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论坛
  • 本期论坛
    纪宝成
    2001, (1):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划分是学科的划分,而非实践的划分。人类的实践活动要求各门知识共同起作用,其中人文社会科学所起的支撑、导引、保证作用绝对不可忽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是自然科学一步一步地投向人文社会科学怀抱的过程。对“科教兴国”要全面理解,不能片面理解为“技术兴国”。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主要不是给自然科学提出的,而是给人文社会科学提出的。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认真克服重理轻文的倾向,使人文社会科学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陈振明
    2001, (1): 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最后的20年,西方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实践上,西方各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浪潮,管理主义取向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几乎波及整个西方世界;在理论研究上,伴随实践的变化,出现了“(新)公共管理”这一新的研究途径或范式。尽管这种新范式尚未成熟,但它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被认为是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 专题研究
    陈振明
    2001, (1): 8-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早已是一个结构化的知识分支或独立学科了。“公共行政 (学 )”、“公共政策 (政策分析 )”、“公共事务 (学 )”和“公共管理 (学 )”是人们用来指称本学科的几个最常用的术语。目前,“公共管理 (学 )”是一个流行的新术语。但是,什么是“公共管理 (学 )”以及如何对它进行研究,却是学术界没有解决和应该解决的问题。依据西方新近的文献,分析美国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主题与特征及其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的区别,可以认为 :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管理研究领域继公共行政 (第一种途径 )、公共政策 (第二种途径 )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研究途径 (第三种途径 ),它代表了该学科领域发展的新方向。
  • 专题研究
    张成福
    2001, (1): 15-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是 20世纪 70年代后在特定背景下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政府治理理论以及运动。它为政府管理与改革以及公共行政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野。管理主义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与批判的缺陷 :基本价值的偏颇、对市场机制的迷信、公私管理的混淆、不当的顾客隐喻等。 21世纪公共行政的重建需要关注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关注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的互动,不可陷入偏狭的陷阱。
  • 专题研究
    陈庆云
    2001, (1): 22-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 90年代中期前,我国学界的主流看法是将“公共行政学”限定在对政府管理的研究上。准确地讲,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
  • 哲学·文化
  • 哲学·文化
    郑忆石
    2001, (1): 29-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苦恼的疑问”为我们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视角,即关注时代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坚持理论源于实践、实践高于理论的原则,坚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科学价值性。
  • 哲学·文化
    薛广洲
    2001, (1): 34-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权威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必要机制,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权威内在本质的发展,可以把权威区分为自在性权威、它律性权威和自觉性权威三种类型。这是一种从哲学的意义上进行的权威分类,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权威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及其本质特征。
  • 哲学·文化
    张志伟
    2001, (1): 40-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话语困境的产生是由于哲学家们错误地将语言看做是对实在对象的描述,并且企图脱离语言的具体使用而寻求其绝对的真实意义。为此,他提出了使哲学话语重回日常语言的治疗方案。然而,按照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理解,如果我们让哲学符合语言游戏的条件,它未尝不能成为一种“语言游戏”。但是,哲学的意义在于它对每个人的心灵的影响,倘若沦为语言游戏中的一种游戏,它就只能在某个小圈子里发挥作用。目前,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为哲学找到一种合适的话语形式。
  • 哲学·文化
    宋志明
    2001, (1): 47-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年的冯友兰先生在恢复学术自信后,总结建国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验教训,探索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新思路。他提出的关于哲学、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以及中国哲学史的写法等独到见解,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经济·社会
  • 经济·社会
    张雷声
    2001, (1): 51-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中,世界经济与政治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斯大林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中心”与“外围”的研究,二是对两大不同社会制度的研究。斯大林的研究,既以其有价值的方面丰富了列宁的思想,也有其不足的方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 经济·社会
    董正青
    2001, (1): 59-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与所有权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它们之间很难直接博弈,从而使双方调整策略,实现二者的一致。中国在处理国家与所有权冲突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既完全不同于西方“市民阶级公共领域”,又不完全是新兴产权主体与国家博弈的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在于通过政府行为的改变,调整国家与所有权的冲突,寻找二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对于中国这样的传统集权的国家而言,地方政府这一新的博弈主体,作为国家与所有权冲突的制衡力量,使得中国政府的行为逐步向理性化方向转变,带来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 经济·社会
    管毅平
    2001, (1): 65-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折断的需求曲线模型,没有明确假设厂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仅仅讨论了厂商之间的简单定价反应行为。模型在当代的一个扩展,明确假设了在顾客与厂商之间信息分布不对称,探讨了他们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不对称行为的各异性和粘性价格的成因,将微观模型的问题域从寡头市场扩展至垄断竞争市场。模型在当代的又一个扩展,揭示了具有最大化动机和理性预期的行为人之间的博弈,会引发微观价格粘性,进而集结为宏观价格水平粘性,使得总体市场难以出清,因此政府的适度调控有必要。
  • 经济·社会
    肖鸣政
    2001, (1): 69-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技能、能力与品德是人力资源的基本组成要素,品德既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又是其他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知识、技能与能力决定着员工能够为其所服务的组织做些什么,做到什么水平,而品德则决定着员工愿意或乐意为其所服务的组织做些什么,做到什么水平。对近 150名教师与 400名企业优秀员工的调查结果,揭示了当前中国学校公民德育目标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并可据此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与建议。
  • 政治·法律
  • 政治·法律
    程啸
    2001, (1): 75-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产权的概念、性质及特征是知识产权法领域中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应是结合民事权利理论,以知识产权的客体为切入点。知识产权是人们对“知识”这种“形”的排他的支配权,它是一种民事权利。所谓无形性、地域性与时间性都不是知识产权的特征,知识产权惟一的特征是其客体的无形性。
  • 政治·法律
    牟宪魁
    2001, (1): 8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我们承认法治有“良法”和“守法”两个因素,但绝对的“良法”和“守法”的“法治”只能是法治的理想,法治应该是不断进化的,即法治理想的实现具有进化性。法理念的进化促进了法律进化和普遍守法,推动了观念法治和现实法治的进化,因而社会普遍的法理念的变迁是法治进化的基础。法治社会的真正权威是正义的司法,法官的正义判决使“纸上的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因而法律工作者的正义信仰是实现法治的最终保障。
  • 政治·法律
    马强
    2001, (1): 85-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导致新类型劳动合同纠纷增多,《劳动法》对其的调整已力不从心。对于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的区别、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实际履行问题,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未规定或者规定并不明确,对此,学术界及司法界应作深入探讨。
  • 政治·法律
    郝银钟, 付良英
    2001, (1): 89-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诉权是人类社会法制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抛弃专制主义的人治而厉行法治的理性选择。在法治社会中,国家权力内部的科学分工,特别是司法权从国家权力体系中独立出来,是公诉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基础 ;控制分离原则的最终实现,是公诉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助因 ;民主法治思想注入刑事诉讼程序改革,则成为公诉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最根本的价值基础。一旦脱离开民主法治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作为“法律守护人”的检察官制度就完全失去了立足之本,从而就有可能被淹没在无所不能而又常常是被任意滥用的国家权力混合体之中。
  • 文学·历史
  • 文学·历史
    袁济喜
    2001, (1): 101-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晋的文学精神由于士族阶层的世俗化,导致“正始之音”中人文精神的被扭曲,实开六朝后期浮靡文风之先河。南朝时代,世俗化的主体便是悄然兴起的寒人武夫集团,他们以其自身素质的低下和趣味的市井化,对文学中的审美趣味作了进一步的改造,从而使六朝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全面庸俗化。
  • 文学·历史
    诸葛忆兵
    2001, (1): 107-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文人士大夫的经济、政治待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上形成“以文为贵”的风气,文人士大夫表现出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他们重义轻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宋社会于内忧外患中支撑三百余年,士大夫这种精神面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文学·历史
    莫聿
    2001, (1): 113-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家族”小说致力于由父权神话的谱系中去追究文化共时态下人的存在景况,从宗法文明的最深层的基因——血缘化情感和家族至上主义中探求现代人焦虑的根源,在对“乱伦禁忌”的叙事关注中揭示家族文化沦变、历史衰变的趋势,并以鲜明的女性主义创作倾向反映了“女性意识”在“男权化”文明历史中的叛逆性崛起。
  • 新书评介
  • 新书评介
    方福前
    2001, (1): 118-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鸿业教授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资深学者,他的人品和学问一直为经济学界同行所称道,为青年学生所敬仰。最近,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高鸿业选集》。该书选编了高鸿业先生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开发表和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我们可以通过这本选集进一步了解他的治学历程、经济思想和学术风格。我们通过《高鸿业选集》看到,作者紧跟时代步伐,以饱满的研究热情和理论兴趣投入到我国经济学的理论建设,关注现实,积极参与我国改革开放中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讨论。这本选集既是改革开放以来高鸿业先生治学历程的缩影,也透视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 新书评介
    陈佳贵
    2001, (1): 122-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企业的效率源泉之一是利用了职业企业家的专业经营管理才能,这也是现代企业能够逐渐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企业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则取决于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性。也就是说,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决定了有专业才能的职业企业家的积极性,进而决定了现代企业的效率。虽然始于1979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国有企业效率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显然与缺乏对国有企业企业家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密切相关。对企业家的激励约束这个既有重要理论价值又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虽然相关论述已经不少,但能以专著形式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尚不多见。
  • 新书评介
    郭燕红
    2001, (1): 123-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北京大学法学院陈瑞华博士的新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以下简称《前沿问题》),是一部被列入人大出版社“法律科学文库”的法学专著。作者运用比较、实证、理性思辨等分析方法,对刑事诉讼的基础理论以及程序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