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主持人语
  • 主持人语
    特邀主持人刘守英
    2019, 33(1):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正处于历史变革期的中国而言,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利安排与变迁不仅关乎几亿农民的基本权利与发展机会,而且影响城乡关系的走向与国家转型。但是,迄今关于其中任何一项权利的改革安排都难以达成共识。为了推进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整体部署,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农地制度改革被确立为下一轮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征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制度改革采取先在33个县(市、区)经全国人大授权实施、再修法和推广的方式进行。中国改革的重要经验是先试点形成政策再上升到法律,保证方案的可行性。本轮试点是在顶层设计与法律保障的前提下进行的,涉及农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涵盖发达农区、城市化区域和传统农区,这些试点形成的制度安排将对相关法律的修改产生重要影响。本专题基于几位作者对地方试点的
    直接参与与实地观察,分别对集体所有制下农地权利的分割与顶层设计下地方试点的权利重构、集体建设用地试点的制度改进、创新与绩效以及宅基地试点朝向财产权方向的努力与法律构建进行了经济学、法学与政策学的分析,以期为农村土地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储备。农地制度改革在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最早开启且持续至今,权利的分割与重构是集体所有制下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度”实现了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经营权的分离,稳定
    了承包农户与土地的预期,但应对人地关系变动下的乡村转型与农业现代化的制度能力不足,中共十八大以来作出了实行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顶层制度设计,地方实施安排多样复杂。《集体所有制下的农地权利分割与演变》一文在梳理集体所有制下农地权利分割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四个地方的地权分割安排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农地“三权分置”必须首先摸清集体所有制下地权分割与演变的规律,构建以强化集体成员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为基础、对经营权平等赋权的农地权利体系,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基础。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是突破现行二元土地制度的核心,但因制度设置和利益格局而障碍重重。从2015年起,围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行集体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战略部署,在15个县级行政区(后拓展到33个)率先开展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改革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路径——基于几个试点地区的考察》重点分析了南海、德清、义乌、泸县、湄潭及和林格尔六个试点地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制度创新,如新增用地不经国家征收,直接以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分割登记、共建共享、按份共有;异地调整入市;政府统筹整备入市;用地指标交易等。在案例研究基础上,作者提炼出进一步优化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路径,即打破用地分类限制、拓展或细化入市主客体、优化地块功能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为导向的入市改革。宅基地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最敏感、最谨慎的领域。本轮试点沿着财产属性和保障功能两条主线,在完善宅基地用益物权权能、丰富宅基地住房保障措施、重启宅基地有偿使用、变革宅基地取得方式与审批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的演进与走向》一文在总结各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就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的积极意义和失当之处做了深入探讨,提出在新的历史时
    期,宅基地制度的总体设计应置重于宅基地的财产属性,对于宅基地用益物权行使的限制应维系在必要和可能的范围内,以此达到私权和公权的合理平衡。民法典物权编的编纂和土地管理法的修正应在此思路之下,各自分别规定宅基地制度中的私法部分和公法部分。基于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探索房地适度分离、丰富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实现方式,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 学术前沿
  • 学术前沿
    刘守英,熊雪锋,龙婷玉
    2019, 33(1): 2-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地权利不断分割与合约再议定是集体所有制建立以来的基本特征。集体所有制下农地所有权、产权与经营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化:“一大二公、人民公社”体制通过政社合一弱化土地产权和实施统一经营,实现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产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落实生产队所有权、扩大生产队产权自主性,实施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统一经营;“集体所有、家庭承包”体制变革为成员集体所有权,赋予农户承包地剩余权,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经营主要形式;后包产到户时期进一步改革成员集体所有权,强化农户承包权权能,农户承包经营权实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自发分离。农地“三权分置”是继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改革后对中国农地权利结构的顶层制度设计,旨在不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实现农户承包权与耕作者经营权分离的法定和对承包权与经营权实行依法平等保护。崇州、松江、湄潭、六盘水四个案例表明,真实世界的地权变革发生了集体所有权、成员承包权与经营主体经营权的权利重构,预示着未来农地权利结构演进的复杂性。
  • 学术前沿
    唐健1,谭荣2
    2019, 33(1): 13-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行法律法规不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这不利于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层面自上而下的改进和地方自下而上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从201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明确规定了入市的地类和途径。试点地区在改革过程中,根据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探索出适合当地需求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模式。在今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管理中,应拓宽入市主体和客体,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布局,将可以入市的土地从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扩大到新增建设用地,从仅限于经营性用地扩大到所有集体建设用地。
  • 学术前沿
    高圣平
    2019, 33(1): 23-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宅基地负载着保障功能,同时具有财产属性,不同时期的宅基地制度在两者之间的权重各有差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宅基地的财产属性愈发彰显。宅基地用益物权权能的完善主要体现为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和转让(退出)等处分权能的强化。在确保农民不失地的前提下探索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宅基地“三权分置”,房地分离的模式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路径。在供地形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一户一宅”的住房保障政策应以多种形式加以实现。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是解决目前超占宅基地、“一户多宅”问题的有效路径,但也应适用于供地紧张地区的初次分配。在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应下放宅基地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周期。
  • 哲学
  • 哲学
    刘志洪.郭湛
    2019, 33(1): 34-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社会变革要求哲学创新发展,但当代中国哲学共同体却身陷“阐释驱逐创造”“学术抑制思想”的困境。我们迫切需要在继续重视学术性思想阐释的基础上,自觉鼓励和包容创造性思想理论建构,将“阐释驱逐创造”“学术抑制思想”机制改变为“阐释创造并重”“学术思想共进”机制。这是新时代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当代中国哲学思想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发展,不仅需要每个研究者创造性的努力,更需要整个学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与包容。在面向时代的学术阐释基础上,中国哲学的思想创造将如一轮朝日喷薄而出。
  • 哲学
    曲轩1,林进平2
    2019, 33(1): 42-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视野中的共产主义不是以正义、平等和自由等政治理念为基本价值诉求的共同体,也不是以某种至善的伦理价值为基础的共同体,更不是以某种准宗教的信仰为基础的共同体,而是源于市民社会又超越市民社会,并以自由自觉的劳动为联结的共同体。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视野中的共产主义表现出两个基本特性:肯定财产但又摆脱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局限;强调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为条件的人类普遍利益,反对脱离共同体的狭隘的私人利益。
  • 经济
  • 经济
    刘刚,廖正贤,梁晗
    2019, 33(1): 51-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经济学思想史对《国富论》“自由放任”这一市场经济核心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深受法国魁奈、杜尔阁等重农学派的影响,而重农学派“自然秩序的科学”思想则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思想与“无为而治”的现实境况。从18世纪晚期开始,西方经济学界越来越认识到:《道德经》《货殖列传》才是“自由放任”思想更为根本的理论渊源,其所提出的人类与生俱来的求富欲望,利他以自利的市场交易途径,术有专攻、因时而变的市场主体技能,以及多层次的市场治理手段等思想,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斯密、魁奈更为深刻。
  • 经济
    李军洋1,郝吉明2
    2019, 33(1): 64-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经济经营”模式是通过建立“生态投资价值指数(生态货币)”作为介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从生态无形价值资产到有形投资资本,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生态资源天然的公益属性转变为商业属性可投资化的资产,并以其天然的生态复合收益和政府托底生态保护的国家属性,以实现保值增值的一整套措施体系和模式。通过生态资源的资产化、生态资产的资本化、生态资本的产品化、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过程,促进区域经济、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 政治学
  • 政治学
    王天海
    2019, 33(1): 73-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近代西方权力监督研究领域中,洛克占有重要地位。卢梭在人民主权意义上发现监察制度的适用性及其限度。马克思历史地批判异化的权力监督,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实践品格将权力监督问题带入现代性社会,把权力监督价值追求定格在人的全面解放上。现代及后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家从多元变量论、非固化过程以及提升精准度等方面发展了权力监督理论。权力监督思想与政治实践的复杂互动关系彰显完善权力监督体系的现实意义。
  • 政治学
    陈斌1,周龙2
    2019, 33(1): 83-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背景下中国提出的重要方案,为全球移民治理困局提供了解救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全球移民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相通性,人的安全与利益保护是二者共同的理论内核,跨国网络关系是二者共同存在的形式和基础,全球善治是二者的共同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包容开放、平等协商、法治正义理念为国际社会在合法移民吸收、跨国难民接纳、非法移民管控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鉴于世界大国和移民大国的角色,中国可以在全球移民治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援助和参与国际组织的全球移民治理进程,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移民治理共同体、全球移民治理共同体,健全“一带一路”移民治理机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中国可以开展的工作。
  • 政治学
    李建群,肖英
    2019, 33(1): 94-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表现在世界不同民族国家及其结构、关系的变革与运动之中,也反映在人类的精神与观念的变革之中,这种全球化的观念体现了人类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诉求与价值取向。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世界经济、政治等结构非均衡问题突显出来,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理念、经济决策、国内外政策方面的战略失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反全球化等潮流涌动,内涵于这些潮流中的价值观念与全球化趋势背道而驰,极大地影响着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和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建构。因此,深入探讨全球化进程中隐含的价值冲突、确立有助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新价值理念与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法律
  • 法律
    程雷
    2019, 33(1): 104-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社会的到来突显出保障个人信息权的必要性,民法、刑法、行政法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及相关研究都取得了相应进展,唯独在刑事司法执法领域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的干预始终被视为法律规制的例外,业已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短板。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视角观之,无论是犯罪侦查中的技术侦查措施,还是犯罪预防与情报信息领域的信息收集行为,都存在明显的规范漏洞。国际社会的经验表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既要运用合法性原则与比例原则这两项传统规范工具,也应当适度引入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原则与机制。就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举措而言,应建立混合监督体系,积极应对第三方数据、元数据等规制难题,健全政府部门数据库共享过程中的信息保护机制,厘定个人信息使用中的隐私保护范围。
  • 法律
    张广良
    2019, 33(1): 114-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起源于国际标准组织的FRAND规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我国合同法、专利法及反垄断法对FRAND规则引发的诉讼具有普适性,能够为FRAND规则的适用提供依据及指引。我国法院在审理涉及FRAND规则的纠纷时,在某些方面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法院应从FRAND承诺的要约邀请属性出发,判断专利持有者、标准实施者是否尽到了善意磋商义务,进而判定标准实施者在侵权成立时是否应承担停止侵害责任,以形成和我国现有法律适用标准相契合的FRAND适用规则。
  • 文学
  • 文学
    袁济喜
    2019, 33(1): 122-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永明体是南齐永明时代产生的诗歌流派。永明时代外表承平,实则统治集团政争异常激烈,酝酿着祸乱,士人游移于各个政治派别与集团之间,心态十分复杂,他们通过粉饰太平,探讨诗歌的声律问题,催生了以“四声八病”为内容的永明声律说,永明体在此基础上形成。永明体的形成与时代关系极其复杂,并不仅仅是外表承平的简单反映,对于它的研究,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揭示其本来面目。
  • 文学
    陆扬
    2019, 33(1): 133-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布尔迪厄的趣味判断批判是针对康德美学非功利美学原则而发。在布尔迪厄看来,趣味源于口味,必须回溯到厨房和饭桌上饮食口味形成的阶级因由,从而展开社会空间中等级秩序表达形式的实证分析。如工人阶级宁可实在饱餐、不屑资产阶级餐桌礼仪,一定程度上正好比自然与矫饰、随心所欲与循规蹈矩的鲜明对峙。而权贵阶层独立于感官诱惑的高雅趣味,看似超越,根源上是在维护自身的阶级特权。布尔迪厄这一从口味到趣味来展开社会分析的思路,甚至适用于《红楼梦》的审美趣味批判。直面趣味的阶级区隔特征,或者可以呼吁一种新的平等。
  • 文学
    马元龙
    2019, 33(1): 141-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不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的基本原则是:将身体而非意识确立为知觉主体,并由此揭示身体对于对象的构成作用。作为知觉主体的身体绝非空间之中的纯粹一物,因为身体存在的空间性与一般外在事物的空间性是截然不同的。身体空间是一种处境性的空间,而非一种位置性的空间。身体空间的基本结构是内涵身体的对象—境域结构。正是基于身体存在的空间性,梅洛庞蒂进而揭示了生活空间:没有身体就没有空间。空间之所以成为空间,乃是因为意向性的身体在存在论的意义上被啮合进了世界之中。
  • 文化
  • 文化
    高有鹏
    2019, 33(1): 153-1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创世神话起源于原始文明。原始文明与创世神话的起源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原始崇拜是创世神话重构及其审美表现的重要源头;最早的岩画所表现的应该就是创世神话。原始崇拜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等信仰形态,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创世神话世界中,构成文化传统,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 文化
    刘松来,李会康
    2019, 33(1): 162-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诸子略》中揭橥的众家学术高下之别,实为晚周诸子争鸣的结果。其中“诸子出于王官”说对《周官》的附会,乃是刘歆借古文经学套路树立“学术出于王官”文化理念的有益尝试。刘歆以《七略》传达“学术出于王官”理念之意图,为的是承接宗周以王官之学分掌典册之传统,进而通过有意识的典册梳理与阐释,实现汉代经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从经学内部发展演变的历史角度而言,“诸子出于王官”说的出现,则是西汉后期今文经学在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古文经学试图通过对《春秋左氏传》所包含的“历史化”路径的倚重,完成经学话语体系的重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