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中国当代文学的参照系与独特性
  • 中国当代文学的参照系与独特性
    王家新
    2009, (5): 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已引起广泛反响,也有人提出质疑。顾彬的"世界文学"标准,并非出自"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他的视野已远远超出一般西方人的视野,体现了一种中西视野的融合。他对鲁迅的高度推崇和参照,足以印证这种标准是从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中来的。为了以更开阔的眼光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为了在发掘它的价值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其问题和局限性所在,我们需要把它放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中来考察,这正如我们需要以某种更具有普遍性的尺度来测度自身一样。
  • 中国当代文学的参照系与独特性
    夏可君
    2009, (5): 7-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比较诗学的视野出发,通过分析德国语言和文学走向成熟时所面对的模仿和创造、自身与他者的相关悖论,尤其是以荷尔德林的文论和诗歌作品为参照,来思考中国现代诗歌如何建立法度的问题。我们试图从文体学、语言学、诗歌进行的方式以及纯粹概念四个层面建构出一个对诗歌进行严格"法度计算"的评论模型,以此推动现代汉诗走向自觉的写作。
  • 中国当代文学的参照系与独特性
    程光炜
    2009, (5): 12-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期文学"是在利用"十七年"社会主义文学资源的基础上,与"走向世界"的策略谨慎地并轨,在不损害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系统的前提下,找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现代化想象"曾导致了"人"与"历史"的脱节,导致了抽去"当代记忆"的"中国经验"的弱化。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们在竭力脱离旧梦的时候,其实也在不自觉地利用着旧有的资源。新的文学传统的建立是无法绕过传统的。
  • 中国当代文学的参照系与独特性
    劳马
    2009, (5): 16-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笑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世界文学的一大传统。文学意义上的笑不仅代表着一种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它更是一种世界观。文学离不开笑。对于文学而言,笑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与深刻性。能否自觉地运用笑这一载体,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学艺术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学作品如果能够自觉而自由地展示笑,它与世界文学的距离将会缩短。
  • 中国当代文学的参照系与独特性
    阎连科
    2009, (5): 20-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中国作家出现集体精神缺失,其原因之一是近30年来过度亲近20世纪的外国文学,乐于采纳西方写作的各种主义和经验,却在无意间疏远了中国文学强大、丰富、源远流长的传统和经验。虽然每位当代作家都个性鲜明,却缺少一种鲜明的集体个性。当代文学在时过境迁之后,是否还有文学意义而非文学史的意义,也正取决于这种当代文学集体的独特价值。
  • 风险社会及治理
  • 风险社会及治理
    张成福, 谢一帆
    2009, (5): 25-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险社会"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社会科学界被广泛认同和讨论的概念之一。风险社会的形成,归根结底在于风险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过渡。人口、资源环境、科学技术、组织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构成了现代风险社会的五个基本风险源,而全球化、城市化、贫富两极分化、社会治理能力弱化和大众风险感知强化实际上扮演了风险社会的催化剂的角色。风险社会的有效治理,必须从战略视角出发,考虑和设计风险治理的原则、措施和方法。风险社会的有效治理应采取政治、市场、社会、文化、组织化、机制、法律、信息、科技、国际合作十大战略。
  • 风险社会及治理
    唐钧
    2009, (5): 33-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风险社会,风险沟通对于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功能日益显著。管理视角的风险沟通侧重于强调制度安排、导向规划、流程设计和绩效评估。风险沟通的运行机制,在理念层面可通过沟通成本来调节沟通量;制度层面可通过沟通导向来设置沟通边界;技术层面可通过沟通的信息管理来把控有效信息。通过管理视角风险沟通实现风险的有效治理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和逐步达成风险沟通提升公众应对风险的信心这一总体战略目标;二是综合应用信息先导、社会联动、管理务实等策略,改进风险沟通的实效;三是通过个体、社会和管理层面的联动,全面创新风险沟通的机制。
  • 金融危机
  • 金融危机
    吴易风, 王晗霞
    2009, (5): 40-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问题上,克鲁格曼有其独特的视角。他觉察出并预言了本次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把源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看做是近30年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上多次危机的继续和发展;他分析了这场危机的起因,提出了应对危机的近期措施和长期措施;他批判了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即新自由主义,坚持认为存在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但是,囿于其凯恩斯主义的立场,克鲁格曼的视野具有局限性。
  • 金融危机
    张雷声
    2009, (5): 48-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其在经济全球化中激化的新的表现形式导致了这场危机。面对这场危机,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各种弥补危机损失或反对转嫁危机损失的方式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调适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改变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实现"两个必然"的重要途径。
  • 金融危机
    黄纯纯, 周业安
    2009, (5): 54-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究其根源在于,当金融市场本身存在不完全性时,与次级贷款相关的衍生工具被金融机构作为一种寻租工具,以此来获取超额利润。金融机构的寻租引发了相关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危机,而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加剧了这一危机,并导致危机的蔓延。
  • 金融危机
    王蒙
    2009, (5): 60-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庄子·人间世》中,针对颜回要去卫国的困难局面,孔子要求颜回必须做到"心斋":放下一切包袱,突破一切条条框框,放弃一切先入为主的成见,无耳一心明、无心一身空地赴卫国。虚室生白其实也是一种"心斋",指的是一种清澈澄明的境界。"心斋"之说独辟蹊径,为中国文化所独创,影响深远。
  • 金融危机
    张立文
    2009, (5): 66-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六经是中华民族国学的源头活水,亦是其文本载体。先秦百家之学的诸子都是从六经中继承、阐释古代道术从而开出百家学说的。地域文化、职业文化和传统文化三位一体的结构,共同塑造着各具特色的诸子文化。庄子说:"道术将为天下裂。"这种文化忧患意识激发了诸子各家的文化自觉和创新精神,而后者又皆一于古之道术,所以说古之道术裂而不断,唯变所适,生生不息。
  • 金融危机
    张文喜
    2009, (5): 73-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反映特定经济形态、阶级利益的观念或意识系统,人们通常将其阐释为一种"虚幻意识"。但是,一种虚幻或颠倒现实的观念解释系统如何能够反映并服务于阶级利益?除非统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存在论上的关系比阶级的条件更基本、更源始。马克思在力图深究意识形态概念之核心的研究中所达到的存在论新境域,显然是以这个关系到阶级前意识和观念符号系统结构的"无知"之幕为背景的。在那里,不可能将反映者与被反映者、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认识论或知识论的区分和理解。马克思试图揭示的是有关"活动"的前提以及确定意识形态存在的物质性。因此,我们不能将基于分裂的阶级统治的社会状况之意识形态虚幻反映及其辩护作用禁锢在知性所能够把握的认识论之中,而应该读出并把握其存在论基础。
  • 金融危机
    向世陵
    2009, (5): 80-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宋初由欧阳修辟佛而引发了儒佛之间激烈的争辩。儒家不仅需要"民相生养之道",也需要"中心所守"。如何判定心迹的同异,成为整合儒佛关系以推动学术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契嵩要求从"心"而不是"迹"上去看待儒佛的相通,但其心一迹异说仍然将心与迹、体与用分割了开来。张载、二程等儒家学者论心迹合一与虚实合一相发明,"一心"既是问题的出发点也是问题的归宿。由"一心"而东西南北圣人同心同理,宋明新儒家才能消融儒佛的隔阂而创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 金融危机
    张云飞, 黄顺基
    2009, (5): 87-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核心内容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也具有生态道德的价值。"仁"要求将道德扩展到自然事物上,做到爱护自然;"义"要求禁止灭绝自然和铺张浪费的行为,做到有益自然;"礼"要求效法天地自然,做到保护自然;"智"要求把握自然知识和自然规律,做到认识自然;"信"要求以真心对待自然,做到协和自然。以"五常"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是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的历史资源。
  • 金融危机
    王旭晓
    2009, (5): 93-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美学学科的真正建立是在1949年以后,在第一次美学热潮中由国家主导定向并定型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起,中国美学研究就有了有意识的突围与转向。在转向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由谁或由什么为现在美学的转向定向的问题,或者说,美学向哪个方向发展才是合理的和科学的?美学的定向首先应该是学科本身为自己的定向,其次是美学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对于人类为什么会有审美活动,如何解释审美过程、审美现象等展开的研究,是符合美学的学科本性的。依照这个方向建立起来的美学学科具有普适性,具有巨大的理论力量。确定哪些是美学应该做的事情,则需要美学不断地向自己提问,从现实的经济、文化、教育、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 金融危机
    陈学明
    2009, (5): 99-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明明包含着深刻的生态观点,但人们往往视而不见。要真正地挖掘和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隐含的生态观点,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正确地把握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和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要把隐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生态观点挖掘出来,关键在于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本性。马克思主义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巨大潜力就在于其所依赖的社会理论属于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生态观点直接建立在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生态观点的核心是强调不能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来观察生态问题。只要资本主义的利润至上原则仍在起着支配作用,解决生态问题就是一种空想。解决生态问题的最终出路是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金融危机
    罗骞
    2009, (5): 108-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由主义的消极政治、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治和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政治概念,体现了政治观念的逻辑进展同现当代历史变迁之间的密切关联。建构性政治通过突出积极的历史担当意识,能够在整合这些思想资源的前提下,重树政治的形象,明确当代政治的基本走向和意义。对于后革命氛围中的当代中国建设实践而言,此一政治理念是至关重要的理性选择,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初见端倪了。
  • 金融危机
    周怀红
    2009, (5): 114-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在其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对后现代主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提出并论证了后现代主义是基于晚期资本主义经济的文化现象的观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方法,提出并论证了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导"的观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历史观,对后现代主义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做了辩证的、历史的分析。
  • 金融危机
    陈天祥
    2009, (5): 119-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关于政府绩效评估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为评估而评估的缺陷,没有上升到政府治理和过程管理的高度予以考察。从对政府绩效管理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模型的辨识中可以发现,当代政府绩效管理蕴含着治理过程的重大变革,凸显公共责任和效率双重价值取向。福建省永定县的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以明确的价值定位为核心,与行政过程变革、绩效指标设计、绩效跟踪辅导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问责体系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绩效管理框架,具有公共责任和效率双重价值导向,显示了治理过程变革决定结果的政府绩效管理逻辑,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 金融危机
    刘鹏
    2009, (5): 127-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监管型国家的比较研究,是比较公共行政领域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针对自由放任主义国家、积极型国家、发展型国家和指令型国家四种不同类型国家向监管型国家转变的动因及其特征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监管改革动力与风格同该国的历史经验、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有紧密的关系,民营化、风险社会、民主化与民权运动、公共舆论压力、全球化或地区一体化等因素在不同类型国家的监管改革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 金融危机
    王英津
    2009, (5): 135-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决权和人权本来分属于不同的权利体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但在自决权发展为一项集体人权之后,自决权与人权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从自决权与个人人权的关系来看,自决权是为了保障个人人权而发展起来的一项集体权利。它与个人人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重要的区别。对于西方学者所谓的自决权向个人权利渗透的观点,我们应保持应有的警觉。
  • 金融危机
    谭长贵
    2009, (5): 142-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主作为一种"人民的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在萌动或者还未成熟时的表现往往是无序的。长期以来,人们看到的多是无序对民主造成冲击的一面,而忽视了无序对民主的萌动与催生以及层级演进产生积极影响的一面。无论作为一种动力学因素,还是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无序都对民主的出现和完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由于无序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民主过程中需要对无序进行调适。这种调适大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民主系统的整体调适,即寻求渐进式的民主进路,并建立多层次的民主系统;二是对民主系统中的无序即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的调适,其调适原则为:依顺规则,顺而不逆,疏而不堵,适度适时。
  • 金融危机
    齐鹏飞
    2009, (5): 149-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国史")研究领域,分期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要但是却始终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所谓"国史"的分期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目前60年"国史"在中国通史这个"大时段"中的"小时段"的划分及其称谓;其二,是指在60年"国史"内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之具体"小时段"的划分。目前关于60年"国史"的分期,国内学界主要存在有"二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八分法"等观点,其中具体的"时段"划分之上、下限又各有不同。之所以出现比较大的分歧,基本上是由于对分期的依据、标准以及分界"关节点"的不同认识所致。笔者倾向于"七分法"之主流意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