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干春松
    2010, (6):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5月25—27日,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于香港举办了"儒学:学术、信仰和修养"国际学术研讨会。陈来、李明辉、梅约翰(John Makeham)、傅熊(Bernhard Fuenrer)等国内外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讨论儒学的多重面向以及在现代学术体系和社会生活中的定位问题。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李明辉
    2010, (6): 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文学术界不时出现一种声音,批判现代儒学知识化的趋势。不少人强调:传统儒学是一套关于生命的学问,而不只是一套知识系统;它是一套整体的学问,无法被纳入现代的学科分类之中。他们忧虑:在现代西方的学术体制中,传统儒学会被割裂,因而丧失其主体性与生命力。在有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正当性)"之争论中,也不时冒出这类的声音。这种忧虑自有其道理,但亦有其盲点。因为传统学术的专业化不仅是中国传统,也是西方传统(如西方神学)所要面对的问题。现代学术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它固然有所遮蔽,亦有所开显。将传统儒学纳入现代学术体制而知识化,固然有所失,但亦有所得,因为这可以开启儒学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功能。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傅熊
    2010, (6): 8-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论语》流传之"原意"难以掌握的观念,本文将讨论面对《论语》时的一些基本的概念考量。对被敬仰的传统文献应秉持更宽阔的阅读空间。诠释者要表现出其学习之诚意,并能以谦逊的态度明确地承认其知识之不足以及其易错之可能性。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干春松
    2010, (6): 12-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方文化进入之前,儒学在中国社会中是一种信仰和知识的混合体,但在对应西方的冲击、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中,需要一种坚强的价值支持。因此,儒学的改变便成为时代的要求。作为一个19世纪末期的改革家,康有为对儒家思想的重整具有典范性的意义。他对儒学的改造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教会化;二是知识化。就儒学本身而言,一方面由于过于理性化而难以真正信仰化;另一方面又由于其价值特性而与现代科学难以兼容。因此,康有为的改革并没有使儒学走出困境,反而促使儒学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2010, (6): 2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16年,仅靠零敲碎打式的改革已不足以充分发挥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效率,需要一次根本性的财政体制改革。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应从养人养机构转向以公共服务为中心。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确定性比具体的划分更为重要,较多地依靠自身收入会增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感。除进一步完善税收划分制度外,还需正式启动地方债。为了进一步规范"对口支援",应建立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应取消税收返还,地方因此而减少的财力可以通过重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来加以统筹解决。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的决策应更加公开透明。建立中央财政拨款专家委员会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理事会有助于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此外,还需要加快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张成思
    2010, (6): 3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存在干扰系数情况下的内生断点检验方法,能够识别1979年第1季度至2008年第4季度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出现结构性转变的准确时点;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运用反事实对比实验方法,可以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缓和化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末是改革开放30年间经济周期由大波动向大缓和转变的分水岭;货币政策改进对波动缓和化的贡献为30%~40%,其余部分得益于各种冲击因素波动性的减弱。目前,货币政策在我国调控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仍然有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黄隽
    2010, (6): 40-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信贷增长过快是新兴市场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信贷激增引发的信贷膨胀被定义为在某个阶段信贷的极端增长偏离了正常趋势,而这种偏离不被经济的基本面所支持。新兴市场国家信贷的快速扩张主要源于在较低的经济基础下强烈的赶超意愿和动力。信贷激增会导致经济过热、外部失衡和银行货币危机,危及宏观经济和金融业的稳定。就中国而言,信贷刺激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显现出风险和负面效应,因此,要处理好经济平稳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之间的关系。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周业安
    2010, (6): 49-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功利主义的引入和边际革命使得经济学完成了向新古典范式的转变,但作为核心的效用理论常常被后人理解为是一种心理学的分析。通过对19世纪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发现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效用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和心理学有关。新古典经济学虽然以主观价值论为核心,但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心理学基础,这恰恰是新古典经济学致命的缺陷。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江怡
    2010, (6): 57-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外哲学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哲学家们更加关注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试图通过对传统的重新理解和对当代社会、科技最新发展的哲学反思,加强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各种哲学传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乃至相互影响,已经成为当今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潮流,不同哲学研究方法的并存为哲学研究本身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李秋零
    2010, (6): 65-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病。康德继承了启蒙思想,亦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自己思维、自我批判和自己立法的原则,把启蒙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康德著作中体现出的启蒙精神即便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也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刘建军
    2010, (6): 71-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的早年论著《〈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具有浓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它不仅通过首次提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而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本前提,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观点和经典命题,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先河。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张立文
    2010, (6): 78-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学文本是中国哲学思想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是其生命智慧的根据。秦汉是中国社会体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核心话题重新选择的时期。法家、黄老思想虽然适应了某一阶段社会现实的需要,但很快就被边缘化或罢黜。汉武帝为解决所面临的地方诸侯王与中央王朝的冲突、匈奴的侵犯及政治思想上"百家殊方"等问题,以实现其大一统和长治久安的需要,采取开放的姿态,请各方人士及贤良文学之士,以对策方式提出建议和方案,经对五经中《诗》、《书》、《春秋》等的比较,最终确定以《公羊春秋》经作为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之所以选择《公羊春秋》,是因为其大一统的国家观、通三统的改革论、张三世的历史观和夷夏变移论能够有效地化解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冲突。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叶平
    2010, (6): 86-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秦至汉唐的儒学以论证和实现社会政治制度为主,对于道德性命讲得不多。北宋初期的儒学复兴,主要集中于政治理想层面,也并没有将道德性命之学当做最重要的问题加以研讨。这个问题最初由王安石开启,后来由二程等理学家进行开拓与发挥,使之成为理论焦点。古文运动中的欧阳修一派对于性命之学采取了回避或反对的态度,苏轼、苏辙的观点在这一派中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孔子罕言性命,性命之学皆后起,不是圣人的遗旨。性命不可见、不易讲,也无益于人事,因此主张不谈性命。但为了反对世人谈性命的风气,他们对这个问题还是多有论述,这就是二苏所谓的"性命之学",其实质是一种反对侈言性命的思想。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谭安奎
    2010, (6): 93-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罗尔斯所强调的政治领域与哈贝马斯所主张的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二人理论争论中最独特且最持久的方面,并深刻影响着当代慎议民主理论的构造。但这两个领域之间被设定的冲突其实是二人之间的一场误会,因为前者是一种议题,后者是一种空间。作为议题的政治领域可以成为公共领域政治商谈的对象,而原初状态与公共理性仅仅是针对这一特殊议题的特殊约束。我们在两位理论家对公共领域所提出的约束条件之间的取舍,取决于是把合法性还是正义作为公共领域的目标。罗尔斯为设计正义原则所设置的约束条件塑造了一种公共推理形式,从而也构造了一种慎议民主的模式。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王金水
    2010, (6): 101-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制度主义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扬弃了早期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研究中浓厚的学术思辨色彩和规范研究中主观判断所导致的混乱,旨在揭示制度、组织与决策间的逻辑关系,帮助人们从全新的视野去研究决策、检视决策,对决策科学和决策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借助有限理性、交易成本、路径依赖等工具,结合国情实际,倡导理性主义的、制度化的和自主治理的种种优化决策方式,以提升决策质量,改善决策方式,减少决策失误。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向红
    2010, (6): 109-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中国家在本质上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内生物。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利用三大主要国际性经济组织,开展"国家瘦身运动",推行媒体帝国主义,借重美国的军事霸权,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精巧布局,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整体下降、人民在生活机会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劳工承受的剥削程度加深、农业对西方发达国家农业跨国公司的依附程度增加、资财被西方劫掠等严重后果。对此,发展中国家要不断完善社会生产方式,把握参与全球化和规制全球化这两个基本点,逐步改变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游戏规则,全面推动南南合作,努力实现共存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张法
    2010, (6): 116-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南美学研究来自于区域研究模式、中国美学史的空间类型、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江南美学由地理江南、心理江南、文化江南等聚合而成。江南美学在历史上可分为三段:从新石器时代到西晋的以良渚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负载的前江南美学,从东晋到清代的以南京、扬州、杭州、苏州等为负载的江南美学和从民国到今天以上海为核心地区和最强极场的后江南美学。江南美学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提出、开拓、深化。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王旭晓, 王敬川
    2010, (6): 123-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但从我国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误区和不足中可以看出,对"宜居"的理解应该进一步深入。宜居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宜居的物质环境建设,更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建设。城市文化建设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核心和保障,宜居城市建设不可缺少城市文化建设。而城市文化建设应以留住城市记忆为基础,以塑造城市特色为主要任务。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刘向兵, 梁敬芝, 万静
    2010, (6): 130-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其前身为1937—194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的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这些学校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兴办高等教育的经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就了数万堪称"革命的先锋队"的优秀人才,还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源头、摇篮之一,为新中国新型高等教育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时期所培养和汇聚的一大批教育家和知名学者,也以各自的卓越成就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梁敬芝, 刘向兵, 付春梅
    2010, (6): 136-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精神,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兴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创举和典范,并长期担当新中国文科高等教育的"工作母机";确立并实现了"培养万千建国干部"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践行人民教育,向工农子弟开门,成为新中国推行平民教育第一校;致力于讲授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开创性、奠基性作用,为巩固新生政权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赵敦华
    2010, (6): 144-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柯尼斯堡,但他不是书斋里的纯粹思辨哲学家。康德和同时代的启蒙学者一样关怀时代,放眼世界。
  • 信仰与理解: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处境
    李艳辉
    2010, (6): 147-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4月,《康德著作全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齐。全集共9卷,约300万字。这九卷书是陆续出版的,从开始翻译第一卷,到第九卷面世,整个翻译出版费时十年。回顾全集的出版过程,我的感触很多。佛教里总是讲因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