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侵权责任法学:从立法论向解释论的转变
  • 侵权责任法学:从立法论向解释论的转变
    张新宝
    2010, (4):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该法已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这一法律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作为民商法学一个分支的侵权责任法学使命的重大转变:从立法论转向解释论。
  • 侵权责任法学:从立法论向解释论的转变
    王利明
    2010, (4): 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侵权责任法》在权益保护范围上采取了全面列举模式。该法第2条具体列举了18项物权、人身权和知识产权等绝对权,将债权等相对权排除在《侵权责任法》的保护之外。该条同时辅之以相应的兜底条款,使《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保持开放性,以适应调整新型社会关系的需要。深入理解《侵权责任法》保护范围的全面性、特定性和开放性,有利于《侵权责任法》的准确适用。
  • 侵权责任法学:从立法论向解释论的转变
    杨立新
    2010, (4): 9-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责任制度进行了成功的改革,主要表现在统一适用医疗损害责任的案由、对医疗损害责任进行科学分类、确定适合国情的归责原则体系、统一适用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等方面,正确地处理了受害患者、医疗机构和全体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改革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有规定举证责任缓和原则,没有规定医疗损害责任鉴定制度等,应当通过司法解释等方法予以补充完善,以协调好受害患者、医疗机构和全体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好各方利益。
  • 侵权责任法学:从立法论向解释论的转变
    张新宝, 任鸿雁
    2010, (4): 17-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了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为网络侵权案件中各方责任的承担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我国首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对于网络侵权责任所作出的规定,这一方面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对于法律内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法律对于科技发展的组织和管理作用。但是,法条本身仅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对于责任主体的范围、责任承担的限额等问题还需要运用解释论的方法予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 康德哲学研究新论
  • 康德哲学研究新论
    张志伟
    2010, (4): 26-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众所周知,《纯粹理性批判》是有史以来对于形而上学批判最深入、系统、全面的著作。实际上,《纯粹理性批判》不仅包括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亦包括对形而上学的建设,而且这一方面与批判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意义。
  • 康德哲学研究新论
    黄裕生
    2010, (4): 29-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恰恰是为了把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来建立,而不是要放弃形而上学。这里需要澄清,什么是形而上学?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形而上学陷于毫无结果的长期论争,以致形而上学不得不一再走回头路?
  • 康德哲学研究新论
    郭大为
    2010, (4): 32-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的"下半部"即"先验方法论"并不太为研究者们所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在重复或总结"上半部"即"先验要素论"中的内容,没有什么"建设性的东西",且"极端形式化",表述上也"比较晦涩"。
  • 康德哲学研究新论
    张能为
    2010, (4): 35-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不断去追问和进行整体性思考的形而上学传统源远流长,但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理性的强势发展,形而上学日渐失去其原本含义而走上了科学化、知识化的实证历程,这引起了康德的高度警惕和深刻批判。
  • 康德哲学研究新论
    张志扬
    2010, (4): 38-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康德哲学,首先应该明确"康德哲学"之为"康德哲学"的界限究竟是什么?康德和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根本不同是什么?康德与"新康德主义"的根本不同是什么?康德与"后康德主义"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 康德哲学研究新论
    邓晓芒
    2010, (4): 4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B版)§12中提出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三个范畴即"一、真、善"的解释。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本文尝试对此加以解读。
  • 康德哲学研究新论
    陈嘉明
    2010, (4): 44-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验论证"问题的实质在于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作为非经验的学说,在其论证方式既不能是经验归纳的、同时又不能是逻辑演绎的情况下,它作为一种哲学的论证方式的可能性。先验论证的精神实质及其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 康德哲学研究新论
    钱捷
    2010, (4): 47-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二分法是康德的首创,但它有其来源,即莱布尼茨和休谟对于认识的确定性的探讨。莱布尼茨曾接着洛克的话题,将知识分为必然的和偶然的,并以前者为理性真理,后者为事实真理。
  • 气候变化与应对
  • 气候变化与应对
    程大为
    2010, (4): 50-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贸易组织(WTO)虽然不是全球性环境保护组织,但有关贸易与气候变化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其成员国多边谈判的热点。在WTO框架下,贸易与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议题包括环境产品的定义与关税减让、边境税调节、碳标签、知识产权和补贴等。由于贸易与气候变化谈判不仅是环境保护问题,更是涉及各国经济利益的重要问题,因此,中国在参与谈判的过程中,要对自身的碳竞争力作出准确判断,制订正确的谈判战略。在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与气候变化谈判的同时,中国应警惕一些发达国家采取单边碳措施所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
  • 气候变化与应对
    李艳芳
    2010, (4): 58-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已进入关键时期,各国通过国内立法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性立法来履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表明:是否制定专门的气候变化法与一国所处的不同阵营、现有立法状况等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与其承担的国际义务、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大小、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有关。我国尚未制定专门的气候变化法,但借鉴已经有专门性气候变化法的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制定有中国特色的气候变化法应当成为中国的选择。
  • 气候变化与应对
    郭湛
    2010, (4): 67-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继《学哲学用哲学》和《辩证法随谈》之后,李瑞环同志的《务实求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又问世了。这三部书各有特点,但都贯穿着一个根本性的哲学精神,就是李瑞环同志为他的文稿选编定为书名的四个字:务实求理。
  • 气候变化与应对
    宋志明
    2010, (4): 71-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王阳明既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整个正统理学的终结者。他沿着正统理学的理路,把儒学从政治哲学讲到人生哲学。王阳明提出良知本体论,认为良知就是一切正确的价值评判的终极依据,就是人的安身立命之地;提出知行合一论,在儒家思想的范围内,化解了先验论和经验论之间的紧张;提出致良知之教,对儒家人生观做了系统的阐述。
  • 气候变化与应对
    王鸿生
    2010, (4): 79-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向经学演变。这为儒者开辟了政治的通路,但儒学发展的文化空间受到了规范。这是传统文化意义上学术和政治关系的一种新模式。对皇权政治体制而言,经学并非其遵循的常道,而只是其常用的思想工具。由于受到皇权的影响,经学在建构精神家园方面始终难以超越纲常名教的藩篱,也不能在孔孟之道基础上实现政治理念的革命,没能直接转化成引领中华文明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晚清废科举和辛亥革命使儒学在新的文化平台上回归学术的本位。当代中国人可在儒学基础上创新中国文化。
  • 气候变化与应对
    吴汉洪, 孙耀祖
    2010, (4): 85-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宽大政策通过给予向反垄断执法机构自首的合谋参与者宽大待遇,阻止和瓦解合谋,该政策被证明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宽大政策在实践中的成功归因于其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学基础之上,它所依据的经济学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合谋理论和博弈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出台后,我国查处合谋行为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而就现实背景和法律背景而言,我国出台宽大政策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应当尽快研究和出台单独且完整的宽大政策,加强对合谋行为的查处。
  • 气候变化与应对
    叶卫平
    2010, (4): 93-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地定义国家经济安全概念的内涵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条件。国内已有的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方式,混淆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产业安全、区域经济安全等概念。实际上,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主权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使得经济危机的风险因素处于可以控制的状态。基于此定义,可以设计出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
  • 气候变化与应对
    戴长征
    2010, (4): 99-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当代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符号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结构,呈现出崇高性与功能化的特征。意识形态话语结构的功能化主要表现在它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调控政治生活、节约政治成本、威吓和阻止异端等方面。作为对应于政治权力结构的意识形态话语结构,在空间上表现出层级性和网络化的特点,从而构成当代中国基层政治生活的"场域"。一方面,意识形态话语结构制约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人们无时不在策略地利用这样的"场域"进行利益诉求和权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结构是一种标签和符号体系,构成当代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的"倡扬—贬拟"机制,这一机制推动并改变基层政治格局,将当代中国基层政治面貌塑造得异常生动和复杂。
  • 气候变化与应对
    倪星, 李佳源
    2010, (4): 108-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基本模式:一是重视成本效益分析和量化数据的客观测量模式,二是强调满意度等软指标的公众主观评价模式。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公众主观评价政府绩效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斯蒂帕克为代表的学者掀起了一场关于公众主观评价效度的争论,他们通过精细化的研究对该命题进行了检验,并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质疑者认为,公众经常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够准确知觉公共服务的实际绩效,因而不能简单地采用公众主观评价的结果。支持者则认为,公众拥有知觉公共服务绩效的能力,可以运用公众主观评价的结界对特定公共服务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进而对公共服务机构总体绩效作出评价。
  • 气候变化与应对
    吕维霞, 王永贵
    2010, (4): 117-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众对政府行政服务质量、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声誉的感知以及公众满意度不仅是公众评价政府绩效的重要方面,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公众感知行政服务质量包括六个维度,即便利性、响应性、透明性、守法性、实效性和保证性。实证研究发现,便利性、响应性、实效性、保证性对于公众满意度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而守法性、透明性、实效性对政府公信力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公众的满意度对于政府的公信力和声誉均有积极影响,而政府的公信力则对政府声誉有积极影响。
  • 气候变化与应对
    牛润珍
    2010, (4): 127-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曹操高陵在魏晋邺城西偏南、西门豹祠之西,距邺城与西门豹祠分别为30里和15里。高陵坐西朝东,西枕天城山,面朝邺城,陵墓选址、建造、规制都由曹操确定,是一座带有祔葬墓的合葬墓,不仅葬有曹操,还有武宣皇后卞氏。西高穴大墓在地望、方位、朝向上与曹操高陵基本一致,墓葬类型亦大体相仿,其左下并列有一大墓,似为卞氏之墓。西高穴大墓后室葬有两具女性骨骼,似是曹操先前的两位夫人丁氏、刘氏。地望、方位、朝向与墓葬类型基本相符,两具女性骨骼也能在文献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西高穴大墓可初步断定为曹操墓。
  • 气候变化与应对
    刁克利
    2010, (4): 134-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特的《作者之死》和福柯的《作者是什么》是现代作者理论的两篇最著名的论文,引发了西方学界对作者之死与作者建构的争论。澄清作者与作家概念的混淆,把文本阐释中的作者和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进行分界有重大理论意义。作家在文学理论史中有不同的形象。作家重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作家理论、作家批评与作家生态,它们各有不同的研究资源、内容和能够解决的问题。从作家重建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就当代文学理论而言,回应巴特提出的"谁在说话重要吗"的质问仍然重要。
  • 气候变化与应对
    陈世丹, 王祖友
    2010, (4): 141-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现代主义文本在句法上摒弃连续性,用排比这样一种"离开中心"的后现代主义手法构成一种特殊的文本。英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将维多利亚历史重构在叙事中,形成文学与历史的排比,构成文本的互文性;将人类自由、人类解放、后现代叙事进化等语义单位并置,揭示意义的多元化;为故事提供了三个不真实的结局,表明世界的不确定性。这种排比构成的真实与虚构交织的文本揭示了历史和现实是虚构的、不确定的。
  • 气候变化与应对
    任翔
    2010, (4): 149-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过几代作家的开拓创新,侦探小说已不再是一种仅供读者消遣的低俗读物,而是作为一种另类经典昂首阔步于文学殿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诸多优秀批评家的目光。就欧美批评界对侦探小说新近的研究观之,有一种相当明显的趋向是:超越了形式主义结构批评的狭隘视野,将侦探小说的研究推向了文化研究的视域。这一趋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侦探小说进行知识考古学的探索;二是对侦探小说与现代性关系的探索;三是对侦探小说和世俗神学关系的探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