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唯物史观与中国现实问题
  • 唯物史观与中国现实问题
    陈先达
    2009, (6): 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复兴是繁荣和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口号,而不是文化复古的口号。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多样性的必然产物。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及其特点肯定有重要作用,但一种文化不能简单求之于地理环境。在文化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重视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一种文化的活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能在何种程度上吸收传统,再铸传统。在当代中国,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才能更好地捕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明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 唯物史观与中国现实问题
    郝立新
    2009, (6): 7-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要素的辩证关系的哲学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唯物史观研究中,存在着对历史辩证法理解上的偏差;在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中,存在着历史发展辩证理念的缺失。运用历史辩证法来分析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要求:在历史发展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认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用历史辩证法的整体性原则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用历史主客体辩证统一观点来分析社会发展中的科学与价值冲突问题。
  • 唯物史观与中国现实问题
    李景源
    2009, (6): 12-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及其实现的途径,这两个方面都与一定的历史观密切相关。对中华民族而言,不仅确立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与唯物史观有关,怎样实现这一理想更与唯物史观有关。价值论研究要取得实质性成果,应从理论上总结近代以来核心价值体系变迁的经验、教训,准确把握历史观与价值观相互制约的基本事实,自觉地以唯物史观推进价值理论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关于普遍价值讨论中提出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关系问题,应从近代社会史的角度来把握其意义。
  • 唯物史观与中国现实问题
    赵家祥
    2009, (6): 1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历史"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由地域性的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以"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础,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提出了"共同胜利论",论证了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与"历史环境"(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不是对"共同胜利论"的全盘否定,而是既有修正又有继承和发展。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也认为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战略、策略、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刻认识和对当代国际环境的正确估计为依据的。
  • 唯物史观与中国现实问题
    马俊峰
    2009, (6): 2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许多重大理论争论都与是坚持革命思维框架还是运用现代化思维框架有直接关系。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没有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思维框架进行过必要的清理,使得思想解放不断遇到各种干扰,换脑筋的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从哲学的角度主题式地讨论这两种思维框架的源起、差别及紧张,探讨能否进行合理的整合,这对于理解当前理论界的一些争论,深入地研究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陈卫东
    2009, (6): 25-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时至今日,已经摆脱了漫无目的的尴尬局面,将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为自身的终极目标。在目标已然明确的前提下,通过怎样的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就成了当务之急。而从制度构建、政策制定和实践运行三个层面透视,并且将其与公正、高效、权威这三大导向性的价值目标相结合,我们的面前就会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路径。通过这三个方面各有侧重、互有交叉的改革努力,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韩大元
    2009, (6): 3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我国的司法制度,必须首先从国家权力体系的层面明确司法制度的宪法基础和司法改革的宪法界限。基于这一立场: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宪法创设的机关,具有"国家性",分别是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在组织体系上,宪法规定了司法组织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功能上,宪法赋予司法机关人权保障的功能,体现在行政、刑事和民事诉讼过程中;在法、检、公三机关的关系上,宪法设定了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其中,互相制约是核心;在功能的界限上,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文义显示,人民法院不仅是国家审判机关,还承担着重要的政治功能,这为司法能动主义提供了空间,但能动主义司法应受到宪法原则与精神等方面的限制。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张志铭
    2009, (6): 37-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动司法"是当下中国司法实务界为因应形势需要而提出的响亮口号。"能动司法"作为一个外来词较之其在中国的运用状况,具有明显不同的语境和语义。中国司法强调的"能动司法",立足于司法职能的实现而非扩张,也不具有"司法克制"的反向常态制约,因而就中国司法的一般功能形态而言,更准确恰当的表述应该是"积极司法"。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陈桂明, 杜丹
    2009, (6): 4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但法官的自由裁量并非毫无节制,必须通过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规制。这种规制主要体现在诚实信用原则对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内心制约、客观制约和利益权衡制约上。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邵明
    2009, (6): 47-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事诉讼"开始"、"过程"和"结果"的正当性和正当程序保障一体化为"民事诉讼的正当性和正当程序保障",体现了民事诉讼的"道德性"要求。具有普遍认同的道德基础的民事诉讼,才真正具有正当性。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应当遵行现代宪法原理和正当程序保障。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刘晓力, 孟伟
    2009, (6): 55-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互式认知建构的科学实践主要出现于认知科学中的人工智能、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20世纪以来批判和修正笛卡儿二元论的现象学哲学运动为其主要哲学基础。交互式认知建构的理论内涵主要是以涉身心灵取代以传统心灵为核心的认知主体,以可嵌入的环境取代完全客观、孤立的认知环境,以非表征—计算的认知结构取代表征—计算的认知结构。交互式认知建构研究进路引发了当代哲学家对心灵、实在和理性等诸多传统问题的重新审视。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肖峰
    2009, (6): 62-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理论的出现使得信息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许多领域获得成功。信息方法的成功同时也成为走向方法论信息主义的重要原因。除了源于对信息方法的强化之外,方法论信息主义的生成路径还有从信息主义世界观或本体论信息主义衍生而来。从积极的意义上看,方法论信息主义凸显了信息方法的重要性,其消极意义在于视信息方法为万能的方法,将信息方法泛化和绝对化,并贬低和排斥其他一切方法,其结果往往是导致信息方法的失效。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郑杭生, 费菲
    2009, (6): 70-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整合再现其一贯的困境。自古典时期以来,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深刻地决定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调与走向,具有绝对意义的自由信条不仅为理论的发展自我设限,从而导致抽象的二元对立以及形而上学的自我循环,并且化为一种抽象空洞的逻辑起点,导致理论的匮乏与无力。当代的"消解"逆动客观上又再现同样的逻辑及刷新固有的对立。真正的超越之途,从根本上说,就是回到事情本身,即回到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本身。对于陷入困境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而言,回到事情本身,首要的就是卸下虚假的意识形态价值预设与信条,使丰富立体的"个人与社会"及其生动的关系过程真正映入其原本蒙蔽了的视野,以破解二元困境。这也正是"社会互构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陈彦斌, 陈军
    2009, (6): 80-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需不足造成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失衡,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的低迷。而居民消费低迷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人均财产水平过低,财产分配不合理。一方面,人均财产水平过低会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机制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居民财产分配不均与消费不足相互推动,形成恶性循环,居民消费水平难以提升。此外,我国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促使结构性通胀特征明显,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财产水平,进一步降低我国的总体消费需求。因此,只有提高居民的财产水平,改善财产分配状况,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内需的发展。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郑国, 叶裕民
    2009, (6): 87-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社会城乡关系经历了乡育城市、城乡分离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对应于这三个阶段的理论研究和城乡关系治理也体现出合—分—合的特征。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城乡关系存在巨大差异,处于不同的阶段,因此,城乡统筹的对策和政策也应有所差别。对处于城乡融合阶段的区域,重点要破解城乡二元制度,实行城乡合治,以城市社会的治理方式来治理整个区域;对处于城乡分离后期的区域,要给予乡村公平的发展机会,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的一体化发展;对处于城乡分离前期的区域,要在发展中心城市的基础上,以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对处于乡育城市后期的区域,要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城乡统筹能力。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曾湘泉
    2009, (6): 93-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北京、上海和石家庄等地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实证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开放,匹配方式发生转变,中介的作用日趋上升;社会关系网络是求职者寻求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求职效果却因人而异;求职者基于个人特征选择不同的求职渠道;公共就业服务组织通过提供信息等发挥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信用差、信息缺乏、服务针对性不够等因素制约了我国中介组织对就业促进作用的发挥。因此,我国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在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中推行绩效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宣传力度,完善法律及法规。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周华, 刘俊海, 戴德明
    2009, (6): 103-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而成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背离了依法记账原则,导致会计报表的法律证据力被大大削弱,这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形成重大挑战。理论界过度迷信美国经验,误把金融分析规则当作会计规则在国内推广,是导致会计报表缺乏法律证据力的根源。国际会计准则并非国际法,公认会计原则也不是美国联邦范围内普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法律,它们不应被用作我国企业会计法规的立法蓝本。我国会计立法不应仅仅盯住发展资本市场并以瓦解民商法与经济法为代价而追求"国际趋同"。为了建设良好的市场法制和稳定的会计制度,我国应根据本国的法律原则尽快完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刘红凛
    2009, (6): 112-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党地位在政治实践中形成,反映了"政党—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通过法律来规范政党地位成为不同国家的基本做法;但各国政党理念不同,对政党地位的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按照法律意义上的"合法与非法"、"支持与排斥"标准,战后有关国家的政党法律地位可概括为积极承认一般性政党、禁止所有或特定政党、规定特定政党的优势地位、限制分裂性小党与排斥小党四种情况。比较而言,英、美、俄、德四国法律对政党的规定依次呈现出消极、较消极、较积极、积极四种态势。从本质上看,政党的政治合法性相较"合法律性"而言具有根本性。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党秀云, 李丹婷
    2009, (6): 120-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险管制是现代社会风险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政府实施风险治理的最大优势所在。风险管制应该通盘考虑科学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其核心理念包括公共利益、公正、平等、公开和责任。有效的风险管制需要各方面的综合改革,以此推进和优化风险治理。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赵珍
    2009, (6): 127-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对古代政区的研究,均以中央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和军事控制为核心。实际上,资源调控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一条主线,是"魂"。在政区体制的建立和完备过程中,历代朝廷都以有效的利用和控制资源作为实现和稳固大一统的主旨,而且把调控财赋资源作为处置与地方以及掣肘地方之间关系的利器,最终实现集权统治,统一调控资源。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韩树峰
    2009, (6): 134-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齐王司马攸是晋武帝一系潜在的皇位竞争对手。无论是立智力存在缺陷的惠帝为嗣,还是维护其嗣君地位,目的均是为了抑制齐王,以保证帝位万年一系。纳无貌无德的贾充之女为妃,则是为了扩张惠帝的政治势力,以与齐王抗衡。在立嗣、纳妃过程中,晋武帝一直是真正的主导者,他没有受任何人摆布。学界所谓武帝不了解惠帝智力状况、"依恃皇太孙"、受嫡长子继承制陈腐观念的影响等说法不能成立。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袁济喜
    2009, (6): 140-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孟子通过对话和论辩,展现了其思想品格,建构了文学批评的内容。孟子在对话中彰显士人人格,倡导批判精神,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批评的范畴和命题,比如"知言养气"、"知人论世"等。孟子与他的代表作《孟子》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
    张广生
    2009, (6): 147-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今文经"是清代儒家在追问什么是真正的儒学的过程中,逐渐开辟出的一个思想空间。在这条反思的路途中,龚自珍对西汉经学的继承和弘扬没有落入壁垒森严的门户窠臼之中。他截断众流,直探本源,重新思考了儒家经典教诲的根本精神,深入揭示了儒学综汇经史、贯通天人的完整意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