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郑功成
2015, 29(3): 1-1.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它的成败对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持续了多年,但客观而论,这一制度还存在着结构缺陷、责任失衡、权益不公等一系列问题,离成熟、定型的制度安排还有相当距离。当前是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再次抉择。为此,本刊围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养老金模式选择、国际社会保障发展动态等问题请学者撰写论文,理性发声,旨在为深化改革提供学界的参考意见。郑功成教授在《从地区分割到全国统筹——中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文中,剖析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因地区分割统筹而导致国家法定统一制度沦为地方性制度的根本缺陷,指出唯有全国统筹才是治本之计,主张在推进全国统筹时,必须克服地方“承包制”观念与属地管理思维定势,突破日益固化的地区利益失衡格局樊篱,消除现行体制和机制障碍。他强调全国统筹应当坚持公平、互济、责任分担、统账分离、平稳过渡的原则,明确全国统收统支、中央与地方分担支出责任的财务模式,并阐述了实现制度统一的目标与合理路径。杨俊副教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影响因素研究——以全国统筹背景下的社会统筹制度为对象》,利用长期养老保险测算模型,重点分析了当实现全国统筹以后,覆盖面扩展、遵缴率提升、基金投资回报率提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补贴支出增加、养老金待遇增长机制调整和法定退休年龄渐进延迟等六大因素对2015—2050年社会统筹制度财务状况的影响,并定量评估了各项调整因素的贡献率水平,有力地回应了当前打击公众对养老保险制度信心的一些观点。鲁全副教授的《养老金制度模式选择论——兼论名义账户改革在中国的不可行性》,强调了养老金制度模式是体现代际关系的财务机制与风险承担主体的给付机制之间的搭配组合,分析了养老金模式的选择要受到经济社会环境、国际因素、相关利益群体需求以及制度内在财务可持续性的综合影响。在当前我国的养老金改革生态环境下,名义账户制在设计上的激励性难以为参保者所接受,预期效果无法实现,还将丧失养老金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无法应对长寿风险,亦不利于社会团结互助,不是当前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合适方案。周弘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社会保障发展趋势》一文,概述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即呈现出覆盖面扩大、形式多样化和多支柱等特点。文章指出,以欧洲福利国家为代表的高收入国家正在兴起“社会投资转型”理论,推出“积极福利”政策;不少中等收入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则实行福利扩张,并以社会保障建设为契机促进全面增长,促使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低收入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分不完善,建立的是以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保障制度。文章强调,社会保障既是社会政策,也是经济政策,既关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也关乎减贫扶贫、就业促进与维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是确保经济和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和实现良性互动循环的必要工具。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从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走向成熟、定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轮改革特别需要吸取以往改革不足或决策失误的教训,充分尊重法定养老保险制度的客观规律,真正摆脱现实格局与局部利益的掣肘,尽快建成可以解除全体劳动者养老后顾之忧并为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的统一养老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