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主持人语
  • 主持人语
    特邀主持人杨光斌
    2021, 35(1):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学术前沿
  • 学术前沿
    杨光斌
    2021, 35(1): 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政治学亟须转型升级为世界政治学。不同于聚焦于现状性结构的国际政治学,世界政治学追问的是政治思潮所诱发的国内制度变迁以及由此而塑造的大国关系和世界秩序,是一种兼具过程性结构和现状性结构的研究。技术、资本和政治思潮将国别、地区联结起来而构成世界政治,但引起国内外政治同频共振的变量还是政治思潮,因而政治思潮是理解世界政治的一种最重要的研究单元。发端于中国政治学的历史政治学为建构世界政治史和研究世界政治理论提供了可操作的研究路径。
  • 学术前沿
    宋伟
    2021, 35(1): 10-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政治理论旨在解释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基本性质和基本制度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追求承认的斗争是推动世界政治变迁的根本动力,共同产生、加强和削弱各种政治思想,导致不同群体间力量格局的变化。政治思潮兴衰是世界政治变迁的直接动力,同时塑造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基本性质与基本制度。国际政治斗争和国内政治斗争是塑造政治思潮兴衰及将政治思想转变为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基本制度的作用机制,包括实力压制、学习内化和政治妥协三种互动模式。
  • 学术前沿
    田文林
    2021, 35(1): 2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国家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主导优势,使西方主流思潮客观上成为世界性思潮。它服务于资本积累目标,主要包括经济自由化、政治自由化、社会原子化等内容。西方大国主要通过强制、交换、灌输等方式对外传播。非西方国家一旦接受这套治理观念,将不同程度出现经济发展失衡、国家权力削弱、社会一盘散沙等弊端。寻求替代性政治思潮已迫在眉睫。在这个方面,社会主义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无疑是一种最佳替代方案。中国的成功发展也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 学术前沿
    李滨
    2021, 35(1): 33-44.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220 )   可视化   收藏
    在过去的百年,自由主义是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它不仅影响到众多国家内部的秩序而且影响着国际秩序。这一思潮在过去百年来经历了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改良式自由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的变化过程,也带来了其他政治思潮如法西斯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同时还伴生出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政治思潮。目前新自由主义遭遇百年前古典自由主义几乎同样的危机。自由主义百年变迁和影响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占主导地位有关,同时也与它带来的危机和社会矛盾相关。
  • 哲学
  • 哲学
    聂敏里
    2021, 35(1): 45-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典美德伦理学的基础是古典实践概念,它在本质上是自然主义的。但是,透过对亚里士多德正义美德的分析,古典实践概念所预设的人的行为模式的内在理论困难被揭示出来,同时正义与财产权的内在联系也被呈现出来。从托马斯·阿奎那开始,这一点已经在中世纪的自然法中被逐渐触及,而从格劳秀斯到洛克的近代自然法传统则通过对财产权起源的探讨,最终将劳动确立为财产权的基础。由此,古典实践概念在近代自然法传统中便获得了根本的拓展,由一个局限在道德领域的人类活动概念转化为一个普遍的生产劳动概念。
  • 哲学
    成海鹰
    2021, 35(1): 57-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是研究用机器(主要是计算机)模拟类似于人类的某些智能和功能的活动的学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始料未及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以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和方式共同生活,即“在一起”。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性、舒适性、创造性和丰富性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遭遇和困境,如公共生活衰落、道德冷漠和大众孤独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人们“在一起”的目标,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分别是利益、责任与爱。因此,解决人工智能时代“在一起”的问题,人们应当遵循有益原则、义务原则和友爱原则。
  • 经济学
  • 经济学
    杨其静, 高雄伟
    2021, 35(1): 66-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的兴起,形形色色的财政分权指标被构建出来,用于检验财政分权制度激励地方政府的各种假说。然而,1994年之后的分税制可被视为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一个涉及多税基、多税种、多税率、多分成率的超高维度分成合约,以至于那些与理论相对契合的收入侧财政分权指标的构建工作都变得极具挑战性。构建这类指标需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现行的各种收入侧分权指标应被慎用。这些指标不仅存在同分母问题,而且还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即:在全国基本统一的财政分权体制下,这些指标的数值大小内生于各省份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其他复杂因素中。相对而言,考察省级政府与其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程度,尤其是某个重要税种的分享安排的激励效应,可能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 经济学
    曾湘泉, 李智, 王辉
    2021, 35(1): 81-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中国官员数据库(CEPD)中的相关数据,对2000—2014年我国地市级主政官员任期对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发现2006年及之前这一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曲线特征,而2006年之后官员任期对城市经济增速的作用则显著降低。整体样本显示地市级主政官员对城市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最大值出现在第四至五年,过早提拔或更换官员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对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
  • 社会学
  • 社会学
    杜鹏, 李龙
    2021, 35(1): 96-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国正处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给预期寿命带来变化、“全面两孩”政策推行后生育水平发生波动等新时代人口发展新环境下,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依托队列要素方法,对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关键演进期的老年人口总体规模、所占比例及性别分布、年龄结构等进行长期趋势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及比例将在21世纪中叶前不断增长,在21世纪中叶后达到峰值水平,随后规模转向负增长,比例则趋于基本稳定;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快慢速相间的分阶段、波浪式特征演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035年和建成现代化强国的2050年都将是人口老龄化的关键节点,届时老年人口的总体规模、所占比例及性别分布、年龄结构等将出现数量级的标志性变动,尤其值得关注。
  • 社会学
    冯仕政
    2021, 35(1): 110-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具体内容林林总总,但主题归根到底都是应对转型悖论,即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与秩序的张力,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兼有秩序和活力的有机社会。这样一个主题,是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问题意识决定的。该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奏,当前则应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基本课题是处理公平与效率、民主与集中、冲突与团结、国权与民权四组关系。
  • 政治学
  • 政治学
    何虎生, 赵文心
    2021, 35(1): 123-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一个集理论观点、价值原则和实践方法于一体的科学体系。在新时代,其视野范围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中华民族向全体人类延展,这就要求我们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相贯通的视域下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精髓要义——以“法宝”为核心的本质定位、以“和合”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以及以“平衡”为核心的实践要求,从而能够把不断推动中国模式的成熟定型与深入挖掘中国经验的世界价值更好地协调统一起来。
  • 政治学
    吴文武
    2021, 35(1): 134-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国家治理常态的系统考量,构建“正常”、突出“超常”、警惕“异常”,构成“三常”治理的内在逻辑,既规范个体行为,纠正错误行为,形成社会规范和秩序,实现有序发展、协调发展,解决社会缺序乏力的“通常”问题;又采取超常举措,铸就制胜优势,补齐致命短板,应对致乱突变,实现创新发展、超常发展,解决社会不优不强的“非常”问题;还要警惕异常,居安思危,防控风险,夯实发展基础和后劲,不“死”在“安乐”中,不“输”在守旧中,不“败”在斗争中,实现安全发展、持续发展,解决社会不安不稳的“失常”问题,确保国家游刃有余,实力强,韧性足,既“常安”又“长安”。
  • 文学
  • 文学
    苏宏斌, 肖文婷
    2021, 35(1): 147-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叙事与时间的关系问题是保罗·利科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他看来,虚构叙事是一种为时间进行塑形的重要方式。热奈特曾经把虚构叙事中的时间划分为三种形态:故事时间、叙事时间和叙述时间,但他主要探讨的是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关系,对于叙述时间则只是略加分析。保罗·利科则主张,叙述时间是叙事时间的根本来源,因为叙述行为出自一个虚构的叙述者,它能够悬置叙述行为所具有的现实性,从而把叙述行为变成一场对单一线性的故事时间进行随意切割和自由组合的游戏。由于这场游戏关乎叙事的成败,因此就变成了一场危险的赌博。正是在这种与时间的游戏和赌博中,叙述行为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叙事时间,并且为故事中的人物创造了一种虚构的时间经验,由此达到了为时间塑形的目的。
  • 文学
    李剑锋
    2021, 35(1): 155-1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纵观历代对《闲情赋》的理性阐发,读者常拘束于道德和政治,其共同的接受视野主要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上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念。萧统是《闲情赋》接受史上的第一读者,其否定该赋“卒无讽谏”的批评引发了后代读者的争论。萧统的否定并没有影响唐宋金元读者对《闲情赋》的认可、喜爱和模拟,苏轼是《闲情赋》阐释的第二读者,他针对萧统的批评提出该赋如《诗经·国风》“好色而不淫”,远承楚骚。元代读者认为《闲情赋》无妨渊明“处士节”。明清读者对《闲情赋》的解读多从儒家正统立场给予阐释和拔高。传统读者虽对《闲情赋》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有所阐发,但对情爱的解读难免有误解为“情色”的局限,这有待于依托现代社会形态的现代性爱观念的传播和普及。
  • 文学
    李昕揆
    2021, 35(1): 165-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娱乐至死》闻名世界的美国媒介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将“媒介”置于“生态学”之前,率先提出了“媒介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波兹曼在推进媒介生态学学科化和制度化的同时,积极回应技术垄断时代的核心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媒介美学思想,推动了媒介生态学美学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个人所作”和“文化所为”作为对技术与文化分裂危机的主动回应;在尝试修正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命题过程中提出“媒介隐喻论”;在印刷媒介创造的“思想的美学”之后复活“图像的美学”;对“媒介生态学”感性内涵的深入挖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