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2005年, 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5-07-16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2005, (4):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时代。创新,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在现代,创新成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命脉,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现时代作为一个创新时代正在形成创新文化。创新文化表现在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等领域,更具体表现在创新组织的文化之中。创新文化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创新文化体系将创新本身的文化意蕴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应成为开风气之先的创新文化风向标。确立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有正确的科学理念和文化观念。实现自主创新,需要创新文化的支撑。没有创新文化,也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创新。
  • 论文
    任剑涛
    2005, (4): 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时代作为一个创新时代正在形成创新文化。在创新文化氛围中的大学文化也就被打上了创新的烙印。创新的大学文化是现代创新文化的一部分,它与现代创新的精神结构、制度安排、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当代东西方国家的大学的自身变革,正体现了大学适应创新、引导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大学的创新过程中,现代创新文化的深层变革正在发生。创新时代与创新文化、创新大学具有一种内在互动的关系结构。
  • 论文
    罗长海
    2005, (4): 9-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是指开辟人类所未曾有过的、能够充分体现乃至提高人类本质力量的任何事业,是包括创意、创作、创造、创制和创势在内的动态系统。文化是人对环境挑战所作的应战,包括应战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在应战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在应战结果中充分显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创新文化的特质,在于必须全面调动人的应战手段并辩证地加以运用,全面培育和提升人的本质力量,以及在此基础上促成某种新事物的出现。塑造企业创新价值观,要下工夫培育和贯彻七种意识:信念、实干、集成、奉献、竞争、超前、宽容。
  • 论文
    孟建伟
    2005, (4): 17-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文化呼唤科学观的转变。当代流行的实证主义科学观和功利主义科学观,具有很大的偏颇。这种偏颇同创新文化的理念是根本不相容的。要建设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文化以推动科技创新,首先应当克服并超越这两种狭隘的科学观,树立新的更加全面的科学观,实现科学观的根本转变。
  • 论文
    郭湛
    2005, (4): 24-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征和实质,是社会的人的真正的奥秘。由对各类"文化"定义的分析可见,文化最为突出的特征或最具有根本性的内容是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意识方式,概括说来就是人的活动方式,而在这种活动之中内含着人的价值追求。文化在本质上是相对稳定的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统一。首先,文化是一种程序;其次,文化是人为的程序;第三,文化程序由取向引导;第四,文化取向是为人的;第五,文化以人为中心;最后,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通过扩展和深化对文化及相关问题的认识,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 论文
    李丽
    2005, (4): 32-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文明、有序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无序的、不和谐的现象。这些现象就是人类文化发展中误入歧途的、对文化提出挑战的反文化现象。反文化是一种普遍性、规律性的存在,它鲜明地表现出与文化相反的品质:功能的减序、增熵,程序的劣化,价值取向的自发以及非理性、非逻辑性。文化"返祖"、文化"忘本"、文化"异化"和文化"非法链接",是现实生活中反文化倾向的四种典型模式。
  • 论文
    杜中臣
    2005, (4): 39-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依据,在于它的社会性质及其选择经营方式的自由能力。就其内容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就其实现方式来看,有劳工组织、协会、消费者的倡导、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认证,企业自愿担负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轫于欧美国家,现已逐渐扩展到全球范围,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面临着是逃避责任快速发展还是担负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 论文
    高湘泽
    2005, (4): 47-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行为当事人的"作为"或"懈怠"做道德责任评价的时候,应当既考虑到其在身体动作方面的能与否,又考虑到其在心智认识方面的能与否;既考虑到其行为的近因性因果关系控制,又考虑到其行为的远因性因果关系控制。以此观之,在当代西方分别以哈里·弗兰克福特和约翰·马丁·费舍尔等人为代表的两种道德责任归因理论中,后者虽然正确地认识和指出了前者的不足,但其对"懈怠"的道德责任负责条件的理解失之偏窄,而对"懈怠"的道德责任免责条件的理解则失之过宽。
  • 论文
    郭庆旺, 贾俊雪
    2005, (4): 54-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时变参数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可以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全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省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对省份经济效率提高却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上说,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过分强调数量而忽视使用效率等不足之处。
  • 论文
    赵志耘, 吕冰洋
    2005, (4): 63-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资本积累的趋势特征和地区差异进行的分析表明:(1)资本积累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我国资本—产出比的上升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一种体现;(2)资本积累方式在1988—1990年发生了部门间转移,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种必然;(3)与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状况相适应,地区间资本存量水平的资本积累速度分布大体呈现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递减排列;(4)各地区资本—产出水平的差距长时间比较固定,这可能是资本要素流动和比较优势作用的结果。
  • 论文
    杨天宇
    2005, (4): 7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同时存在着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进城农民工由于人力资本、户籍制度等方面的限制,难以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只能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城市化因此体现为农民从农村向城市非正规部门的流动,以及城市中非正规部门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由于人力资本的差距和政府以户籍为基础的政策倾斜,非正规部门的收入要低于正规部门。这个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城市内部收入差距的单调上升。要避免城市化对城市内部收入差距产生负面作用,就必须消除城市内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这就要求政府放弃以户籍为标准歧视进城农民工的政策取向。
  • 论文
    高洪深
    2005, (4): 77-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部经济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产物,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总部经济不但对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城市的空间规划、政策体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参照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北京需要重点发展总部经济。
  • 论文
    李迎生
    2005, (4): 84-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对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主要社会保障项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尝试和探索。这一时期的改革在制度本身的建设、制度环境的建设及立法保障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多种原因,总的来说,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步伐不大,制度化程度还不高,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保障功能差且比较脆弱。改革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保障功能估计过高,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和稳定的推进措施,政府本该履行的角色不到位等。
  • 论文
    陆益龙
    2005, (4): 91-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让公民懂得法律和遵守法律是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律社会学关于居民守法行为原因的解释有两个经典范式,即工具主义范式和规范内化范式。对中国农民的法治意识的经验调查显示,农民守法行为的动因不是单一的工具性因素或规范意识因素,而是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论文
    肖峰
    2005, (4): 98-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场是哲学本体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人的在场问题也具有丰富的哲学含义。在信息时代,人的信息化在场成为人的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在场方式。它使人的在场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使人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值得深思的哲学和社会问题。
  • 论文
    吴林海, 崔超, 罗佳
    2005, (4): 105-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跨国公司专利与标准日趋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在剖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依据在技术标准战略的选择上后发国家的收益与风险完全正相关的基本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由产业定位、时机选择、组合战略、市场战略和组织形态"五位一体"的中国未来技术标准发展战略。
  • 论文
    葛荣晋, 李伟波
    2005, (4): 111-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智慧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主要含义有四:一是在企业决策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在企业用人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在企业家行为上,要"顺其自然"有所为,"逆其自然"有所不为;四是在市场竞争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是一种以最小的领导行为获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高超管理艺术。
  • 论文
    李丹
    2005, (4): 117-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论是在国际社会,还是在新闻媒体和学术研究领域,"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社会运动和不容忽视的政治话语。"反全球化"与"全球化"一样是跨学科、多领域、广视角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维度予以透视。从哲学角度看,它是全球化内在矛盾的一个方面;从政治学角度看,它是一场反资本主义的民主运动;从经济学角度看,它是要求对社会财富进行公平分配的一种替代方案;从社会学角度看,它是现代风险社会缺乏保障的产物和表现;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看,它是全球化时代反帝反霸反美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反全球化运动。
  • 论文
    刘文秀, 汪曙申
    2005, (4): 123-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洲联盟的治理具有区别于传统主权国家治理模式和一般区域性经济政治组织运作的明显特征,即欧盟在不具备主权国家政治体系完全特征的同时体现了一种全方位的制度合作。欧盟的治理结构体现为权威来源的多样性、超国家性和多层性特征。欧盟政策过程明显体现为欧盟层次、国家层次和次国家层次三个层面的权威分配与互动。欧盟多层治理是由区域内发达国家群体构成的主权国家联合体在高度一体化背景下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对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以及区域合作及一体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 论文
    冯玉军
    2005, (4): 130-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全新的法学理解系统和理论框架,法经济学范式包含着一整套基本假设、基本范畴、基本定理和基本方法,它们构成法经济学范式的知识基础。在重述理性选择、稀缺性和完全信息等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假设的基础上,分析法律规则的形成以及法律人在既定法律规则下的行为反应,由此可以确立法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是交易成本,法律的交易成本分析有一系列命题和重要推论。法经济学基本定理包括斯密定理、规范的霍布斯定理、科斯定理、波斯纳定理等。
  • 论文
    刘志刚
    2005, (4): 137-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殊权力关系下宪法权利的适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全面否定宪法权利在特殊权力关系中的适用阶段;承认基本权利在特殊权力关系中的适用,但却不适用法律保留原则的阶段;承认基本权利在特殊权力关系中的适用,对它的限制适用法律保留原则的阶段。特殊权力关系下限制宪法权利的理论根据主要是对自身体系功能维持的需要,在哲理上可以从多数与少数之辩证关系的角度加以说明。特殊权力关系下对基本权利进行限制不能突破一定的界限。
  • 论文
    江守义
    2005, (4): 144-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叙事主体主要包括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传统小说中二者基本一致,普遍信奉叙述者权威的原则。在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变中,叙事主体以及主体的评价都发生了变化。由于中西现代小说的内涵不同,导致这些变化也出现了差异:西方现代小说打破了传统"全知叙事"的方式,其主体分化动摇了叙述者权威,主体评价侧重从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向多重评价;中国现代小说摆脱了传统白话"口述"方式的"全知叙事",基本上仍信奉叙述者权威,主体评价侧重从传统的显性评价转向隐性评价。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也出现了西方意义上的叙事主体分化。
  • 论文
    李平
    2005, (4): 150-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审美的当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由异质间性生成设计审美的本体意义,并以此构成当代文化典型表征;由普遍交往生成设计审美的社会意义,并以此展现当代社会典型景观;由系统关联生成设计审美的深层意义,并以此建构当代审美典型范畴。它们的互动张力构成设计审美的当代意义视域。
  • 论文
    陈志良, 陈世珍
    2005, (4): 156-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哲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尽管无数个哲学家在哲学的语境下表达了他们的思考,但要对整个哲学理论系统地加以概述,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台湾学者邬昆如先生主编的《哲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巧妙地设置了中心线索,这就是所有哲学理论的概述都围绕教人实现个体完美和群体完善境界这个价值目标来进行,因为他认定哲学是帮助人们"定位宇宙,安排人生"的智慧之学。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群之中,要做到"顶天立地"的个体性完美和"出人头地"的群体性完善,既须处理好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更须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