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郭湛,陈忠炜
2013, 27(4): 154-15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首次理论高潮,来源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的理论探索和创新。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充分展开,催生了我国认识论研究的热潮。对认识和实践的主客体问题研究的深化,与反思“文化大革命”而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探讨汇合起来,导致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学和价值论转向。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夏甄陶教授,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正如当年他在一首词中所言:“观浩荡,察沉浮,沧桑世事注心头。情思恰似汪洋水,汇入长江一处流。”[1](P46)夏甄陶在认识论和人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具有代表性的。六卷本《夏甄陶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的出版,为中国认识论和人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独到的研究视角。
一、以“目的”为突破口确立实践一般结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自然界的运动变化遵从客观规律性,人类历史则是人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创造的历史。目的存在且只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实践都是按照特定的目的展开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要表现形式,也是将人的自觉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区别的根本性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创造了人类特有的、不同于自然界的社会进化方式。
然而,在就实践本身进行讨论时,当时有些学者却不能接受目的是实践的必要组成部分的观点。他们在“唯物主义”的旗帜下,主张“净化”实践,将目的从实践中排除出去。夏甄陶认为,这种主张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背离,更是严重脱离社会实践的。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劳动过程时就曾经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2](P178-179)目的性是实践的基本特征。为了深入阐述这些观点,他写了专著《关于目的的哲学》,于198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夏甄陶以实践的目的性特征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实践的基本结构。他说:“目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人的实践就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3](P78)目的作为实践的组成要素之一,体现在实践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贯穿于实践活动始终。主体总是根据目的实现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手段。手段之主客观相统一的特性,使主观目的向客观现实的转化成为可能。目的的实现则是主体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按照人的需要和意志改变事物的存在形式,使之适合于目的的主观规定,或者说是使改变了存在形式的客观对象成为目的的现实体现物。
在阐释自己关于目的的哲学思想过程中,夏甄陶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汲取已有的自然及人文科学成果,力求实现哲学与科学、理论与知识的有机统一。他在论述过程中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通过与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目的论相比较,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实践的目的性。他以实践的目的性为突破口,进而建立起涉及实践的主体、中介、客体、检验等问题的实践结构理论。
二、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构新认识论体系
黑格尔曾强调:“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4](P43)这样的和解何以可能,从根本上说是认识论的问题。夏甄陶认为,认识论的任务是“揭示认识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力求使我们的一切认识着的认识,成为符合认识规律的自觉的认识,以便能够更完善、更精确地认识外部现实世界的对象。”[5](P2)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理性与现实方能和解。
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实际的相互作用基础上,客体反映在主体的头脑中即被主体所认识而形成(关于客体的)观念的映像,主体则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这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复杂的能动过程,应该把认识当做一个具有复杂的结构、活动和功能的过程来研究。不仅应该揭示它的前提、基础和机制,而且要分析它借以实现的手段、形式和方法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现实的认识过程中各种活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对认识全面而具体的理解。夏甄陶以实践的基本结构理论为依托,对认识中的主客关系,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过程中的反映与创造、选择与建构、反思与重构的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起完整的认识论思想体系。
在已有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上,夏甄陶力求把原有的一些理论设想转化为更清晰的理论构建。他系统阐述了认识活动的主—客体相关律,认为“主体通过对客体的认识或反映,使客观的自在之物转化为被主体观念地或理论地掌握的‘为我之物’”。[6](P158)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意义。
夏甄陶的认识论思想继承经典而又不囿于经典。他的著作《认识论引论》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系统诠释,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以新的理论框架建构的认识论思想体系。“它以主体和客体为基本范畴,以实践为基石,运用唯物辩证方法,以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建构了一个新的认识论体系……是开拓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研究新阶段的新篇章,是我国认识论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块界碑。”[7]这一评价是完全符合那段历史的实际状况的。
三、本土经典阐发:中国哲学认识论思想研究
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的发展需要从哲学史及经典中寻求理论根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夏甄陶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论荀子的哲学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在转向认识论研究并出版了《认识论引论》之后,他又着手写作关于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的著作。中国传统哲学学派林立、体系繁多,常常呈现为未充分分化的朴素的整体状态。其中的认识论思想虽然十分丰富,但与自然天道观、社会历史观、政治观、伦理观、人生观等混杂在一起,服从于或服务于特定的社会政治、道德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因此,对中国本土经典中的认识论思想进行系统解读并非易事。
深厚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功底,成为夏甄陶考察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的有利条件。他前后花费十余年时间,最终完成了上、下两卷本的《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该著作对中国传统哲学所涉及的天人关系、主客关系、形神关系、学思关系、名实关系、言意关系、知行关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解读,系统涵盖了自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明、清代直至近代各家各派具有代表性的认识论思想。这在新时期我国认识论研究中是不多见的。
夏甄陶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思想进行研究,将中国传统哲学视为鲜活的有机整体,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说明相关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地位,由此而呈现不同思想的形式、内容和意义与它们赖以产生的历史时代的关系,阐明相关思想所包含着的后续认识论思想发展的征兆、胚胎和萌芽。
有学者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就时指出:“从认识论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夏甄陶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除前面提到的两部著作(《认识论引论》和《认识发生论》——引者注)外,他后来还与李淮春、郭湛共同主编了《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并出版了专著《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和《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上、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996年),代表了新时期认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8](P11-12)
四、通过关注“人”开拓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现实中各种“人”的问题的凸显,“人”本身逐步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生长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未脱离对人和人的活动的关注,可以说充满了对“人”的关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在完成了认识论思想体系的建构后,夏甄陶的理论关注进一步转向了对“人”本身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0年)和《人:关系 活动 发展》(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在人学基本理论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实践是理解人的理论支点。人通过自主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创造出自然界本身所不具有的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超越外部自然界的客观限制,彰显着独有的主体性。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有自己的社会属性,社会的人总是处在复杂的相互交错的各种关系之中。夏甄陶在人学研究中引入了“关系域”的维度,主张用“关系”思维去理解和把握现实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关系域”维度的引入,对于提高人学研究的哲学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
哲学追问“人是什么”,而这个问题终归要由人的实践活动来解答。就具体的人和实践而言,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都有历史的规定性即局限性。但人的局限性不能抹杀历史进程中人的能动作用。人总是在前人所创造的既定历史结果基础上,寻求并创造新的历史规定性,以期为自身和后代提供更加完备的存在和发展条件。人是在创造历史和被历史创造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进化发展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实践活动内含着无限的创造性和可能性。因此,实践的主体即人的规定性,也不同于外部自然存在的限定性,而是体现出非限定化的、开放性的特征。
通过关注人的起源、本质和发展等人学的核心问题,夏甄陶对人学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概括。他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上明确提出“人是关系”观点。他从历史的发展中作出“人是待规定的”判断,探索了“人的局限性”及其超越的方式等等,为当代中国社会和人的发展奉献了极有价值的哲学观念。
夏甄陶教授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成就卓越,是当代我国认识论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先驱和代表人物。无论从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抑或文献学意义和方法论意义上,《夏甄陶文集》都是一部集中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程的重要文献,是复兴当代中国认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的宝贵资源。这是一座学术上的高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那里无限风光引人入胜,激励后来学者勇敢攀登。参考文献
[1]夏甄陶:《菽菠词》,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夏甄陶文集》,第6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6]《夏甄陶文集》,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王玉恒:《开拓认识论研究新阶段的新篇章——读夏甄陶〈认识论引论〉》,载《人文杂志》,1994(5)。
[8]杨学功:《在范式转换的途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评论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