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2008年, 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5-16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李铁映
    2008, (3): 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和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什么是最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最可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什么?就是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既是对我们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总结,也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将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要求。
  • 论文
    梁树发
    2008, (3): 4-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一个马克思逝世周年纪念性话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话语现象。它的实质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必须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纪念马克思。当下,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任务是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实现它的进一步的理论提升。
  • 论文
    谭清华, 郭湛
    2008, (3): 12-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自我批判包含了对社会认识的批判和对社会存在这个"原本"的批判。社会自我批判的产生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是目前为止人们对社会认识及其存在展开的最为自觉和科学的自我批判。社会自我批判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自我批判。社会实践的自我批判有利于科学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从而为改造社会存在提供理论和思想的武器,有利于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论文
    胡伟希
    2008, (3): 19-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于西方哲学的"二分法"思维,中国哲学可以概括为中观思维,其基本含义是"执两用中"。中观思维贯穿中国哲学的始终,其中,先秦哲学是中观思想的孕育期;魏晋时期,对中观思想的讨论上升到较为抽象的水平;而宋明理学则是中国哲学中观思想之集大成。中国哲学的中观思维具有玄有性、人间性、践履性和机用性四个特点。
  • 论文
    杨武金
    2008, (3): 27-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具有超协调性,最突出地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易经》中。《易经》通过阴爻和阳爻这对矛盾的重叠或并置来展开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辩证法精神。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容纳矛盾,倡导和谐共存共荣,是超协调逻辑的重要思想宝库,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 论文
    刘大椿, 刘永谋
    2008, (3): 32-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下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另类科学哲学家异军突起。费耶阿本德、罗蒂、福柯等的另类科学哲学思想,共同指向对正统科学哲学的解构,揭示了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动向。另类科学哲学主旨不同,基础迥异,视界、论域和方法均有突破,与科学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向人文的变化,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气息。应关注当代科学哲学中的另类眼光,在科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人类学、科学文化哲学以及科学伦理学等领域扩展科学哲学研究。
  • 论文
    邬焜, 李佩琼
    2008, (3): 4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科学史上经历的三次大的科学革命,相应实现了科学世界图景和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科学革命迎来了实体实在论世界图景的科学实现,培植起了实体思维方式;第二次科学革命迎来了场能实在论世界图景的科学实现,培植起了能量思维方式;第三次科学革命迎来了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的科学实现,培植起了信息思维的科学思维方式。21世纪,信息思维的光芒必将更加辉煌地普照人类科学的殿堂,并加速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 论文
    何光沪
    2008, (3): 47-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学界对现代科学与基督宗教的关系问题存在一些片面看法。科学革命的兴起同基督宗教的如下信念有关:理性上帝创造的自然界有规律,因而可理解;世界作为被造物不具有神性,因而可以研究并进行管理;上帝创造不受制于任何必然性,因而在事实与理论冲突时必须尊重事实,这正是科学的灵魂。探究科学革命与新教伦理的关系,可以说明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
  • 论文
    李涛, 黄纯纯
    2008, (3): 54-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财政政策潜在的增长效应。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财政不仅通过公共支出直接影响资本积累,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而且财政分权本身也会决定地方政府的激励,借此作用于经济增长。不过,对于这两条作用途径,目前还缺乏充分的经验证据予以支持。基于1994—200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展开的经验研究,通过考量分权、公共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地方政府预算外支出以及财政分权显著地阻碍了经济增长,而其他财政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另外,人力资本和贸易开放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这些发现对于我国今后财政政策的调整和财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论文
    孙玉栋, 马勋
    2008, (3): 61-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增值税转型在东北地区试点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7年我国在中部地区扩大了试点范围。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到,增值税转型对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及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与预见的状况并不一致。因此,增值税转型改革应该改变渐进式的路径,尽快在全国推广,以实现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 论文
    蔡荣生, 王勇
    2008, (3): 68-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零售企业的国际市场选择模式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欧盟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显著高于美国和日本,而且三个国家(或地区)的零售企业在选择外国市场的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既有相同的部分,同时也存在很多差异。目标市场的吸引力因素和进入目标市场的便利性因素对零售企业的国际市场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 论文
    王亚柯
    2008, (3): 75-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7年,中国确立了部分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城镇居民调查数据,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进行的经验分析表明:现收现付的养老金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居民储蓄,其替代率在70%~80%之间,而个人账户养老金对居民家庭储蓄并不存在替代效应,反而会增加居民家庭储蓄。因此,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养老保险的基金积累制比现收现付制更有利于增加国民储蓄。
  • 论文
    刘少杰
    2008, (3): 8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理性化是社会学自形成以来的一个基本追求,这个追求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受到了当代社会学的深刻反省和深入批判。一些重要学术流派在批判极端理性主义的同时,立足感性实践,提升感性生活,追求感性秩序,形成了当代社会学感性论转向的新趋势。影视文化推进的文化传播感性化,以及各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形成的文化自觉,是当代社会学发生感性论转向的现实基础。
  • 论文
    陆益龙
    2008, (3): 89-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地认识农民和农村现状,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为全面了解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需求和心态提供了系统数据。调查显示,农民的相对剥夺性需求依次是:扩大收入、减轻负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险保障体制、充实公共管理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农民的期望性需求依次是:保险保障、农业补贴、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对这些需求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农民对农业的依赖、非农业收益机会递减、社会保障及公共品获得较少。
  • 论文
    鲁全
    2008, (3): 97-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但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研究尚缺乏从整合视角进行的全面、动态分析。养老保障制度整合分析框架包括制度目标、制度内部结构、制度外部环境和制度运行状况四个基本模块。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是通过不断调整制度内部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最终达到制度目标的过程,而制度运行中的各种表象则是该过程的外部表现形式。
  • 论文
    张康之, 张乾友
    2008, (3): 104-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以来的社会是由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所构成的,社会生活也相应地分为公共生活、私人生活和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领域是传统的保留地,习俗和道德在其中发挥着基本的调节作用。但是,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都发生了异化,把人的价值异化为"物"或"事"的价值。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三个领域分化的过程,而在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开启了领域融合的进程。在领域融合过程中,公共生活的重建是对创制秩序的超越,只有超越了创制秩序并建立起道德秩序,才能满足后工业化进程中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的需要。
  • 论文
    丁煜
    2008, (3): 111-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时代,继传统的国家统治模式之后,各种层次的治理方兴未艾。依据治理范围可将其分为全球治理、区域治理、国家治理、地方治理与公民治理五种类型。各种治理之间,一方面相互连接、层级分明;另一方面又犬牙交错、相互渗透。它们的机制建构、权力运行都与国家权力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一幅复杂的治理图景。我们应当把握好多重治理,在治理中努力与各国共同构建和谐世界,同时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和政治的协调发展。
  • 论文
    王鸿生
    2008, (3): 119-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毛泽东时代(新中国成立至毛泽东逝世期间),政治和学术的关系极为密切。毛泽东习惯于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看待知识分子的作用。毛泽东有比较深厚的个人学养,但他对一些学术问题的见解和意见,往往都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内涵。毛泽东勤学多思,在许多知识领域都能不拘一格进行创新思考,但在毛泽东主政期间,政治和意识形态对学术文化的影响过于强烈,学术发展的空间受到了一定限制。
  • 论文
    冯玉军
    2008, (3): 126-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合作的不断加深,建立东亚法学研究、法律教育和法制实践的互动机制,促进东亚共通法治建构的呼声日益强烈,并成为近年来东亚各国法哲学和法社会学发展的重要动向。过去百年来的东亚法律发展可分为殖民时代的"变法改制"、意识形态划界的"法律发展"和全球化与本土化兼顾的"新法律发展"三个阶段。而东亚法律发展的文化背景及其合理性则表明,东亚法治可以在法治基础、主体、文化内核、治道创新、程序机制五个领域实现东亚法律文化和社会治道的会通与创新。
  • 论文
    李世安
    2008, (3): 134-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死刑的设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人权的保护并不矛盾。国家为了保护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制定了刑法,死刑是其中之一。死刑剥夺死囚的生命权,但是这种剥夺,是国家为了保护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采取的必要手段,是保障社会成员人权的需要。死刑的存废,与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密切相关,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安全状况的改善,死刑将被逐步废除。死刑的废除将经历一个"废除——恢复","恢复——废除"的反复的历史过程。但是只有国家消亡,死刑才有可能被彻底废除。
  • 论文
    袁济喜
    2008, (3): 139-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孔子秉承了先秦以来思想对话的传统,在其教育学生、从事文艺批评的活动中,重视对话,通过对话营造精神境界,彰显审美人生,在方法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直观形象、富有当下情趣的特色,值得今人借鉴。
  • 论文
    陈文杰
    2008, (3): 147-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语语汇源远流长,每一个语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寻找这些语的源头,并进而探讨其所以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是语汇研究的重要内容。把古印度语言(梵语和俗语、巴利语)和古中亚语言(如吐火罗语等)的佛典译成汉语,可以促进汉语新语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新语可称为译语。译语从汉译佛典进入全民共同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式:照搬佛典原形;将佛典内容提炼定型;在佛典基础上改造、创新。译语在丰富汉语语汇的同时,对汉语固有的同义语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 论文
    孟捷, 李亚平
    2008, (3): 153-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两年,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进入收获的季节。由程恩富教授主持、多位作者担任分卷主编的五卷本《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2006年刚刚问世,几乎同时,顾海良和张雷声合著的《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一书也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如果说前者是一幅精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演进的历史图景的话,顾、张两位教授的作品则宛若一部重点突出、剪辑得当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记录电影。顾海良和张雷声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领域耕耘有年,若干年前,顾海良教授主持翻译了霍华德和金合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著作,张雷声教授也曾出版过讨论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著作。
  • 论文
    郭燕红
    2008, (3): 155-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终于在2007年3月16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徒法不足以自行。"准确理解并深入研究物权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在物权法通过后出版的众多书籍中,王利明教授所著《物权法研究》(修订版)无疑是其中的精品之作。《物权法研究》一书初版于2002年5月,系《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之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系列中的一部。该书是作者参加物权法起草工作以及主持编写《物权法学者建议稿》过程中部分心得的总结,也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物权立法研究"的成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