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经济学
  • 经济学
    方福前
    1997, (6): 1-6,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论》的研究主题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确立的,“凯恩斯革命”在1924年就已经启动。20世纪20年代英国长期慢性萧条,1929~1933年世界性大萧条和1930年11月~1931年5月剑桥“马戏团”对《货币论》的批评促成了凯恩斯思想由马歇尔主义经济学向《通论》的转变,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仰则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基本动因。
  • 经济学
    肖淑芳
    1997, (6): 7-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际分工的分化,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各国放松经济管制,跨国购并迅速发展并在80年代末形成了全球性浪潮。90年代初跨国购并由于西方经济衰退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但随着西方经济的复苏,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全球范围内又一次掀起了跨国购并浪潮,1992年世界跨国购并交易额回升到750亿美元,比1991年增加了50%。1993年全球跨国购并交易额超过了1200亿美元,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 经济学
    马永
    1997, (6): 12-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所谓创新,熊彼特认为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流转,它实质是对循环流转均衡的突破。纵观我国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不断克服各种矛盾中进行的。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基础产业相对滞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克服“瓶颈”成了产业政策的重点,而“瓶颈”矛盾的解决又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二者密切相关,制度创新可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更有利的环境,使其更易于进行,如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金融组织、税收制度等。在制度创新中,产业组织的创新是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产业组织,杨治教授的定义为“产业组织是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并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产业内企业间竞争与垄断关系的应用经济理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的产业组织逐渐暴露出各种弊端。如生产的集中度过低,中小企业挤占大企业的资源和市场,使整个经济活动的效率降低;政府对某些产业存在过多的管制,从而导致低效率等等。因此,对原有的产业组织进行创新,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产业组织的创新中,促进竞争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 哲学
  • 哲学
    吴克峰
    1997, (6): 1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绝对相对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和命脉。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是对这一原理成功地运用和发展,认真地对它进行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邓小平的思想理论观点,是十分有益的。
  • 哲学
    吴倬
    1997, (6): 20-25,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历史唯物论中,科学自我实现观应该成为其中的理论构成部分。阐发科学自我实现观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回答西方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理论所提出的某种理论挑战以维护历史唯物论基本立场、观点的需要;该理论的提出和阐发构成了历史唯物论研究的新视角、新内容,有助于使唯物史观更加全面、具体、丰富、深刻。
  • 伦理与文化
  • 伦理与文化
    郑忆石
    1997, (6): 26-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间的关系,已经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关注,并大体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滑坡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导致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滑坡。因为市场利益的驱动和唯钱是认,有如“潘多拉匣子”中放出的魔鬼再也收不回来。第二种是“爬坡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实现了公平竞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会自然而然地随之前进。第三种是“双重效应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着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效应,这是由市场经济自身的二重性决定的。以上三种观点虽然相异甚至对立,但它们在理论前提上,却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即对唯物史观作了非科学的理解,夸大成只承认经济的决定作用,从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上走入了“经济唯物主义”的误区。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滑坡”、“爬坡”或“双重效应”,因为它本身并不具备道德涵义和直接产生精神文明的“滑坡”、“爬坡”或“双重效应”,因为它本身不能直接等同于精神文明。事实表明,就世界范围看,同处于市场经济水平的国家,其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却有极大的差异;就中国现状言,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水平就相去甚远。
  • 伦理与文化
    郭雅杰
    1997, (6): 30-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强制并不是指一般的强迫、命令、压制,而是制定和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权利义务关系、道德责任以及公共规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 伦理与文化
    吴舸
    1997, (6): 33-37,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儒学思想体系中具有既坚持道义原则,又重视通权达变的优良传统。在先秦孔子、孟子那里,就已具备了通权达变论的基本要素;汉儒如叔孙通、董仲舒等在对“经”与“权”关系的论述中,在特定范围内也为“行权”的方式开拓了更大的空间。“经”“权”理论作为儒学在社会政治领域辩证思维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 历史学
  • 历史学
    李文海, 赵晓华
    1997, (6): 38-44,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以来,在如何处理政府、官吏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上,先进的思想家们曾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世纪之初,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首次科学、鲜明地阐释了“民为国家主人,官为人民公仆”的“公仆”观。孙中山的“公仆”观不仅是其“天下为公”美好愿望的具体体现,也是他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是他关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他提高革命者队伍素质的理论工具和加强国民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孙中山毕生以其真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人格,努力实践了为他所积极倡导的“公仆”观。
  • 历史学
    吴珍美
    1997, (6): 45-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年时代的蒋介石有抱负,有志向,想出人头地。他如愿被清政府公派去日本学习军事,这是他走上仕途之路的第一步。然而,他没有选择维护清朝统治的道路,却踏上了追随孙中山艰难险阻的革命之路。这是由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基础决定的。
  • 历史学
    杨钰侠
    1997, (6): 50-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道武帝拓跋皀到文成帝拓跋时期,为制度的草创阶段早在道武帝拓跋皀时,史籍上就有了对地方官吏考核的记载,拓跋皀在天兴元年八月曾“遣使巡郡国,举奏守宰不法者,亲览察黜陟之”
  • 法学
  • 法学
    许崇德
    1997, (6): 55-61,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是行政长官负责制,即行政主导、司法独立、行政与立法既相制约又相配合。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其行政地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同,但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终审权以及货币发行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使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有了新的充实。今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该逐步实行行政长官以及立法会全体议员均由普选产生,同时应逐步规范政党活动,协调政党关系。
  • 法学
    樊学勇
    1997, (6): 62-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刑事诉讼中,从经济上弥补被害人损失是保障被害人人权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还不足以使这一内容实现。笔者建议建立国家补偿制度,进一步健全对被害人的保护制度。
  • 政治学
  • 政治学
    米辰峰
    1997, (6): 66-71,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和政体是亚里斯多德的理想政体,中产阶级是其依靠力量,中庸之道是其指导思想。该政体融合了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优点,兼顾了贫富两个阶级的利益。亚里斯多德的中产阶级出身,是这种理想的产生基础。”主权在民重在法治“等学说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改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 文艺思潮研究
  • 文艺思潮研究
    赖大仁
    1997, (6): 7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具有全方位意义的批评观念和形态的大转型:一次发生在世纪初,由古典文学批评形态向现代文学批评形态转换,在经历了短时期的批评形态多元化之后,逐渐归于以现实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为主导的批评形态;第二次发生在世纪末这20年,由政治化的单一批评形态向多元化的批评格局转换。当代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走向比较成熟的文学批评形态的建构。
  • 文艺思潮研究
    石潇纯
    1997, (6): 78-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苍凉是张爱玲故事的底色,或者说是她描绘人生的基调。她在《流言·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这是张爱玲对自己艺术观和美学观的总结。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
    郭先珍
    1997, (6): 83-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经济,简言之就是由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它的本质属性是“资源自由流通”;它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竞争性”。双语指一个社会里两种或多种语言共存并用。它的基本功能是“扩大交际,为操不同语种的人服务”。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促进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自由流通;发展双语有利于各方人士接触、交往,对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自由流动起促进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认识这种一致性,对自觉地运用双语这种社会交际工具去发展市场经济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拟就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双语的要求进行分析,说明它们的一致性。
  • 语言·文字
    李泉
    1997, (6): 87-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功能法或称功能——意念法,产生于70年代的欧洲。其纲领性文件主要有范埃克1975年著《成年人现代语言学习入门》(The Threshold Level forModern Language Learning by Adults)(简称《入门阶段》),范埃克、亚历山大等1977年著《英语初阶》(English Waystaga),以及威尔金斯1976年著《意念大纲》(Notional Syllabuses)等。
  • 语言·文字
    傅由
    1997, (6): 92-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议语气助词”嘛“傅由(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语气助词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们表达的意义很空灵,不易说清楚,但却十分微妙。
  • 哲学
  • 哲学
    郭安
    1997, (6): 96-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人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郭安(安徽机电学院社科部)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在世界。外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部分。人来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人也是社会的产物,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 编辑学
  • 编辑学
    马国柱
    1997, (6): 100-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编辑主客体的哲学规定。研究编辑主客体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基础编辑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概含了编辑主客体问题。在目前对编辑工作的研究中已有人提出编辑主客体问题并认为编辑主客体就是在编辑工作中活动的主客体主体必然是编辑者与编辑工作相关的对象是编辑客体。把二者的统一作为编辑工作的前提条件。我们以为如果就编辑工作这一环节来看这种说法是合理的。但把编辑工作限定在一定的环节之内似乎过于狭隘。因为编辑工作只是编辑学研究的一个部分是编辑工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能概括编辑人员的整个编辑实践过程。因此界定合理的合乎实际的编辑主客体范畴既应找出界定主客体的基础条件又应从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中总结编辑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
  • 编辑学
    张秀红
    1997, (6): 104-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提高学报质量,充分发挥学报的功能,增强学报的社会效益,在学报出版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学报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主张紧跟政治形势。但他们忽视学报的学术性,所发论文多是内容平平、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也有些同志认为,学报姓“学”,其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术性,而不是它的现实性;更有些同志怕担风险,怕犯错误,而专门发表那些远离现实的“纯学术”文章。
  • 编辑学
    商燕虹
    1997, (6): 108-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影视艺术创作过程包含三个不同特点的阶段:一是用文字写出视觉、听觉形象的稿本的创作阶段;二是将文字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镜头并摄录下来的拍摄阶段;三是将拍摄素材创造性地组接成银屏形象的后期编辑阶段。后期编辑是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后一次再创作。
  • 经济学
  • 经济学
    周伏平
    1997, (6): 111-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主办的’97保险与精算国际研讨会于1997年6月下旬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参加大会的有北美精算学会会长David Holland先生、前任会长Harold Ingarham先生、美国人寿保险管理学会副会长W.Rabel博士、美国天普大学荣誉教授段开龄先生、瑞士再保险公司总裁Reynald Boutin先生、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副总裁张源博士、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钟秉林、中国证监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统计部主任徐雅萍、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国芳、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袁卫教授等10余位中外专家和领导。参加大会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信息学院的广大师生。会议就风险的新思维、中美保险市场大扫描、保险与精算在中国的新发展等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 历史学
  • 历史学
    赵晓华
    1997, (6): 113-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7年8月20日至25日,“清代社会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烟台师范学院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和主办,烟台师范学院承办。来自福建、上海、天津、河北、山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北京以及香港、台湾、韩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中国史学会会长、著名史学家戴逸在开幕式中指出,社会史研究是继承传统史学对人物、制度、事件的研究和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门史研究之外的“第三种路子”,以社会史方法研究历史,会让历史更清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学者们提交的许多论文提出了新论点,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探索。
  • 政治学
  • 政治学
    宋志明
    1997, (6): 115-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7年8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中华仁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谭嗣同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中华仁学会方面出席会议的代表17人,来自台湾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文化大学、成功大学、空中大学、致理商专等高等院校;大陆方面出席会议的代表24人,来自中国谭嗣同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湖南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在开幕式上致开幕辞。出席开幕式的有:著名学者张岱年、戴逸、欧阳山尊、徐亦儒、于敦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何鲁丽,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名誉副主席、中国谭嗣同研究会名誉会长贾亦斌,全国政协常委、台湾澳侨联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杨思德等。贾亦斌、戴逸、中华仁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邬昆如在开幕式上致辞,张岱年、何鲁丽先后在开幕式上发言,欧阳山尊宣读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宋任穷为研讨会写来的祝词:“两岸学者,欢聚一堂。研讨仁学,互叙衷肠。缅怀先烈,同心敬仰。统一大业,共同担当。祝海峡两岸谭嗣同思想学术研讨会开幕。”研讨会收到学术论文13篇。有32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 书评
  • 书评
    傅德岷
    1997, (6): 117-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北国寄来一本书,是石杰君的《栖居与超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看完贾平凹先生写的“序”,我才知道石杰是一位“单单薄薄的女子”!我愕然了!因为从1991年开始,经朋友介绍,我就同石杰通起信来,成了文友。如今已有六七年,竟不知石杰是女郎!读完《栖居与超越》,深感全书充满了理性、才气和大气,确乎“没有读出个小女子的形象来”,我再次愕然了!佛教与新时期文学的融合,是石杰近几年来的研究课题,这本书是她研究成果的汇集。她以文学思潮、作家作品论为基本形式,对新时期文学受佛教影响的情况作了整体的探讨和把握。新、宏、深、美是该书独具的特色。
  •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
  •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
    章军, 裴容
    1997, (6): 119-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沙莲香,女,汉族,1936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6年至1960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至1981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进修心理学,1982年至198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社会学科进修社会心理学及传播学,1984年回国,与同事共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曾任所长;1994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和女性研究中心,任所长和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等。
  •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
    达庸
    1997, (6): 121-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强,1950年生,北京人。1968年于北京四中毕业后,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并于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5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现为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投资环境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民政部政策咨询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政研室顾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