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题
  •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题
    庄福龄
    2011, (3):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奠基、探索和振兴作出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贡献。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各有特点,但社会主义事业却长盛不衰,代有传承,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反复强调的实事求是的传统。这是新中国长期保持稳定的奥秘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战胜一切敌对势力最有生气、最有活力的根本保证,是马克思主义史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光辉范例。
  • 学术前沿
  • 学术前沿
    高放
    2011, (3): 8-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文献《中国共产党宣言》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直接影响下于1920年11月定稿的。《中国共产党宣言》具有重大意义。它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提高了第一批共产党员的思想认识,并且为制定中国共产党党纲提供了蓝本。这份宣言也有历史局限性:没有联系中国实际,并且有无政府主义和无政府工团主义观点。经过考证认定,这份宣言的作者,不会是出于陈独秀、维经斯基或李大钊个人手笔,很可能是上海和北京的共产党组织集体讨论、反复修改的产物。把这份宣言英文稿译回中文的不是张国焘,而是张太雷。
  • 学术前沿
    杨凤城
    2011, (3): 17-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文化问题上形成的基本观点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中制约文化建设方针的核心问题是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就此而言,其文化观经历了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与此相伴随的是当代中国文化从多元到一元、再从一元到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并存的两次转型。
  • 学术前沿
    孟捷
    2011, (3): 25-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70年代以来,鲍特基维茨和新李嘉图主义的观点对西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冯金华, 侯和宏
    2011, (3): 26-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斯蒂德曼声称,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方法来计算价值,则在联合生产中,就会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从而出现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的现象。这是不正确的。其原因是:斯蒂德曼在确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时,根据的是自然时间,而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上,如果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则即使是在联合生产的条件下,也不可能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从而更谈不上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孟捷
    2011, (3): 35-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弗里、法国学者迪梅尼尔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并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长期争论。新解释被普遍认作当代劳动价值论研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发展。有关新解释的基本观点和相关争论的主要内容涉及新解释对货币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定义、所谓重复计算的问题、新解释与经验研究、对新解释的评价等问题。新解释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验研究提供了某种便利,但其基本定义仍存有重大理论缺陷。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李维武
    2011, (3): 45-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哲学无定论"是20世纪中国哲学家明确提出并反复探讨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其实质是立足于现代哲学对哲学本性所做的一种探讨。这个问题在20世纪中国哲学中被鲜明地提出并得到热烈地讨论,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环绕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相激互融的结果。严复、王国维、张君劢、丁文江、熊十力、贺麟在20世纪上半叶对这个问题予以了逐渐深入的探讨。陈修斋于1988年发表的《关于哲学本性问题的思考》一文,从元哲学的高度,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一问题予以了新的阐释,使这一问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鲜明地凸显出来。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王晓升
    2011, (3): 62-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为了社会地位而展开权力斗争。这种权力斗争是组织化的权力规训的结果。权力斗争既在聚集和社会场合中进行,也在社会场域中进行。在日常聚集和社会场域的斗争中,人们都要为争取权力资源和制定规则而努力。权力斗争规则的制定者是在权力斗争的分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阶级斗争,也存在着微观权力斗争。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彭新武
    2011, (3): 71-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造成当代知识领域内科学与人文分离乃至"现代性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科学革命的兴盛而带来的世界观的机械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科学霸权主义。要解决这一问题,仅仅停留于主张科学人文化或者人文科学化的"机械式融合"是不够的,必须彻底克服机械论思维的痼疾,实现一场从机械论到有机论的世界观转换,即以有机论范式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知识的内在契合性、知识演化的复杂性为基本原则,以之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实现世界解释的统一性和知识多样化发展的辩证统一。为与当今流行的各种"机械式融合"论相区别,可将此称为"知识的统合"。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佘正荣
    2011, (3): 81-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被人类清醒地认识到后,全球环境依然加速恶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各个主权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追求狭隘的国家利益,极为缺乏把全人类的共同环境利益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的生态道德。如果主权国家不能形成生态道德,克服国家形态上的伦理利己主义,国际环境正义也就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全球的环境保护事业将遭受严重阻碍。因此,每一个主权国家能否确立生态道德,就成为人类能否有效抑制全球环境加速恶化的重要伦理前提。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曾建平, 代峰
    2011, (3): 90-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伦理是否成立?这主要涉及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气候问题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还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如果气候变化只是或主要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为此而设计某种伦理应对就必定落空;如果气候变化一定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伦理就有了存在的前提。第二,气候变化是自然科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如果全球变暖是一个政治陷阱,那么,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国际伦理,而不是气候伦理;如果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完全相干,那么,气候伦理的前景无限。第三,全球变暖是不是一定会导致恶果?如果不会,则不存在气候伦理问题;如果会,气候伦理是个体性伦理还是集群性伦理?这是一个需要争辩的问题。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黄纯纯, 周业安
    2011, (3): 97-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层级政府之间的分权会导致次级政府的竞争(又称地方政府竞争或辖区竞争),这种竞争可以表现为税收竞争,也可以表现为支出竞争或者标尺竞争。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了这些竞争存在的有力证据,并且解释了这些竞争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不过,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关键的不足,这些不足正是地方政府竞争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贾俊雪, 余芽芳, 刘静
    2011, (3): 104-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就1985—2009年间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影响的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以及空间相关性后,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具有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收敛,农业支出比重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教科卫支出比重提高同样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但影响并不显著,社会保障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提高则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但影响同样并不显著,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跨时和跨地区差异。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鲁全
    2011, (3): 113-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的养老保险政策议程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互动的过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状况和结构决定了它们各自的行动标准,地方政府处于信息相对优势地位,而中央政府具有政策议程的决策权。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三条不同路径构成的养老保险政策议程模式,并得到了实证检验。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朱光磊, 周望
    2011, (3): 120-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资源。政府公信力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转变政府职能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发轫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导致政府公信力弱化的主要原因。提高政府公信力,要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来实现。目前有必要通过制度建设、政府建设、政策制定与管理创新、政府过程改善、提高沟通质量等五个层面的改革,来争取切实有效和较为迅速地提高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陈天祥, 杨婷
    2011, (3): 129-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对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和居委会的角色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根据法律和政策、政府职能理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和自治组织的特点,政府和居委会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应分别扮演规制者、供给者、指导者和供给者、代言人、助手三重角色,但实际上,两者均存在角色迷失的现象,其根源在于社会自治能力不足、社会管理体制转型滞后、政府职能转变困难以及居委会的资源约束和理性驱使。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邵明
    2011, (3): 138-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事诉讼安定性属于民事诉讼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原理。民事诉讼安定性决定了民事诉讼规范具有不同于民事实体规范的属性,即民事诉讼规范主要是强行规范,并且只有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任意规范或者选择事项,法院和当事人才可据此作出选择或处分。民事诉讼安定性也决定了民事诉讼行为具有不同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和效果,即民事诉讼行为主要采取表示主义并且不得附条件和附期限。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陈卫东, 张佳华
    2011, (3): 146-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举报是公民监督权的表现形式,是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检察机关举报工作由于其很强的实务性和秘密性,多年来一直是检察实践部门进行研究和探索,尚缺乏来自学术界的客观深入的理论性剖析,其研究视角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检察机关在目前的举报工作中仍然面临一些现实的困境,如举报与信访工作界限不清、举报线索泄露、举报人保障机制缺乏等等。在分析困境成因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法律化和制度化是检察机关举报工作的必然选择。
  • 国外劳动价值论研究
    靳凤林
    2011, (3): 154-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托邦是人们基于对社会变革的责任和义务而超越给定的现实社会,并对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的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总体性构想设计,代表着人类对某种社会理想的目的性追求和期待。又由于乌托邦观念是强调对人类的理想社会的总体性建构或设想,而不是通过现实社会的某一种要素或同一性机制,如技术、理性来实现,故可以称之为社会乌托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