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研究]个人破产立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抉择
  • [专题研究]个人破产立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抉择
    白田甜
    2021, 35(5): 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是我国首部关于个人破产制度的地方立法,弥补了我国现行破产立法的空白,为我国制定全国性个人破产立法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在条例的起草、修改过程中,一些涉及立法目的、权能架构、程序设计、破产公开的重大问题引发了争议,这些问题包括:救济贫困与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应当兼顾;破产审判权与破产管理权是否应当分离,我国是否需要设立专门的破产管理机构,构建破产审判权与破产管理权分工协作的破产办理体制;如何确定清算、重整与和解程序的功能定位,破产重整制度与破产和解制度是否有必要同时并行,个人破产制度需要怎样的和解制度;破产信息公开的正当性何在,是否有必要通过立法形式将破产信息公开上升为个人破产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如何保护个人破产信息中涉及的个人隐私。本文对这些争议问题做了梳理和剖析,对其他争议事项则以清单方式进行列举。
  • [专题研究]个人破产立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抉择
    徐阳光, 武诗敏
    2021, 35(5): 17-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企业破产制度渐趋成熟,个人破产立法依然争议较大,深圳经济特区开始个人破产制度试点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基于历史和比较法的视角,个人破产立法属大势所趋,立法机关应当尽快走出地方试点立法、分步推进的模式,并摒弃从商人破产再到非商人破产的立法思路,选择整体推进的立法路径。个人破产立法的制度初衷在于集体清偿与按比例分配,在此基础上通过破产免责融入困境拯救理念,实现赋予债务人全新开始的目的。个人破产制度的高效公正实施,离不开机构管理与公众监督,前者需要通过设置破产事务管理机构来实现,难点在于机构的定位和职责范围的界定;后者则要求建立规范的个人破产信息登记制度,难点在于信息分类和信息公开的技术规则设计。
  • 政治哲学
  • 政治哲学
    徐向东
    2021, 35(5): 32-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以及一系列早期发表的文章中,杰里·柯亨按照所谓“激励论证”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特别是针对差别原则的解释和应用)提出了广泛而有影响的批评。柯亨的批评不仅涉及罗尔斯理论的总体恰当性,实际上也体现了他与罗尔斯在平等主义正义的本质和目的方面的根本分歧。对罗尔斯的“基本结构”概念的攻击构成柯亨的批评一个核心部分,本文将集中反驳柯亨在这方面对罗尔斯提出的批评。本文试图表明,只要我们恰当地理解了罗尔斯对其正义理论的建构及其对基本结构和背景正义的重要性的强调,柯亨的批评基本上是出于对罗尔斯的某些核心主张的误解,罗尔斯完全有理由拒斥柯亨对其理论的那种“纠正”或“改造”。
  • 政治哲学
    林育川
    2021, 35(5): 46-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义的稳定性是罗尔斯在《正义论》的“目的”部分处理的主题之一,也就是说,他是在构建了正义理论(正义原则)之后才进一步分析其现实性的。罗尔斯的基本判断是:一个背景制度契合于正义原则的社会能够塑造出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成员,使其认同正义社会并遵从正义原则而行动。从现实经验来看,当前西方社会不但没有实现正义的稳定性,反而趋向于罗尔斯所反对的不正义,比如最不利者状况的恶化。这一状况并非偶然,是由于罗尔斯在其背景制度中所引入的市场机制与其正义稳定性理论之间的内在紧张所致。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计至少可以在理论层面为市场机制和正义稳定性之间的和解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
  • 经济学
  • 经济学
    吕冰洋, 毛捷, 刘潘
    2021, 35(5): 56-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地级市市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这一重要制度事实,在发展型政府框架下讨论该政治实践对地方举债融资的影响,丰富了关于地方公共债务增长原因的制度研究,同时提供了观察地方政治与经济联系的一个窗口。研究发现,兼任制度为地方举债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兼任制度统筹了地方财政决策权和监督权,增强了地方资源组织动员能力,表现为地方政府缓解增长压力和财政金融资源约束的能力增强,刺激地方融资平台有息债务增长。具体来说,正向刺激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化程度低的非标债务上,对市场化程度高的标准化城投债无显著影响。
  • 经济学
    姚东旻, 许艺煊, 赵江威, 高秋男
    2021, 35(5): 70-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省级政府的预算支出结构在经济建设和科教文卫两个维度上分化并聚类为经济建设偏向型、科教文卫偏向型、高均衡支出型和低均衡支出型四种模式。本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是何种预算支出模式主要受支出分权、城市化率、第三产业占比、地方财力和人口密度五个因素的影响。支出分权程度越高、城市化率越高、人口密度越低的省份越倾向于经济建设偏向型支出模式;支出分权程度越低、城市化率越低、第三产业占比越高、人口密度越高的省份越倾向于科教文卫偏向型支出模式。
  • 管理学
  • 管理学
    姜付秀, 王莹, 李欣哲
    2021, 35(5): 84-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企业改革步入新阶段以及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国有企业的企业家提出了更为严格、更加全面、更高标准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讨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内涵以及培育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国有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一方面,国有企业家精神应该强调创新意识,这是一般企业家精神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家精神应强调政治意识,这是国有企业家精神特有的素质要求。国有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政治意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对如何培育和强化国有企业家精神的路径进行了探析。
  • 管理学
    刘刚, 梁晗
    2021, 35(5): 95-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v从古至今,《道德经》对领导实践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力,但由于其口述体特征且文字深奥,现有关于《道德经》中所蕴含的领导学思想的研究较为分散且不成体系。将《道德经》所涉及的众多角色界定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两大类,并以角色两分作为解读《道德经》领导学思想的突破口,可以看出,《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完整的具有系统性、普适性和前瞻性的中国式领导学著作,内容涵盖领导者思维、领导者修养、领导力来源、领导者定位等方面。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传播学
    刘小燕, 崔远航
    2021, 35(5): 107-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传播研究”在理论上做出一定贡献,并具有应用价值,也存在分歧和研究盲点。当前国内研究呈现出:多截面分析,少历时比较;多国内传播研究,少国际范围传播研究;多传播单要素分析,少传播系统性讨论;多话语性信息研究,少施政性信息研究。政府传播研究的未来取向或可突破的问题域主要在于:一是非传统媒体、非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的研究;二是对传播过程国内外信息互动的探讨;三是对受众个体特征和非公民受众的考察;四是对具有规律性或普适性的效果评估研究;五是对“政府传播体系”的整体检视。
  • 新闻传播学
    赵永华, 刘娟
    2021, 35(5): 117-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议题从政治角度和普遍性角度展开非公正批评,中国有必要主动回应,以中国方式传播中国特色人权:以发展权确立中国人权话语主体性,更新人权话语体系;以制度方式确立人权话语秩序,增强规则塑造和解释能力;在合理的话语秩序和意义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人权话语认同,构建人权话语共同体;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去除西方人权话语的污名化,实现西方人权话语霸权下的突围,从而进行有效的中国人权国际传播。
  • 文学
  • 文学
    赖大仁, 李婕婷
    2021, 35(5): 126-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自有其时代特点。由此引出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美学及其与当代美学研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如何看待当代美学研究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马克思美学的精神特质与现代性品格主要体现在它的“人学”特质、“实践”基础、审美自由和审美解放的价值理念以及审美批判精神。引入马克思美学思想对当代美学研究中的问题进行理论反思,是值得着重探讨的问题:一是应当如何看待当今的后现代美学转向,以及当代美学何以成为真正的美学研究?二是当代美学研究应当秉持什么样的审美价值理念,以及将美学理论和人们的审美实践引向何方?三是如何看待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无人美学”问题?四是在当代美学研究多元开放格局中,如何看待艺术(文艺)美学研究的地位和意义价值?总体而言,应当把马克思美学精神融入当代美学研究并使其起到主导性作用。
  • 文学
    张永清
    2021, 35(5): 136-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9年至1983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恢复与反思阶段。此间,学界对文学的“形象反映论”“特殊意识形态论”等原有基本理论命题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取得了文学反映现实的形式不只是认识还是情感、文学反映是包括政治在内的内容丰富的反映、文学反映是符合审美特性的情感反映等理论共识。审美特性、情感特质在文学的“形象反映论”与“特殊意识形态论”这两大基本理论命题中的孕育、萌生,为文学的“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两个新理论命题在“发展与深化阶段”的正式提出、系统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 社会科学方法论
  • 社会科学方法论
    姚中秋
    2021, 35(5): 147-1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统的“生生论”可为学界正在推进的方法论关系主义构建普遍而坚实的基础。在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预设进行批判性解读基础上,诠释《论语》《孝经》关键语句的大义,追溯关系至人有其生命之生物学事实,即人因父母之生养而有其生命;人被生而在“亲亲”关系之中,“亲亲”是生存论意义上的关系,因而是终极性的,并且是普遍的;在亲亲关系中,人生成、发育出普遍的合作倾向和组织倾向,从而构建各种社会关系和组织。
  • 社会科学方法论
    徐治立, 徐舸
    2021, 35(5): 159-1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实证主义方法论和解释主义方法论为主的内部冲突由来已久,这种内部冲突导致出现了对立的方法论基础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两大范式之间的冲突与争论。“混合方法研究”的出场为调和两大范式之争提供了一种解决路径,但其范式特别是方法论体系尚不完善而又再起争论。在学者们提出其实用主义、辩证主义及复杂性范式论等方法论基础上,需要汲取马克思“一门科学”思想、科学实践哲学“情境关涉”思想、复杂性科学“多维融贯”新思想等,进一步完善其一般方法论基础的构建。“混合方法研究”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