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主持人语
  • 主持人语
    喻国明
    2013, 27(5): 1-1.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也是一个愚昧的年代。”狄更斯在其小说《双城记》开篇语中这句宿命式的名言,似乎适用于每一个发展变化中的大时代。就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人们普遍的心结是,无法判断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还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但几乎人人都可以确认——这是一个充满迷宫式选择的年代。
    对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大至整个国家的宏观发展和决策,小至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多样化的发展和决策,也许没有什么比保持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方位感更重要的了。而这种方位感的正确获得和保持,离不开对社情民意的科学了解和把握。民意是“社会的皮肤”,是各种社会因素所处状态的指示器和晴雨表,是衡量一切社会决策效果的试金石。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民群众几乎能从本能上感觉到一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合于生产力,从而表现出欢迎还是反抗的情绪来。因此,深刻理解民意的好恶与取舍、把握舆情的态势与底蕴,对于构建社会发展的战略坐标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本专题是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基于“人大—方正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所采集的舆情数据,根据对百度搜索词、新浪微博的大数据分析而做出的关于现阶段中国社会舆情的态势、热点与传播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一个突出的研究特色是利用近年来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风生水起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所谓大数据是这样的数据:规模大、非结构化、数据集彼此无关联,需要快速地分析,且其分析依赖于新兴的技术和人才。大数据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和有价值等特点。大数据技术建立在Web20背景下的数据挖掘基础上,核心是对以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的识别、发掘和利用,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嵌入性和自动化、规模化处理信息的快捷性进一步把舆论学研究的范围和创造性提升到新的水平。
    喻国明的《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总体态势与结构性特征——基于百度热搜词(2009—2012)的舆情模型构建》一文,采用大数据的价值挖掘与分析技术,探讨了将碎片化的舆情信息如何整合处理,并进行舆情模型构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下中国社会舆情的结构性特征及对于社会管理和社会协调的重要启示。
    李彪的《微博中热点话题的内容特质及传播机制研究——基于新浪微博6 025条高转发微博的数据挖掘分析》一文,以新浪微博两年多来高转发的6 025条热门微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热门微博的内容主题特征、创作者及转发者特征、传播机制(如转发宽度、转发深度)等,勾勒出目前微博话语场域的权力格局及不同类别热门微博的传播路径,并总结了目前热门微博传播的四种结构模式。
    郑满宁的《“戏谑化”:社会化媒体中草根话语方式的嬗变研究》一文,注重研究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所改变的传统社会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权力格局,指出戏谑化话语表达一方面使得媒介公信力成为“易碎品”,进一步消解了权威精英话语权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族群归属感的增强和整个社会稳定性的增强。
    这一组文章对于我们把握中国社会舆情发展的总体特点和态势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拓宽该领域研究的学术视野。
  • 学术前沿
  • 学术前沿
    喻国明
    2013, 27(5): 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9—2012年百度搜索词数据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的价值挖掘与分析技术,探讨将碎片化的舆情信息如何整合处理并进行舆情模型构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下中国社会舆情的结构性特征,对“社会暖度”、“社会幸福感”及“社会压力”等中国社会舆情指数进行具体测定和分析,对于社会管理和社会协调有重要启示。
  • 学术前沿
    李彪
    2013, 27(5): 1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新浪微博两年多来高转发的6 025条热门微博,采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热点微博话题的传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转发次数的分布符合幂律分布,转发信息链的长度符合指数型分布特征。新浪微博具有强弱关系同时存在于一个平台属性特征,这既不同于Twitter的社会单向度的弱关系平台,也不同于Facebook双向的强关系平台。不同类别事件在新浪微博平台中传播的信息流和时间线也有差异,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热门微博的转发深度和转发宽度构建出不同类别热门的传播模式结构。微博的话语权力格局中依然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传统社会话语精英依然把持着微博话语场域的主导权。
  • 学术前沿
    郑满宁
    2013, 27(5): 18-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权力格局,草根话语表达由原来的恶搞、囧化过渡到戏谑化表达。这种话语表达具有转型期社会的因素,也有技术演进的因素。戏谑化话语表达带来了整个社会话语语态及生态的变革:一方面使得媒介公信力成为“易碎品”,进一步消解权威精英话语权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族群归属感和整个社会稳定性的增强。
  • 哲学
  • 哲学
    李义天
    2013, 27(5): 24-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国内外学界围绕正义观念的论争不单是一个政治哲学或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更是一个如何理解道德现象与道德知识之合法性的道德理论问题。我们亟须从既有文献所揭示的问题和线索出发,将关于正义理论的研究上升为关于道德理论的研究。通过对当代分析马克思主义典型人物凯·尼尔森及其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矫正那些马克思主义的非道德主义者所持有的正义与平等概念,澄清道德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获取一种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确立道德之有效性与客观性的理论方案,从道德社会学而不是道德哲学的角度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提供辩护。
  • 哲学
    龚群
    2013, 27(5): 32-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方思想史上,世界主义观念有着悠久的传统,其核心理念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当代世界主义继承了古代世界主义的这一核心理念,并把它与人权概念相联系,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主义也就是道德世界主义或社会正义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全球正义观念把每个人作为道德考虑的终极单元,然而在面对全球贫困问题时,它所体现的彻底平等主义却不如功利主义的最大化效益原则更为有效。
  • 哲学
    孙美堂
    2013, 27(5): 39-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以来的物理学由简单性科学向复杂性科学转型。自然科学的革命极大地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视野、方法和研究范式。以复杂性科学为鉴反思历史唯物主义,自觉促进其研究范式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这个趋势主要表现为:简单性、典型化历史解释模型转化为复杂性、开放型解释模型,线性动力学历史演化路径转化为多维和离散型演化路径,本质主义的社会存在观转化为实践创造的生成过程观。
  • 哲学
    齐艳红
    2013, 27(5): 47-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卢卡奇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都肯定辩证法对于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性和重要性。新近崛起的英美马克思主义中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不仅拒斥辩证法,而且拒斥与辩证思维相关的整体主义和结构主义,最终将矛头指向黑格尔式辩证法,从而确立了一种以分析思维为基础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基于对辩证法的不同态度,以上三种路径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黑格尔化”与“去黑格尔化”的重构。然而,无论是卢卡奇的历史主义路径,还是结构主义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一致以实证主义对抗历史主义的努力,均未能从根本上区分黑格尔的历史主义原则和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原则。
  • 哲学
    黄朝阳, 张晓君
    2013, 27(5): 55-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取消部分逻辑形式,如不相容选言命题形式、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形式及一些基础有效的论证形式,是以《逻辑学导论》和《简明逻辑学导论》为代表的当代国际上逻辑导论教科书改革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动向。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这些逻辑形式可以由其他逻辑形式取代。这样做的后果是,在思维实践活动中,一些简单的论证,如以不相容选言命题为前提的论证,我们用它们介绍的新办法加以评价将很烦琐,许多时候甚至不可行,无法更好地满足人们思维实践的实际需要。我国逻辑导论教科书的改革应当密切关注思维实践的实际需要,为思维实践活动提供更切合实用的指导工具。
  • 经济学
  • 经济学
    钟真, 孔祥智
    2013, 27(5): 62-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户是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的、部分参与市场的经济单位,其生产经营行为并不完全符合“经济人”的行为逻辑,而是取决于农户的类型。基于农户面对市场信号变动时采取的实际生产经营行为与市场配置资源的逻辑相一致的程度,可以将“农户市场化水平”作为区分当前农户类型的重要指标。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户的市场化水平还不高,其生产经营行为很难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逻辑来进行调控,这是农业政策经常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充分评估农业政策目标农户的类型,并从显著影响农户市场化水平的因素入手来选择合理的调控手段,将有助于缩小政策偏差、提高农业政策的有效性。
  • 经济学
    董丽霞, 韩奕
    2013, 27(5): 76-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0—200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针对社会性支出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进行的研究表明:社会性支出的增加会加大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财政自主度越大,收入分配差距就越大,但本地社会性支出规模的增加会部分抵消财政分权对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社会性支出竞争越强,收入差距就越大,但本地社会性支出规模的增加也会降低财政竞争对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因此,社会性支出的分配而不是支出规模才是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要使社会性支出能够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就需要纠正对地方政府的激励,进而实现社会性支出分配的公平性。
  • 经济学
    刘元春, 栗亮
    2013, 27(5): 87-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方法考察人民币对港币的替代性增长率、人民币汇率预期、内地与香港地区通货膨胀率之差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发现,香港地区的人民币存款主要是由交易需求引发的,投机需求并不明显。人民币对港币替代性的增强反过来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升值预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内地的通货膨胀具有抑制作用。
  • 社会学
  • 社会学
    宋健
    2013, 27(5): 94-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源于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以独生子女夫妇为核心的“四二一”结构家庭,因其典型的倒金字塔形结构,被认为面临着巨大的养老风险。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层面对现代社会家庭养老能力的研究发现,“四二一”结构家庭养老风险是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风险的集中体现,影响家庭养老能力的最大挑战是养老照料资源稀缺。保障家庭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规避和降低“四二一”结构家庭养老风险,增强家庭养老能力。
  • 社会学
    王跃生
    2013, 27(5): 103-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当代人口迁移政策的变动表现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自由迁徙制度得到了基本落实,特别是农村人口因就业或投亲靠友向城镇迁移没有或较少限制。1955年自由迁徙开始转变为限制农村劳动力在非招工、招生前提下迁往城市。1958年全面控制农村人口迁往城镇政策产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形成。由于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中国粮食短缺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控制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或转变为吃商品粮人口成为政府迁移限制政策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夫妇团聚型迁移和直系关系成员投亲型迁移逐渐放松;80年代中期农村劳动力进集镇务工型迁移政策启动,“农转非”人口逐渐成为小城镇居民的主体。
  • 文学
  • 文学
    肖鹰
    2013, 27(5): 112-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性灵论”研究和阐述代不乏人,但既往论说有两方面不足:第一,失于零散;第二,失于泛说。在前人论说的基础上,以袁宏道《叙小修诗》为中心,比照宏道其他重要文献和李贽等人的文献进行阐释,更有利于对袁宏道性灵论的思想渊源、历史演变、精神主旨和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和解析。《叙小修诗》包含了大约同期的袁宏道书信文章的基本思想,它与李贽童心说具有直接的精神传承关系,但作为“性灵论”的纲领性文件,它深刻系统地表述了晚明文学打破礼教束缚、自由表现的精神追求。
  • 文学
    赵蕾莲
    2013, 27(5): 120-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柏拉图的对话录《费德鲁斯》① 和《会饮篇》中关于美的客观性以及关于和谐与爱的理念对荷尔德林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其早期组诗《图宾根颂歌》和小说《许佩利翁》几个版本的创作过程中。荷尔德林结合“一即万有”的泛神论和柏拉图学说,让无限的统一作为美出现,以美的客观性实现了对康德和席勒美学的超越,克服了现代批判哲学二元论造成主客体分离的片面性,为其和谐观奠定了基础。
  • 文学
    单小曦
    2013, 27(5): 129-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审美文化时代具有不同主流范式的审美经验。手工制作时代的媒介生产是促成“静观”式审美经验形成的重要力量。现代机械复制使“静观”经验受到了挤压和消解,“震惊”式经验逐渐凸显为文艺审美经验的重要范式。当代的数字媒介生产使“融入”式经验范式诞生,并越来越显露出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从新媒介生产论视角抓取出静观、震惊、融入三种审美经验范式,研讨其范式变革的媒介学成因,对新媒介文艺研究和新媒介美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人文社会科学评论
  • 人文社会科学评论
    黄盈盈, 潘绥铭
    2013, 27(5): 136-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有文献关于跨学科的主张,基本上是把可能性作为必然性来论述的。预防艾滋病领域中跨学科实验的经验与教训表明,跨学科主张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尚有很大差距,有必要对跨学科主张进行认真反思。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冲突,这给跨学科主张的实现带来挑战。如果不正视这一点,跨学科的主张就可能成为陷阱,影响甚至扭曲学术的发展方向。实现真正的跨学科研究,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即必要条件:各个学科内部的多元平等、自甘边缘的异端分子与他们的开放性;充分条件:创建世界观、思维逻辑和价值取向三方面的新的元命题;发展条件:创立新的方法论。
  • 人文社会科学评论
    邓曦泽
    2013, 27(5): 144-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结构“问题+方法+效用”,可以理解学术的基本类型及其关系。学术在生存活动中的位置是生产和提供方法,作用是提高方法的效用,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满足生存需要。学术研究可分为问题研究和文本研究。问题研究是直接面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研究。文本研究是对前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再研究,是对问题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不依赖文本研究,但文本研究要依赖问题研究。文本研究须转化为问题研究的环节,为解决问题服务,才能为改善生活服务,也才有价值。这意味着问题研究优于文本研究。
  • 学术纵横
  • 学术纵横
    胡威
    2013, 27(5): 151-156.
    公务员制度是一国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务员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学术界也开始了相应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在公务员分类制度、录用制度、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工资管理、道德机制建设等诸多层面都急需学术界作出深入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学术界应关注以下共性问题:强调对基本问题的探讨;区分公私管理的异同;加强东西方比较研究;增加调查研究的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