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历史学
  • 历史学
    戴逸, 彭明, 杨宪邦, 张立文, 陈传才
    1989, (3): 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成果、它渊源于远古时代。中国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生活来源。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优势,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在民族心理上,既有勤劳、朴实、坚韧的一面,也有散漫、保守、愚昧的一面。
  • 经济学
  • 经济学
    刘炯忠, 叶险明
    1989, (3): 12-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系统大体上包括三个层面:生产的国际关系、生产的民族内部关系和生产的民族间关系。与此相适应,可以从生产的国际关系构成、生产的民族内部关系构成和生产的民族间关系构成这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视角,来考察“自然历史过程”的不可超越性与当代社会主义由以产生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从生产的国际关系构成和民族内部关系构成的视角来看,当代社会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超越;但从生产的民族间关系构成的视角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却可以得出“超越”的结论,而对这一结论需要加以说明和限制。对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与当代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也应作如是观。
  • 经济学
    吴微
    1989, (3): 27-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两种手段和方法,“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把两种调节手段结合使用,必有一种为主;虽然这二者的作用都复盖全社会,但是不等于其作用大小相同;虽然二者的作用方向能够统一,但是又经常处于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的关系之中。至于对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看法,还存在把二者对立起来的僵化观念,一是认为市场排斥计划,另一是认为计划排斥市场,显然这是不利于改革的。
  • 经济学
    胡乃武, 周振华
    1989, (3): 32-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80年代才开始逐步掀起研究发展经济学的热潮,但至今仍还处于以介绍和吸收西方发展经济学为主的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的具有系统理论的发展经济学。
  • 哲学
  • 哲学
    冯景源
    1989, (3): 39-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的历史主体理论发萌于他的《博士论文》,在这里他力图通过哲学史的研究寻找哲学理论和历史进程相结合的途径,并由此建构了主体性历史发展的观念。尽管它还是唯心主义的,但深入的分析表明,根据社会实践来判定哲学的社会价值始终是马克思创造性思维的内在源泉。
  • 哲学
    郭夏娟
    1989, (3): 46-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手稿》中初步形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科学的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及人的实践活动的分析,揭示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从而为科学伦理学的创立找到了真正的出发点——现实的人。②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工人几乎丧失了自身,致使他们道德堕落,异化劳动使资本家在占有工人劳动的同时,成为道德败坏的伪君子。从而说明了经济利益决定道德,道德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的反映。③《手稿》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是“真正合乎人性”的社会,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说明伦理学的归宿和最终目的正是要造就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 哲学
    拉尔夫·莫里兹
    1989, (3): 52-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元前6~5世纪,中国发生了一次思想革命,即社会意识领域中一次巨大的飞跃,出现了学派组织的思想;形成了更高形态的逻辑思想结构,思维达到了推理论证的水平,表现出思想的连贯性和论证性。
  • 哲学
    陈波
    1989, (3): 59-66,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逻辑哲学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1)朴素绝对的道义逻辑,(2)真值绝对的道义逻辑,(3)相对道义逻辑的合理性、局限性与悖论;并指出了道义逻辑的发展方向及其哲学意义。
  • 法学
  • 法学
    孙国华
    1989, (3): 67-74,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的价值指法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意义。法既有工具性、即服务性的价值,又具有自身的价值,是特殊的社会调整器。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内容反映著人们的价值判断。法不仅要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也要满足全社会的需要,这便是法的价值的阶级性及社会性的统一。
  • 法学
    段京东
    1989, (3): 75-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外直接投资的审批法律制度、海外直接投资的鼓励法律制度、海外直接投资保证制度以及海外直接投资税收法律制度构成海外投资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法国及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乃至英美法系国家海外投资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对于海外投资实践所起的作用,对我国法制建设与海外投资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立即着手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外投资法律制度,把我国海外投资活动纳入法制轨道,是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与必然趋势。
  • 社会学
  • 社会学
    郑杭生, 周国兵
    1989, (3): 83-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吴景超从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程度的角度出发,提出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道路,推行工业化。他还对中国农民生计问题和农村过剩人口的出路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此外,他主张节制生育,控制人口数量等等。这些思想虽然具有改良主义的特征,但作为旧中国社会学的一个流派,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文化教育
  • 文化教育
    杨佳民
    1989, (3): 89-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校后勤开展有偿服务符合商品经济发展规律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符合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的方向,是高校后勤增强活力,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道路的根本出路。开展有偿服务必须有计划、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正确地处理服务与有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放宽搞活与合法令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 历史学
  • 历史学
    王飞
    1989, (3): 95-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明起源”应包括民族融合、文化交汇以及帝国的建立诸要素。中华文明起源分二步走:首先是局部文明的同步发展,其特征犹如满天星斗;油于黄河流域的地理、土壤、农业等因素,使这一区域具备了成为文明进程中心的可能性,“洪水逆境”的挑战,加速了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最后打破平衡,取得文明进程中的核心地位,这一阶段的文明发展呈现出“众星捧月”的特征。中华文明的进程足以表明,夏王朝建立的原因,还要从借理的迫切需要上进行考察。治理黄河的过程,引起了对社会管理的需要,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国家,“阶级斗争说”不能包括国家起源因素的全部内容。
  • 历史学
    韦庆远
    1989, (3): 103-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清官档案,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总体格局对清代设置海关的过程及其机制、关税政策等进行考察,本文认为康熙采取开海的决策反映了当时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开拓中外贸易以及其它交往的现实,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是明智之举。但是,随着开海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皇权统治之间的碰撞,因此反过来对开海政策产生消极的影响。
  • 哲学
  • 哲学
    曾志
    1989, (3): 112-116,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学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现象。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冲突和对立,是美学在当代所采取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美学中两大派别的分歧,深刻反映了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矛盾,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美学各自得以产生存在的历史文化科学背景及其哲学基础。只有全面理解现实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正确解决美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长期争执不休的矛盾。
  • 哲学
    涂道坤
    1989, (3): 117-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思又无所不思的“思无邪”是苏轼人生观的核心,它以处世的“淡无累”和“遇事则发”为两翼。“淡无累”强调心灵的超凡脱俗;“遇事则发”则让超越了的心灵重返人间,两者相辅相成。以此为起点,它构成了苏轼关于审美态度、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的理论内涵。
  •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
  •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
    李德顺
    1989, (3): 125-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肖前(1924~),湖北沙市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顾问、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哲学评议组召集人。
  •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
    袁卫
    1989, (3): 127-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戴世光(1908~ ),天津市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统计学会顾问,我国著名的经济统计学家和人口学家。 戴世光1927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同年夏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