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导航切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荣誉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4年, 3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9-16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期专稿
中国之理
社科研究
人文研究
经师· 人师
全选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期专稿
Select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期专稿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谢富胜, 江楠, 匡晓璐
2024, 38(5): 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意义。马克思分别在历史唯物主义层次和政治经济学层次上论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量变累积引发生产力的质变。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将新质生产力作为解决中国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抉择,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系统性生产力理论。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科技自立自强,形成网络化智能化生产组织与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统合城乡发展,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保障制度,以生产方式转型推动社会供需在新的水平达到平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更是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中国之理
Select
中国之理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与“二轮延包”时的承包地调整
高圣平, 陈睿凝
2024, 38(5): 14-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一直是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的基础,传达着对承包地保障功能的关注,也关涉“放活土地经营权”政策的落实。在法律上,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既体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定性与保护,也表现为承包期限届满后的自动延包,承包地的调整也就限定于极为特殊的情形。仅在“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以及与之程度相当的情形之下,才允许在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之下调整个别农户之间的承包地,因承包方家庭人口增减所导致的人地矛盾突出,不能通过调整承包地解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未发包的农用地再次分配,无地少地的农户可以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或者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耕种土地,还可以通过发展第二、三产业等途径解决就业问题。
Select
中国之理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独立征收补偿的确立与实现——基于权利逻辑的证成
蔡立东, 陶飞
2024, 38(5): 25-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独立征收补偿地位尚未确证,法定集体土地征收补偿项目涵摄不足,征收补偿标准也有欠合理。规则的缺位根源于对权利逻辑的背离,现行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在征收客体上奉行物的逻辑,在补偿对象上奉行身份逻辑,对权利的保障有欠周全。以权利逻辑统合征收与补偿,征收补偿制度应从以土地为征收客体、以身份为补偿指向,转型为以权利为征收客体和补偿指向。依循权利变动的逻辑,具有对抗效力的各项权利均可成为独立征收客体。为达致权利功能的替代之补偿效果,应对市场化权利与社会保障性权利确立不同补偿标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市场化的用益物权,具备独立征收补偿地位。综合考虑必要性与可行性,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独立征收补偿,应重塑安置补助费以担纲对应的补偿项目,并以市场价格确立补偿标准。
Select
中国之理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性机遇与发展选择
陈小君
2024, 38(5): 40-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溯处于改革深水区的宅基地制度演进脉络,诉诸理论意涵,观照时代革新,解码现实、慎思未来,以因应社会现实的严峻挑战。观测两次全国性宅基地制度试点改革运作,多以清理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主导。行至当下,突显了确权问题是其顶层或核心,而集体主体地位无以彰显、农民成员权难以落地、经济利用与社会保障管控依然冲突、缠绕史今的宅基地继承法则缺漏、土地用途单向被动转换等问题,皆与宅基地权利制度本身难以著明、控权管理时而过强息息相关。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历史性机遇,以“新”提“质”,审慎中突破,创新中守恒。匡正宅基地管理权力服务于使用权利规则,坚持其社会保障功能和有限市场化利用功能并举,揭示宅基地所有权及其使用权确权与权能本质内涵,顺应“所有权—成员权—宅基地使用权”法治理路,创造性夯实有效联动的宅基地法制体系。
Select
中国之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何以成为特别法人?
朱虎, 雷志富
2024, 38(5): 58-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效率和合法性需求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法人化构造的理论根据;政经分离需求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于村民委员会的实践动因,但“依法代行”“交叉任职”等制度安排,只要设置了最低限度的分离和协同规则,仍具有合理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多重集体目标,包括促进集体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并激活集体经济、保障集体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并促进共同富裕、提升集体成员的组织化水平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特别法人的决定性理由。这些集体目标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基础和内部的结构,组织的财产基础、成员基础、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等方面的诸多特别之处由此获得融贯的解释。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充分利用农村的社会资本以降低组织运行的成本固然重要,但获得国家和市场的资源支持也必不可少。
社科研究
Select
社科研究
以“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严金明, 蔡大伟, 夏方舟
2024, 38(5): 72-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程,为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为分析框架,剖析“千万工程”中所蕴含的人民观、生态观、发展观和系统论、矛盾论、实践论等“三观三论”,系统梳理了“千万工程”的实施动因和发展历程,总结了人居环境整治、多规融合改革、城乡一体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多元联动机制等主要做法,提出未来推进“千万工程”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主要抓手,不断增强其引领效能、示范作用和治理能力,以期为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指引。
Select
社科研究
专精特新战略导向赋能中小企业成长的机制研究
邬爱其, 吴轶珂, 戴维奇
2024, 38(5): 85-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精特新战略导向是中国特色的企业战略导向,专精特新发展是中小企业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但目前鲜有研究探讨专精特新发展如何助力中小企业成长。本文基于企业内生成长理论,探究专精特新战略导向赋能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机制和关键情境。实证结果显示:专精特新战略导向能够有效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其内在机制是专精特新战略导向通过增强企业的市场势力进而赋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战略导向的作用发挥也需要有适宜的边界条件来支持,其中,“脱钩断链”冲击和市场竞争程度会弱化专精特新战略导向对中小企业市场势力的促进作用。本文结论为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成长提供了理论洞察和经验参考。
Select
社科研究
人民币的避险属性——趋势性特征与影响因素
何青, 王偲竹, 褚荣泰, 刘尔卓
2024, 38(5): 100-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2010年7月至2022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的汇率数据和全球风险指标数据,构建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人民币的避险属性,并检验人民币避险属性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在全球风险指数急剧上升的时期,人民币对英镑、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指数、除美元外G20货币指数都呈现出显著的避险属性;国家风险水平、金融开放程度、债券市场流动性和跨境资本套利是影响人民币避险属性的关键因素。推动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保持稳定适度的外汇储备、丰富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审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增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影响力等举措将有利于巩固和提升人民币的避险属性。
Select
社科研究
数据登记的功能逻辑与制度构建——基于“利益—权利”共生视角
杨东, 李子硕
2024, 38(5): 114-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据要素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采用何种治理范式,数据登记制度的构建融贯于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亦需要寻找契合的治理范式以构建制度框架。数据登记制度的构建初期仅依赖权利范式尚存困境,应考虑数据登记中“利益—权利”的共生维度。生产要素登记制度本质上是代表性生产关系的凝练和塑造,其核心功能锚定不同时代的生产要素核心利益加以演进。工业经济下的登记制度解决了财产权的程序框架命题,塑造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但数据要素流动有其独有属性,要求初期登记制度将塑造契合数据价值分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作为数据登记制度的“元功能”。数据登记制度的价值追求应当是数据要素价值涌流与利益公平分配秩序,依托数据收益凭证登记,激励数据利益共享生态,推动社会共同富裕。
人文研究
Select
人文研究
论文学书写的“听觉”在场与“声音机能”
韩伟, 高渊圆
2024, 38(5): 128-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学场域中的声音作为一种物性实在,其在文学作品创作和解读中的机能常处于批评视野的“余光”之中而隐蔽。文学作品中的声音主要由言语的声音、节奏的声音和言说的声音组成,其事件性、连通性和过程性的声音机能互相呼应、共同作用。声音通过自我构成的呈现,以及它在与主体的互动中的动态构形过程,展现自身在文学写作和批评中的重要机能。通过在场对概念的分割与超越,我们能够感受文本在语链下意义深层的流动,以寻求声音对真实在场的还原,回归文学的“诗”之本质。
Select
人文研究
元杂剧:作为剧场的艺术——柯润璞论元杂剧的剧场性特征及翻译策略
范方俊
2024, 38(5): 139-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走向成熟的真正开端,也是西方世界译介中国戏曲的开始。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西方世界对包括元杂剧在内的中国戏曲的译介和翻译都存在着显著的问题:其一是翻译本身的问题,只译宾白,不译韵文;其二是对中国戏曲的认知出现偏差,认为中国戏曲是只说不唱。美国学者柯润璞是知名的中国戏曲研究专家,他对元杂剧的剧场性特征的研究和忠实于原文的剧本翻译,代表了西方当代汉学界对于中国戏曲认识的新的觉醒和进步。这对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戏曲(元杂剧)的艺术特征的认知,以及中国戏本在西方世界的接受和传播,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Select
人文研究
陶寺遗址墓葬中的明器、生器与祭器
武钰娟
2024, 38(5): 153-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器物的制作观念、动机及其服务的对象,陶寺遗址墓葬用器可分为明器、生器与祭器,具体表现为器物形态、制作工艺、修饰技巧以及使用痕迹的差异。明器与日常生活中同类器物的区别反映了先民在丧葬情境中对现实世界的重构与改造。生器主要包括墓主人生前使用的装饰品和工具。在统治者的墓葬中,会出于政治象征的需要,随葬使用者并非本人的生器。祭器是随葬品中曾经长期使用,但本身却无实用价值的器物,其存在暗示陶寺时期已有用于祭祀先祖的仪式。
Select
人文研究
道德知识何以可能——以朱熹、王阳明“格物致知”说为基础
郭清香
2024, 38(5): 161-1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德知识的可能性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试从朱熹和王阳明“格物致知”说来回应西方元伦理学关于道德知识的诸多问题。在朱熹看来,格物致知是将外在的物理、事理与伦理与人内在的本性之理互相启发、映照从而获得完备的道德知识的过程。王阳明质疑朱熹合内外之理的可能性,试图从根本上合心与理为一,将获得道德知识的方法归于内求,把知识的可能性归诸天理,但获得真知的可靠途径则是知行合一。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说给出了道德知识可能性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确立以天理作为道德知识根基的道德实在论的立场,将道德事实和道德价值、伦理与物理打通,通过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保证道德知识的可能性。
Select
人文研究
从“科技与哲学”到“科技哲学”:思想潜流的回溯及启示
雷环捷
2024, 38(5): 171-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中国生成的“科技与哲学”思想潜流是科技哲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发展返本开新的宝贵资源。科学与哲学研究包括科学史与哲学、关于科学的哲学、科学哲学、科学的哲学四种维度,科技—人文—社会研究包括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新人文主义、科学社会学、科学与技术等。围绕三个衍生话题科技哲学问题域、科技人文学科群和科技时代共同体的思考,亦可带来一些启示。从“科技与哲学”到“科技哲学”是近代以来科学文化愈发强势和科技人文相互挑战在学术研究及学科演变上的连锁反应。面向未来的科技哲学应寻求树立“在科技和人文之间”的学科定位新坐标,弘扬与生俱来的科学人文主义特色,效仿先辈学者会通中西、直指问题、不分畛域,通过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把握时代精神,在实现学科范式创新的同时对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有所贡献。
经师· 人师
Select
经师· 人师
兼通华梵 博贯古今——石峻学术思想探析
张雪松
2024, 38(5): 183-1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经师· 人师
风范长存——苗力田生平与思想述要
聂敏里
2024, 38(5): 187-1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