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论坛
  • 本期论坛
    罗伯特·曼德尔
    2001, (2):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经济、经济全球化、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性的合并重组浪潮、欧元的产生等趋势,给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会给中国以更加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李强
    2001, (2): 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社会分层一词已逐渐为国内读者所熟悉。分层指的是社会群体之间的层化现象。在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社会是完全没有层化现象的。既然是分层,处在不同层级上的人群之地位就会是不平等的。所以,分层研究的焦点就涉及地位的不平等或地位差异问题。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经济收入上相互平衡的局面开始被打破,改革以前的那种“大锅饭”现象已经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差异和分化。
  • 专题研究
    李培林
    2001, (2): 7-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低收入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人实际收入下降的情况,而且 人们关于贫富差距的社会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已经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念。要 调整人们关于贫富差距的社会心态,就必须从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和制度入手,对收入的初始 分配继续坚持主要由市场调节,对收入的再分配要强化政府调节。而初始分配和再分配都要 依靠法律和制度建立良好的秩序。
  • 专题研究
    戴建中
    2001, (2): 1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以来,适应社会双重变革的需要,中国的私营经济迅速恢复并快速发展起来,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社会一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私营企业主并未摆脱制度转型期的尴尬和困惑,他们之间利益的同一性还不能使他们彼此间形成紧密的联系,没有形成为一个阶级。
  • 专题研究
    李强
    2001, (2): 17-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市场转型以后,我国的中间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由独立经营者构成的新中间阶层,而且新、老中间阶层的更替速度非常快,作为改革以前典型的中间阶层的由国有企业职工组成的群体出现整体性的衰落。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因此,中国要获得经济稳定的发展,就应尽快实现从经济分化时期向中间阶层兴起时期的转化。
  • 专题研究
    刘精明
    2001, (2): 2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在阶级、阶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历史事件方法,着重讨论了在我国体制改革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教育文凭资格对人们流入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产生了很大影响,进入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教育标准在改革过程中经历了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再向正规高等教育逐步强化的过程。
  • 专题研究
    李春玲
    2001, (2): 26-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社会分析领域中一个有效的分类工具,建构阶层分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变迁,推进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政策研究。Goldthorpe分类框架的阶级划分指标与宏观结构因素(如产业结构、行业结构、部门结构、职业结构等)有较密切的关联,由此而划分出的阶级结构易于反映出上述结构因素变动所导致的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化。这一分析框架既能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差异的综合情况,同时也便于与国内外同类研究进行比较。
  • 哲学·文化
  • 哲学·文化
    吴琼
    2001, (2): 30-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发生了三次重要的相遇,在这三次相遇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或文化批评呈现出了三种理论形态: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的与后现代主义的,它们从各自的方面丰富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本有的社会批判品质,使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成为今日西方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维。
  • 哲学·文化
    孙中原
    2001, (2): 38-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墨家逻辑有普遍性、真理性和科学性,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的珍品,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认真研究、继承和弘扬。
  • 哲学·文化
    刘辉
    2001, (2): 44-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界长期流行的仅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的说法是不完备和不全面的。除该文之外,居于“标志”地位的至少还应包括张闻天等人的《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等文。这样来理解“标志”问题,可以较清楚地反映该思想体系的形成特征,真正体现中共高层在文化问题上的集体智慧、思想共识和整体认识上的互补性特点。张闻天等所概括的“民族、民主、科学、大众”的文化四原则,较之于毛泽东概括且后来流行的“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三原则,不仅更为准确和完整地揭示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而且更能反映1942年以前中共高层在这一问题上的共识。
  • 经济·社会
  • 经济·社会
    林岗, 刘元春
    2001, (2): 5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和新制度经济学构建制度的方法存在着根本的分歧。新制度经济学在继承和发展古典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个体主义。由于武断地认为制度是个人选择的产物,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就必然以个人为理论出发点、以致陷入“人与社会相互决定、无限倒推”的二律背反的困境之中,无法真正把握制度的本质和发展变迁的规律。而马克思则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批判各种古典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在充分肯定人类生存需求的作用的基础上,从人类系统与自然界系统间的关系入手,引入社会实践,从满足需求的方式、社会手段入手,抓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这个关键,建立起制度整体主义分析方法,克服了制度个体主义分析方法的种种缺陷。
  • 经济·社会
    张宗新, 吕日
    2001, (2): 6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对虚拟经济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这些偏差可以概括为五大误区:对“虚拟经济”概念范畴的界定存在一定偏差;对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划分不清;对虚拟经济的本质把握不准,不能准确认识虚拟经济的“虚拟性”;误认为虚拟经济是金融资本运动的一种形态;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解释缺乏严密逻辑性与说服力。
  • 经济·社会
    宋华
    2001, (2): 66-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企业经营的特点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表现为企业运作的方式从推测型转为了实需对应型,与此相对应,原来基于权力基础上的渠道控制和产品创新行为,演化为渠道合作和定制产品的生产。
  • 政治·法律
  • 政治·法律
    刘瑞, 吴振兴
    2001, (2): 7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西方经济学有关“经济人”的假设运用于政府人行为分析存在着许多谬误。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人定位于“公仆”角色实质上是正确的,但不够准确,更准确的定位是“公共人”。政府人作为公共人,他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行使公共权力,依靠公共给养,接受公共监督。要成为政府人,就意味着要成为这样的人,也就意味着要放弃常人角色。
  • 政治·法律
    陈卫东, 李奋飞
    2001, (2): 78-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立审判程序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发现案件真相,更在于对发生在控辩双方之 间的争端做出一个权威的结论。二审程序存在的合理根据在于为控辩双方再次提供法律救济 的机会。如果二审法院可以无视诉争的范围,而机械地进行貌似公允的全面审查,不仅有悖司 法审判权运作的基本规律和诉讼程序的安定性,最终也将造成诉讼拖延和诉讼效率的下降。 二审法院的审查范围一般应限制在争端双方上诉或抗诉的理由上。
  • 政治·法律
    吴宏伟
    2001, (2): 84-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竞争政策是市场竞争规律与国家管理经济职能互相作用的产物,也是国家实现其“公平”与“效率”的一项经济政策;竞争法是实现国家竞争政策的根本手段,它必然以竞争政策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竞争法的实施,实质上就是竞争政策的实现。因此,我国在建立与完善竞争法律制度的过程中,应该认真研讨并界定我国的既定的竞争政策,并通过竞争法使其得到贯彻、落实和实现。
  • 政治·法律
    朱永扬, 朱大旗
    2001, (2): 90-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制度是维护国家作为国有独资公司所有者的权益,体现国有资产所有者利益和意志的重要制度,具有合理的法理依据。我国修正后的《公司法》明确规定由国务院向国有独资公司派出监事会,这是从体制上、机制上、法律制度上规范对国有独资公司的监督,是在充分维护国有独资公司自主权的同时完善所有者(国家)监督机制的有效做法,是一种科学的监督方式,将在国有独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 文学·历史
  • 文学·历史
    朱靖华
    2001, (2): 96-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学术界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或倾向于资料考证和长编,或为社会思潮所左右,其学术品格处于迷失状态。《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以历史──哲学──文化为基础,以审美评价为指归,深入内部梳理中国文学史的审美发展历程,突出审美性的心灵感受,在“视界融合”中寻求开放性的审美阐释,为文学史的撰写提供了新的思维取向。
  • 文学·历史
    黄涛
    2001, (2): 101-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亲属关系的村民间所用亲属称谓语在村落中的频繁使用,表述着村民间“亲如一家”的密切关系,使得一个村落就像一个大家族。实质上,这些在字面上表示血缘联系的亲属名词只不过是村民间地缘互助关系的体现形式和维持手段。
  • 文学·历史
    王立
    2001, (2): 106-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国两晋时代,南亚树木崇拜传入流播,与中土生态困境引发的理性思考交汇,构成了中土民俗心态的一次震撼。其在介乎民俗传说和文学之间的树神母题中,凄楚而顽强地表现出来。佛经故事母题伴随着佛教的众生平等、戒禁杀生等观念,深入到中国古人民俗心理中。树神崇拜也成为中国古代植物神崇拜的核心。
  • 文学·历史
    刘凤云
    2001, (2): 111-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清时期,由坊、街、巷组合而成的城市地域空间仍保持着其古老的样态,但坊制却经历了由盛到衰的演变,曾经对城居者的居住环境与范围进行限定的坊制已不复存在,坊仅仅是城市社区单位的名称而已。走出了封闭的居住空间的城居者,在若干个坊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不同等级与层次的人文社区,其中每个人文社区都有着使其得以凝聚的共同文化。城市社区中的街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时代的风格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且街巷的外观建筑、名称及其内里空间更是折射出带有社区差异的文化特征。
  • 学者访谈
  • 学者访谈
    程实
    2001, (2): 118-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刑事法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刑事法制的完备和刑法理论的先进和成熟,是刑事法治建设迅速、高效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如何在科学评价已有刑法改革成就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刑法改革?如何开展刑法理论研究及进行哪些新课题的研究和探索,方能使刑法理论担负起引导和促进刑事法治建设的重任?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访了著名刑法学家赵秉志教授。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郑永华, 潮龙起, 欧阳恩良
    2001, (2): 124-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联合国赞助下,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于2000年11月在京共同举办了“邪教问题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围绕邪教与社会、邪教的本质与特征、邪教的历史与现状、邪教的危害与治理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