文版和MEGA2四个版本。在比较和分析上述不同版本的基础上,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论著,该书以"双联页排印"的方式区分了手稿的初始文本与修订内容,并用异体字标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文本中的写作。虽然广松涉在此书中持有并非正确的断言,但这并不妨碍此书成为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对象。
  • 论文
    曾志
    2005, (1): 42-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伦理学起始于摩尔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批判。自然主义坚持道德判断可以还原为事实判断,直觉主义则声称"善"不可定义。情感主义反过来把道德判断看作主要是一种情感判断,力图从价值方面而不是经验方面来理解道德判断的性质问题。非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了情感主义的命令性语句样武,并由此揭示出造成传统伦理学谬误的根源。
  • 论文
    樊浩
    2005, (1): 48-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伦理有其可能性与合理性的逻辑-历史条件。经济伦理学和经济伦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三大悖论:目的-工具两难的价值悖论;"立法者"-"阐释者"僭越的规范悖论;制度化"围城"的实践悖论。三大悖论导致了经济伦理的三个文化危机:动机危机;合法性危机;合理性危机。悖论危机迫使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伦理至今仍是一个虚拟命题。
  • 论文
    雷达
    2005, (1): 57-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果世界贸易体系有一部完整法典的话,这部法典的内容就体现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及其继承者--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文中。但长期以来,这部完整的法典一直是国际法学家研究的对象,经济学家对它的系统的、规范的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现存的世界贸易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世界贸易体系的产生是为了避免高关税竞争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灾难,其宗旨是帮助成员国政府走出贸易改善过程中出现的"囚徒困境"。世界贸易体系对成员国实际义务的约束力在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发展中国家在现存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处于不利的、被动的地位。
  • 论文
    巴曙松, 王文强
    2005, (1): 66-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行次级债是一种快速、高效、便捷的资本补充方式,也是一种主动、长期的负债来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预示着次级债的发行将呈上升趋势。但是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各商业银行目前的次级债发行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要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和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培育次级债的流动市场、加强监管、培育和壮大商业银行外的机构投资者等方面加强建设。
  • 论文
    周业安, 赖步连
    2005, (1): 74-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近几年,威廉姆森、诺思等人开始探索交易成本内生的基础,使得这一困扰逐步得到解决。新的理论认为,制度的选择和演化实际上是一个认知分工和协调问题,这种基于知识、学习和信念的理论给制度研究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论文
    聂辉华
    2005, (1): 81-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制度经济学中不完全契约理论有两个重要分支--交易费用经济学(TCE)和产权理论(PRT)。TCE和PRT都把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作为共同基础,但在分析问题的重点和思路上有着严重的分歧。TCE认为契约不完全导致的交易费用主要源于事后的失调,因而强调事后适应性治理;而PRT则认为契约不完全导致的交易费用主要源于事前的专用性投资激励不足,因此强调事前的激励机制。如果能够在有限理性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那么将有望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这是未来的工作。
  • 论文
    田鹏颖
    2005, (1): 88-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技术是社会主体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科学是社会技术的理论基础,社会技术是社会科学发生作用的中介。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现。社会科学向社会技术的转化是科学理论向社会实践的转化、客观必然性向主观目的性的转化、相对真理性向社会功利性的转化。
  • 论文
    温邦彦
    2005, (1): 95-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实施以创新为灵魂的科教兴国战略,还要请进"罗先生"(Logic)和"费先生"(Philosophy)。逻辑是科学理论对错的裁判,哲学是科学理论创新的教练。逻辑是思维对"质"的分辨,应重视逻辑学。逻辑学创新的若干成果:只要把矛盾律理解成思维的规则,就可认定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等一批悖论都是矛盾谬论。只要严格区分思维层次,可对排中律做出创新的解释,断定欧布里德悖论是佯悖,还可简化哥德尔定理的证明。用逻辑分析出天文学中的哈勃定律意味着宇宙间存在万有斥力,它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相互矛盾。当前,科学创新(不包括技术创新)既缺乏市场的激励机制,更缺乏评价的法律制度,创新者没有平等的对话和申辩的权利。应改变"运动员"当"裁判"的局面,建立保护科学发现发明的法律制度。
  • 论文
    朱光磊, 孙涛
    2005, (1): 103-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向"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转型,并开始着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当前,政府发展的双重历史任务要求正视地方政府管理中对法的"政治定位"的理解和管理体制的"职责同构"问题,树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以规制治理为手段"的理念,将资源更多的配置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并给予社会公正以更多关注。通过施政创新,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实现社会发展、政治发展与政府发展、公共行政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论文
    张创新, 赵蕾
    2005, (1): 112-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问责是对行政责任进行定向追究的一种事后监督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对行政失范行为的监督和预防,主要手段包括各种形式的行政和司法追究。目前其运行方式主要是撤职、引咎辞职、高官问责等。行政问责作为一项"新制"已经在我国出现,但远未形成系统的制度化支撑体系。良性的行政问责制度的建构要集中体现问责的目的性、责任的明确化和手段的规范化。行政问责制度的建构不应该忽略行政救济体制。
  • 论文
    郭小聪
    2005, (1): 118-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度的功能是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中西方人对人与人关系规则和制度的认识和设计存在着思维上的明显差别。在中国古代,制度的设计总是把个体置于依附关系的网络中,并相信通过教育和引导,每个人都会在这个依附关系的网络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并遵守网络中的规则,因为这种规则的核心是家庭关系规则的放大,一切冲突都可以在人伦"情理"中得到妥善的解决。而在西方古代,制度的设计把个体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在制度和规则中的地位是由个体的能力和财产决定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契约及法的形式来处理和约束,人间不存在总是善良的"天使",哪怕是政府及其官员本身,所以,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
  • 论文
    曹明德
    2005, (1): 125-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存在着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缺乏对环境资源的市场机制的构建,环境管理机构设置重叠、空缺,立法体系不完善,立法内容交叉矛盾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和完善,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立法上体现全过程控制思想,对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进行重大修正,引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环境资源,解决环境管理机构设置重叠、空缺的问题,完善立法体系。
  • 论文
    李艳芳
    2005, (1): 133-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配额制和固定电价制度是国际上有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两种主要制度。配额制是一种基于市场的制度,而固定电价制度则更多的是基于政府推动的制度。根据我国能源需求的宏观态势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状况,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在构建具体的法律制度时,采用配额制会遇到巨大的障碍,至少在目前我国不具备实行配额制的条件;相反,固定电价制度由于在我国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扶持可再生能源早期发展的主要机制。
  • 论文
    赖大仁
    2005, (1): 141-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十年来,关于文学精神价值重建问题的讨论,不断以各种话语方式延续和深化着。对这一讨论的历程及理论分歧进行梳理和反思,可以看到,这场讨论既充分展现了各种理论立场与价值观念的分歧与冲突,同时也凸显了这一理论命题本身复杂的历史内涵与巨大的理论张力。在当今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下与交往对话的过程中,坚守当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价值立场,重建当代文学的精神价值,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 论文
    刁克利
    2005, (1): 149-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柏拉图对诗人"迷狂说"和诗人"摹仿说"这两种朴素思想进行了认真的思辨,又在《理想国》中阐发了文艺"功用说"的观念,依此奠定了西方作家论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迷狂说"与诗人能否反映真理,"摹仿说"与诗人的知识是否可靠,"功用说"与对诗人教化作用的怀疑之间,也留下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和理论空白。柏拉图诗学的矛盾不仅在于柏拉图政治理想与诗人天性的矛盾、哲学与诗的冲突,而且,其核心在于人类追求现世功用与其自然天性的冲突,体现为诗人身上是否分有神性与如何表现人性的矛盾。
  • 论文
    邢雅杰
    2005, (1): 156-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孔子诞辰2555周年和庆祝第20个教师节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与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合作,于2004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举办了"孔子文化月"活动。本次孔子文化月活动的主题是"尊吾师道,传吾文化",宗旨是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呼吁全社会尊重教师,重视教育,同时倡导教师自尊尽责,珍爱自己的社会角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