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特邀主持人李佃来
2021, 35(2): 1-1.
进入21世纪以来,政治哲学在我国学术界已经成为主流和显学。不过,毋庸讳言的一个事实是,政治哲学研究领域同时存在着概念界定混乱、研究对象模糊以及议题设置随意的现象。这说明政治哲学研究在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却没有完全从一种缺乏规范性的不自觉和散漫状态中走出来。事实上,只有从根本上摆脱这种状态,政治哲学才能够充分彰显其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性和导向性地位,发挥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价值引导和社会批判功能。要摆脱这种状态,就特别需要强化政治哲学研究的学科意识。这种学科意识,既要求我们明确界定政治哲学的身份、边界、功能以及核心论题,也要求具有构建当代政治哲学的自觉性。基于这种审视,我们专门组织了这个专题。专题中的三篇文章涉及的具体内容不同,风格也迥异,但都是从学科的角度和高度来立论的。
任剑涛教授的《思想的竞争:政治哲学的身份危机及其克服》讨论的是政治哲学的学科边界和学术身份问题,旨在廓清政治哲学与主要相邻学科的边界,化解政治哲学目前陷入的危机。文章认为,边界模糊引发了政治哲学的身份危机。这种身份危机是由政治哲学从相邻学科那里吸取资源却又无力澄清与这些学科的界限所导致的,要想将政治哲学与紧邻的政治神学、政治诗学、道德哲学区分开来,就需要在绝对价值、诗性感悟、应当预设与理性分析之间进行清晰划界,避免让政治哲学成为广及一切领域的、包罗万象的完备性学说,而是将其严格限制在政治领域,使其真正成为理性描述与分析政治生活的专门学科。
李佃来教授的《政治哲学构建的四条路径》探析的是政治哲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政治哲学构建的路径,试图为构建当代中国本土政治哲学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论指导。作者认为,政治哲学构建的路径涉及价值与事实的关系,而从这两者的关系来看,政治哲学史上有四条具有标志意义的路径,即由柏拉图所代表的从价值走向事实且保持两者异质的路径、由洛克所代表的从事实走向价值且保持两者同质的路径、由罗尔斯所代表的从价值走向事实且保持两者同质的路径、由马克思所代表的从事实走向价值且既保持两者同质又保持两者异质的路径。要构建能够真实反映和刻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伟大历史实践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需要吸收柏拉图、洛克、罗尔斯等人的理论路径中有价值的成分,但由马克思所代表的复合式路径更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姚大志教授的《制度正义: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阐释的是政治哲学在学科化道路上需要锁定的核心议题——制度正义,其关键学术指向在于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确立政治哲学的问题域。文章认为,制度正义是政治哲学研究中需要给予切近关注和深入探析的一个核心议题。制度正义包括三个方面,即制度的形式正义、制度的实质正义以及制度的程序正义,与之相对应的分别是法治、自由和平等、民主。法治作为制度的形式正义,要求法律的执行应该是公正和一致的;自由和平等作为制度的实质正义,应该体现在宪法和各种法律之中,而宪法和各种法律要保障每一位公民都能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民主作为制度的程序正义,赋予法律和各种政治决定以合法性。
我们期待这组专题能够在强化政治哲学的学科意识、厘定政治哲学的学科框架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学术界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体性反思,将方兴未艾的政治哲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