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研究]“循环型经济”还是“节约型经济”
  • [专题研究]“循环型经济”还是“节约型经济”
    欧阳志远
    2006, (3):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关于循环型经济的研究方兴未艾。循环型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最优消耗、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为目标,以“3R”为原则。也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任务是建构生态文明的社会,实现经济的生态化,作为一种引导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节约型经济要比循环型经济更具科学合理性,应以节约型经济取代循环型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本刊于2004年第3期曾发表了《论节约型经济系统》一文,文章提出了有别于循环型经济的节约型经济概念,并阐述了循环型经济概念不能成立的理由。
  • [专题研究]“循环型经济”还是“节约型经济”
    欧阳志远
    2006, (3): 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理学是生态学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符合物理学规律的,不一定符合生态学规律;而违反物理学规律的,则一定违反生态学规律。由于“循环型经济”首先违反了物理学规律,因而无法谈及符合生态学规律。节约型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关系的辩证思考,主张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充分的余地。循环型生产在一定条件下是应当提倡的,但“循环型经济”却是一种误导。循环型生产只有在节约型经济的统驭下才能正确发挥作用,“循环型经济”作为一种错误理论不可能与节约型经济理论互补。
  • [专题研究]“循环型经济”还是“节约型经济”
    叶平
    2006, (3): 1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循环型经济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产的生态工业模式,它不能作为引导整个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它的哲学基础和动力是市场经济机制,其结果潜在着严重的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节约型经济模式有利于在生态安全的轨道上引导全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其哲学基础和动力是在物质上的节制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简约主义。
  • [专题研究]“循环型经济”还是“节约型经济”
    李艳芳
    2006, (3): 15-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它渗透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多个领域,涉及资源、能源、废物管理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包括减少投入、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废物合理处理等方式。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载体和途径,关于它的立法已列入国家立法规划。循环经济立法出台后,需要对《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适时修改,以解决现有法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问题。我国应当建立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2006, (3): 24-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然而,有关调查和研究显示,改革以来,我国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虽然大大减轻,但并没有根除,目前的情况是,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无论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还是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地方封锁和地方保护现象仍然存在。这表明,我国还没有实现统一大市场。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石磊, 马士国
    2006, (3): 25-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财政分权制使中国在获益的同时,也导致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地方政府间的策略行为是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除了地方保护因素之外,还存在着自然的市场分割因素。因此,可以将地方保护分解为合理的地方保护和不合理的地方保护,将市场分割分解为由地方保护形成的市场分割,以及由运输费用、风俗习惯等非地方保护因素形成的自然市场分割。自然市场分割水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为了促进我国统一市场的建设,应该实施向经济落后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从竞争性产业中退出及相关的司法体制改革等制度安排。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保建云
    2006, (3): 3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经济转型为研究背景,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竞争特点、市场一体化条件与发展模式选择问题,可以发现: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竞争在产业竞争力、市场进入、生产要素区域聚集与配置、创新能力培育四个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区域发展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产业与产业集群的跨地区分工合作、公共投资跨地区优化配置是推进发达地区市场一体化的关键;市场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对外开放体系和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体系;产业一体化是发达地区间市场一体化的基础,能否消除地方保护与区域市场分割是主要的衡量标准。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方竹兰
    2006, (3): 4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市场经济看成资源配置方式的理念支撑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21世纪,解决中国经济体制深层次矛盾,需要对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实质有更深入的认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实质不仅仅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而且也是经济权利从国家向民众的回归。从民众作为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看,回归的权利包括:创业权、竞争权、组织权、财产权、交易权、创新权。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杨伟国
    2006, (3): 47-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重组,导致了失业群集现象的出现。失业群集体现为空间群集、时间群集、行业群集和个体群集等不同形式。我国失业群集是市场结构的变迁、经济制度的转型以及就业政策的抑制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失业群集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实施包括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内的“综合就业政策体系”,其核心是建立战略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和保护性就业政策等三大政策支柱。在这个领域,我国一直并已经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各大支柱之间的集成化也在逐步加强。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范祚军, 马进
    2006, (3): 55-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分工经济和分工网络协调可靠性理论为基础,依据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建立的模型分析表明:金融分工水平越高,交易量越大,协调失灵的风险就会成倍增加。对于专业化经营的金融机构来说,不仅其金融产品创新依赖于其他金融机构的配合,在其经营和业务运作方面更是离不开其他金融机构的协调与配合。因此,在当前金融分业经营模式下加强金融机构间协调的可靠性的研究,对于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尤显重要。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肖争艳, 陈彦斌
    2006, (3): 61-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预期对于理解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预期的形成依赖于信心、情绪或者心态等心理因素。很多国家和机构的调查系统都以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设计了有关消费者或投资者心理行为的调查,并且以此开发出了诸如信心指数、情绪指数和预期通货膨胀率等行为调查数据。对这些调查系统中信心、情绪和预期等心理行为的调查方法,以及将调查结果转化为行为调查数据的处理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对我国宏观经济预警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余力, 左美云
    2006, (3): 68-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同管理模式将信息科学领域的协同过滤算法思想引用到管理科学中,通过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管理系统内各元素的相互作用,管理效能取决于系统大小,是一种自适应的管理模式,适用于非线性的复杂大系统管理。协同管理模式注重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利用和协同作用,可以使管理者从烦琐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增加了管理的客观性,使管理向政策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对丰富和发展复杂大系统的基本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张树人, 刘颖, 陈禹
    2006, (3): 74-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有多个层次:通过对组织内部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发现组织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为组织网络建立网络动力学模型,可以预见组织演化的趋势,提高组织管理的自觉程度;通过对组织外在交互网络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出组织的角色定位,发现组织发展的空间,实施组织的战略管理;通过对引进信息技术或其他组织管理措施的前后分析比较,可以对实施各种组织管理措施进行过程控制和量化测评等。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安启念
    2006, (3): 81-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各个方面之间的激烈冲突催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宗旨,认为共产主义是上述冲突和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和谐。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冲突只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使用的手段。1848年前后,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经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实现共产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他们在晚年转而主张无产阶级以合法斗争途径实现自己的目的。俄罗斯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出于实践需要对暴力革命重要意义的长期强调,使得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与和谐相关的思想被遮蔽起来了。今天是人类走向和谐的时代,时代变化把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与和谐相关的思想凸现了出来。对“和谐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邓新文
    2006, (3): 91-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和谐社会,人多寄望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以为均贫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利益的杠杆作用固然必不可少,但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不可或缺。社会和谐的实现,关键在于辨明“贵和”取向与笃行“致和”工夫。“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中国古圣先贤对于“和”的体认,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惟其如此,在“贵和”的价值取向上许多流行的观念实际上是似是而非的。对此不进行一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工夫,和谐社会的建设便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贵和”的取向难免导致“失和”的结局。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郭清香
    2006, (3): 97-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督教认为,人是“属灵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而在儒家看来,人是完整的“社会的人”。基督教把人的社会价值的依据归于上帝,否定社会价值的独立性;而儒家直接肯定人的社会价值,并将其看作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这种超越层面的“异”落脚到具体的实践中,二者群己关系论却表现出很大的“同”。首先,二者均怀忧国忧民情怀,力求救国救世;其次,二者均肯定个人的社会价值,重视“兼善天下”;第三,二者均倾向于从个人修养和贡献社会两方面来完成个人的社会责任。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许涤非
    2006, (3): 103-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的“典范性”与“有限模型性质”是与“完全性”紧密相关却又有本质不同的概念。通过KW系统说明有限典范模型与滤模型是证明系统有限模型性质的两种不同方法,但在技术上却有许多共性。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张志伟
    2006, (3): 108-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中国处在“古今”(传统与现代化)“中外”(东西方文明)矛盾的焦点上,原本存在着时空差距的问题同时出现在当下的中国,因而对中国政治的研究必须考虑综合性的和历史性的因素,而不是“单一的”或“纯粹的”理论研究。这意味着方法有时比理论更重要,因为彻底贯彻某种理论往往在遭遇困境时难以调转航向。我们处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透视主义”的特征,不同文化的世界观不仅是透视性的,而且是开放的,由此而形成无限的文化多样性。世界性的视野要求将中国或任何一个国家置于世界性的背景下,在其与所有国家之间的关系或关联中把握文化或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坚持一种世界性背景下的多元化立场。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杨光斌
    2006, (3): 114-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和印度的制度创新带来了经济上的加速度增长,验证了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即制度安排的变迁导致经济绩效的变化。但是,两国制度安排上的变化是在既定的制度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发生的,而两国的制度结构又是如此不同,因而对传统的制度理论构成了挑战。事实上,两国的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思想观念的革命性变化。因此,要成功地解释决定历史基本走向的关键时刻和关键事件,政治学研究应该在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政治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吸纳政治哲学的思想观念。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王丛虎, 陈建宏
    2006, (3): 123-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但是这一创新存在着是否合法的问题。从我国的试点城市看,这种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在权力来源、权力行使主体和权力范围等方面与法律存在冲突。为此,在制度创新的同时,我们需要制定配套措施,解决合法性问题,以实现我国法制的统一性。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黄兴涛, 王峰
    2006, (3): 129-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现代“中华民族”概念为思维基础的“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和有关话语,大约流行于20世纪30—40年代。它包括“危机即转机”、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为其内在依据和自信根源、坚持抗战并争取胜利为其前提和关键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在抗战期间的流播,不仅反映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危亡关头迫切需要自信的特定心态特征,还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的现代认同,并参与促成了党派利益和狭隘意识形态的现实超越,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广泛建立和发展的深沉的精神基础,其影响延至于今。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梁坤
    2006, (3): 138-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将多神教的“女神”、“索菲亚”、“圣灵—圣母”、“大地母亲”、“俄罗斯祖国”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神秘和深沉。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对“永恒女性”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吴琼
    2006, (3): 144-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纽约文人”是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期活跃在纽约的一群犹太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统称。这个群体继承了美国左翼知识分子的激进传统,但又摆脱了老左派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立足于文学想象与社会现实的辩证关系,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美国本土文学进行研究,激活了富有美国特色的社会文化批评的传统。
  • [专题研究] 市场分割与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侯传文, 王汝良
    2006, (3): 151-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方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受到广泛关注。他们正确地处理了在东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由多元文化的冲突带来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凭借对现代人生问题的深切关注、对现代表述方式的不懈追求得到了西方文化界的认可和接受。东方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特别是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获奖频率突然加快,是以东方文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标志和体现。以后殖民文学视角分析几位英语作家的创作,可以引发对东方民族文化现实的深层思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