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复兴
  • [专题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复兴
    杨焕章
    2007, (1):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创刊20年来,立足本校,放眼社会,坚持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追求高品位,开展多学科、全方位大型综合性专题研究,形成了科学的办刊理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国学报界的一面旗帜。
  • [专题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复兴
    彭永捷
    2007, (1): 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依附于皇权政治和传统社会结构的儒学,随着皇权政治的崩溃和传统社会的解体而被连根拔起之后,关于儒家文化,尤其是作为其义理核心的儒学在现代社会究竟还有何作用以及如何才能发挥作用的问题,一再被提出来。回顾过去的探索与实践,种种试图拯救儒学的努力,几乎都被尝试过,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与局限于儒学研究界小圈子里的热闹相比,儒家文化的处境可谓门庭冷落。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一方面是追逐利益的媒体工业所造就的文化快餐式的大众文化,一方面是充斥于整个社会的虚无和失落;一方面是人心收拾不住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是社会主流文化、主流宗教长期的放逐和闲置。
  • [专题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复兴
    张志伟
    2007, (1): 8-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源性的现代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全面转型造成了传统的“断裂”。当人们开始审视现代化的局限时,试图通过复兴传统文化(如儒学)来弥补现代化的缺陷,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一种选择。但是,我们不仅需要弄清楚要复兴的是儒学的哪个方面(制度、思想或习俗),而且需要明确儒学之复兴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的确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学的思想传统,然而当儒学失去了制度上的优势,面临着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挑战,尤其是置身于商业化的大众文化时代时,究竟如何培育它的“核心竞争力”,与现代社会“兼容”从而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 [专题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复兴
    赵汀阳
    2007, (1): 15-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费孝通对儒家的“差序格局”分析,实际上揭示了儒家在社会合作理论中存在的一个内在困难,即儒家道德体系一直都没有完成普遍性的理论构造。也就是说,儒家理论并不是一种超越其实践情景的纯粹理论,其普遍原则总是消失在具体情景中。长期的主流话语地位使儒家未能反思自身理论上的不完善,但这个内在困难或悖论在儒家面对现代挑战时显露出来。
  • [专题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复兴
    干春松
    2007, (1): 22-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梁漱溟从对民国以后的政治现状的反思出发,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应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相适应,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实践。这可以为我们认识儒家与现代制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有启发的视角。
  • [专题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的儒学复兴
    彭永捷
    2007, (1): 28-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儒教问题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迫切问题。儒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观察和理解儒家文化的视角。从儒教出发,我们可以重新理解儒家文化的性质、孔子作为圣人的意义、圣诞的内涵以及所谓儒家文化现代化的问题。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黄涛
    2007, (1): 33-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节假日的过法与传统节日的保护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媒体、社会各方人士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措施。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是各方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是国家法定假日制度的改革问题,即是否给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一系列关于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策略性、原则性问题,如对日益衰落的传统节日是任其自然,还是采取有力措施使其重振雄风?是倡导传统节日维持原有风貌,还是鼓励甚至策划、组织节俗的推陈出新?怎样才能防止洋节占据我们民族节日体系的主体位置?振兴传统节日是否要采取给它增加法定假日的方式?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苑利, 顾军
    2007, (1): 3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节日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传统节庆活动。传统节日在传承一个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学艺术、传统道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保护好传统节日遗产,应坚持民间事民间办原则、原真性保护原则、活态保护原则和整体保护原则。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王霄冰
    2007, (1): 4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仪式与文本是承载文化记忆的两大媒体。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有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节日的文化功能,不仅在于对内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而且也在于对外的文化中介与民族同化。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带有文化遗留物与象征物的特点,且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全民性和民族性。顺应文化记忆的逻辑以及文化美学、社会教育学与旅游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要求,在保护节日遗产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良与创新。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高丙中
    2007, (1): 49-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从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时候就引出在一个日历年里有两个新年庆典的问题。新的公历元旦与废弃的夏历元旦(春节)一直处在现代与传统、西方与本土、官方与民间的文化纠葛之中。在学术表述中,元旦和春节总是被看作分开的甚至对立、冲突的两个节日。从过渡礼仪的理论来看,从人们的生活经验来看,不管多少仪式,“过年”应该只是一个过渡礼仪。本文探讨如何把元旦与春节纳入一个关于年的过渡礼仪来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这种对文化因素多来源的新年庆典进行再结构化的知识生产的社会意涵。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黄涛
    2007, (1): 56-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保护好传统节日,能促进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达成人心与精神的和谐,从而产生社会和谐的强大文化动力。传统节日保护也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鉴于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体系的实际情况,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给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黄顺基
    2007, (1): 64-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孔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思想理论问题。本文基于哲学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探索二者在思考的对象、途径、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揭示二者之间在“以人为本”及“人的价值的实现”方面的互补与融合,并从教育、法律与政治三方面阐明。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孙美堂
    2007, (1): 7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价值论研究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产生了冲击,催生了新的哲学观。价值论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我国的哲学形态促使哲学转变“观”世界的前提和视角;促使哲学以人生活的意义为出发点和归宿;促使哲学采取“实践思维”方法;促使我们对哲学重新定位。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袁祖社
    2007, (1): 78-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性是现代公民社会之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具有开放、平等与社群的特性,通过特定共同体成员理性、自觉的交互主体性行为与结构性活动而得以存在。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危机”,集中表现为“文化公共性”理想的迷茫,是文化自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认同的危机。真正为社会所共有、共享的公共性,是多元利益主体复杂博弈的产物,是确保公众与社会之间关系维系的一种平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日益呈现为市民/公民社会、市场与国家的分化情形,以社会公正为最高追求的社会公共性理念是否能够得以确立,或者已经确立的社会公共性理念究竟合理化与否等,直接影响着制度创新的理念、路径选择。对公共性的领悟与把握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共文化氛围营造中民众心智不断健全、成熟的过程。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杨宗元
    2007, (1): 85-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德理性是指道德主体分析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推理,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的理性能力。道德理性能力的成果最终积淀为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它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规范性内涵;二是功能性内涵。道德理性的规范性内涵与功能性内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理性的规范性内涵是功能性内涵的必然结果,功能性内涵是规范性内涵的理论渊源,道德理性通过规范性内涵为自己立法,通过功能性内涵为自己的法则寻求根据,二者在道德的实践性上融为一体。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吴付来
    2007, (1): 91-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上义命论所揭示的道德自由与道德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所包含的中华民族自觉追求自我完善的德性思想,所表达的对道德行为选择中主体精神的张扬等,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之间的关系,进而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致力于建设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道德环境,使社会成员获得德福一致、义命相当的选择和发展机会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程大为
    2007, (1): 98-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WTO体系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WTO体系矛盾的基本属性和基本关系。WTO体系存在三个主要矛盾,即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WTO协议与成员国国家主权的矛盾。由此,可以将WTO体系的基本矛盾概括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矛盾。WTO体系的发展要经过“对立—平衡—新的对立—新的平衡”的总过程,这是WTO体系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自然的历史过程,现存WTO体系的逝去与和谐WTO体系的建立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和谐WTO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有序、平衡、发展与人和,共赢是和谐WTO体系的基本理念。中国是构建和谐WTO体系的倡导者,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汤学兵, 陈秀山
    2007, (1): 106-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八大区域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和“条件收敛”性质。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工业化水平对经济收敛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期初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收敛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但不显著。因此,统筹区域发展,必须扩大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提升该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这将有效地实现区域经济收敛,从而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洪大用
    2007, (1): 114-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社会学研究中所体现出的以下一些思想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第一,环境社会学强调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第二,环境社会学强调社会原因的综合性;第三,环境社会学致力于推动缓解环境问题的社会变革与建设。相应地,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丰富实践,也必将从很多方面促进我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冯仕政
    2007, (1): 122-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在遭受环境危害后,只有38.29%的人进行过抗争,高达61.71%的人选择了沉默。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越大或势力越强、关系网络的疏通能力越强,对环境危害作出抗争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则选择沉默的可能性越高。据此可以认为,中国城镇居民面对环境危害时的行为反应深受差序格局的影响;在遭受环境危害后之所以有抗争或沉默的行为差异,是由于在差序格局下,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能支配和调用的资源不同。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肖峰
    2007, (1): 133-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幸福感问题是一个在现时代日益突显的社会和文化问题,需要纳入到STS的视野加以研究,并切入到技术手段对于获取幸福感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探讨技术手段和人文手段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技术性幸福感和人文性幸福感通过互补而为人类走向幸福开辟更宽广的道路。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谭长贵
    2007, (1): 141-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杂性源于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不仅组织着组织,而且导致了组织的复杂性。无序只有包含于组织中才能够导致复杂性,组织外的无序对组织的复杂性产生影响,但它不能导致组织的复杂性,只有被组织吸收,成为组织内的无序,才能构成复杂性。复杂性的所有性质都因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而产生。没有无序,组织就没有偶然性、随机性、多样性和非线性等性质,就不可能出现扰动、涨落、涌现和分岔等现象,就不能突变和进化。复杂性是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或者说包含于组织中的无序就是复杂性。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许鹏
    2007, (1): 148-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第一,泛艺术层面的要素,即新媒体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的东西;第二,广义层面上的要素,即新媒体上负载的一切艺术类节目;第三,狭义层面上的要素,即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当前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新媒体艺术文化本质的探讨、新媒体艺术载体与传播的研究、新媒体艺术审美特征的阐释、新媒体艺术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以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应该提倡整合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互动的方法。
  • [专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刘建平, 王克林
    2007, (1): 155-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产业的竞争。作为我国主导产业的制造业,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稳步提高,然而,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与日俱增。如何客观、科学、全面地评价和分析我国制造业产业的竞争力,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有效的发展建议和战略构想,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一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一重大课题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认为,它既是开启我国产业评价分析的钥匙,也是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