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2006年, 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09-16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纪宝成, 刘元春
    2006, (5):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大规模企业盲目海外上市已成为危及中国战略利益的核心因素之一。定性和定量的理论研究表明,大规模海外上市必定带来巨大的外部性,导致中国资本市场的空心化与边缘化,必然在收益急剧下降的同时,产生巨大的成本和国家资产的流失。我国在证券引资政策和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大中型企业盲目海外上市的主要因素,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
  • 论文
    窦尔翔
    2006, (5): 8-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特定条件下,与其他各种融资制度相比较,产业投资基金的综合经济效应较好。中国产业投资基金之所以曲折和难产,有着较深刻的政治经济学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除了涉及行政体制改革外,还要尽快制定相关法规。现实的步骤是要遵循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路径依赖原理,发展过渡性的基金类型,并积极设计规范化的产业投资基金。
  • 论文
    黄纯纯
    2006, (5): 16-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有的关于网络产业标准竞争的文献主要关注企业的策略与行为,但对转型经济来说,政府可能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以我国政府对WAPI标准的推广为例,通过一个一期的博弈支付讨论,可以看到,在标准竞争中政府行为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政府采取的是市场保护的态度,希望通过强制的办法封闭国内市场,就有可能出现类似于地方政府通过封锁地方市场来实施保护,从而产生低效率的情况。政府在推动网络产业技术标准确立的过程中,应该放弃市场保护的心态,注重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来扩大本国标准的安装基础,这样才能增加国内企业在标准战中的谈判力,从而更有利于在国际上推广国内标准。
  • 论文
    陈俊明
    2006, (5): 22-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研究既要深入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还要阐明内在的本质规定如何转化为外在表现,是深化与外化的统一。人们都十分重视《资本论》的深化研究,重视其中揭示的内在规定,却忽视了《资本论》关于内在规定外化的研究,自然不能理解怎样再现其具体的理论价值。
  • 论文
    白暴力
    2006, (5): 27-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任何经济规律都必须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才能够实现。这种经济规律借以实现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就是经济规律的实现机制,也就是经济规律的实现形式。在经济学研究中,必须将经济规律自身的内容、存在原因与其实现机制和形式区分开来,既要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也要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经济规律,科学地认识经济过程。
  • 论文
    贺来
    2006, (5): 32-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以来哲学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在其对三大独断论的批判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这三大独断论分别是“终极实在”的独断论、“非历史”的“终极状态”的独断论以及“历史脚本”的独断论。三大独断论在传统哲学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后果。通过对三大独断论的消解,当代哲学实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又一次重大深化,意味着人逐渐走上了“成熟”之路。
  • 论文
    段忠桥
    2006, (5): 39-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赵家祥教授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存在很多依据,但他给出的依据却没有一个能够成立,从而证明不了这一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提出来的。赵家祥教授的“两个概念混同”和“三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些说法缺少文本依据并且与他赞同的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
  • 论文
    徐飞
    2006, (5): 48-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与继承传统哲学中创立,在批判与反思来自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的僵化、教条化的理解和运用中完善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热潮在世界范围内一浪高过一浪。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
  • 论文
    杨通进
    2006, (5): 53-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基因技术是一项充满风险的技术,人们对它的大规模应用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和焦虑,并在科学上和伦理上引起了全球范围的争议。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主要涉及仁慈、不伤害、自主、正义、尊重自然等伦理原则。由于对这些伦理原则的诉求导致了相互矛盾的实践意涵,因而使人们的争论陷入了困境。走出这种困境的方法,一是对人们所援引的伦理原则进行价值排序,一是把预防原则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决策伦理。
  • 论文
    安云凤
    2006, (5): 60-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管理主体之一,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非政府组织是一种富有伦理精神的社会组织,在促进行政伦理、社会伦理、国际伦理、经济伦理以及个人伦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 论文
    黄涛
    2006, (5): 67-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样态和生动内容存在于特定情境之中。文化情境的构成要素可从两个维度来把握。从时间维度看,文化情境分为历时的传统规约和共时的环境条件两方面;从空间维度看,文化情境可分为现场情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两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保护工作有两种:一是对在现代社会仍有存活价值的文化事象应大力扶植,保护其赖以存活的土壤,使之在现代社会传承下去;二是对不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因失去存活价值而正在衰亡的文化事象,要完整地记录保存,不仅保存其文化事象,而且保存其文化情境。
  • 论文
    孙中原
    2006, (5): 73-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墨家有丰富的哲学智慧,其崇尚科学的智慧取向、求真务实的智慧目标和以人为本的智慧理据,是墨家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与中国文化走向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本质的一致性。
  • 论文
    程延园
    2006, (5): 79-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劳动合同立法如何平衡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是贯穿整个劳动合同立法的核心问题,决定着诸多争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最终结果。劳动关系契约化是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生产组织的结构和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合同立法必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寻求管制与促进的平衡,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 论文
    张晓军
    2006, (5): 86-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特定原则对于在征信活动中保护个人信用信息隐私权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加强了个人信用信息隐私权的安全性;二是在保护个人信用信息隐私权与其他重要利益间维持平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收集个人信用信息的目的特定,处理和利用个人信用信息的目的特定,目的变更后的目的特定,目的消失后的删除义务。
  • 论文
    张康之
    2006, (5): 92-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社会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的,因此理解近代以来的社会,契约是一个确定无疑的出发点。人类社会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在社会契约论的理论证明中,契约能够发挥秩序、平等、公正的功能。但在现实中,契约表现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在人们对平等的追求中,契约自身在逻辑上包含着被最终超越的可能性。
  • 论文
    周濂
    2006, (5): 98-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平游戏解释是证成政治义务的一个重要理论,但是通过公平游戏解释并不能成功地证成政治义务,因为公平游戏解释在概念上必然蕴含自愿主义的因素,而公共利益既不能被自愿地接受,也不能被自愿地拒绝。若要使传统的公平游戏解释能够证成普遍的政治义务,就必须补充一个新条件:受益人认可施惠人的身份。但这样一来,修正后的公平游戏解释就已经转换成为认可理论了。
  • 论文
    陶庆
    2006, (5): 106-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根本上竭诚体现人民主权的组织形式,执政党通过这种政治运作机制,达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目标,因此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具有人民主权的特征。同时,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也是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效控制国家政权的重要工具,它保证执政党政治目标的实现,因此又具有国家主权的特征。人民主权特征赋予其“政治领导”的政治合法性,国家主权特征则要求其能够有效分权制衡——这是国家主权宪政原则的必然要求。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正是从政治合法性与分权制衡两个方面把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有机地统一起来。
  • 论文
    汪波
    2006, (5): 112-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使公民政治参与需求与需求满足之间形成“时滞性差距”,这种“时滞性差距”进而向政府体制输入压力信号。政府则根据需求强度选择“体制改良”或“体制变革”制度变迁路径,将社会成员吸纳到公正而富有理性的程序之中进行对话、讨论、商谈、沟通、审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体制吸纳,促进政府体制与公民政治参与之间的动态均衡。
  • 论文
    陆益龙
    2006, (5): 118-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我们分析和解释村落经济的变迁过程时,不能仅仅考虑单纯经济行为逻辑的作用,还需要考虑社会系统中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小岗村是中国农村“大包干”改革的发源地,在合作化和集体化过程中,村落经济从自给自足走向崩溃,其原因是在合作化和集体化过程中出现了嵌入性政治,它破坏了村落经济的原有基础、社会关系和个体自我谋生手段。“大包干”标志着农民摆脱了嵌入性政治,获得自主选择权,从而复活了村落经济。
  • 论文
    郑风田, 李明
    2006, (5): 126-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政权普遍陷入财政困境,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治理结构面临重新调整的压力。过去关于基层治理结构改革的观点大多没有认识到乡村建设的一体性,忽略了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县、乡、村的资源和优势有所不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效应,应从发展县域经济的角度来调整目前的农村治理结构。新的治理模式应该是“强县政、精乡镇、村合作”,在县域经济一体的思路下,利用三者之间的经济协同作用,发挥落后农村的后发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论文
    肖鸣政
    2006, (5): 135-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力资源管理是实践性的艺术,各个组织中的员工千差万别,因此,美国学者认为只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但是国内学者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访谈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存在15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8个主要选择因素。我们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不是要把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固化与统一化,而是为了减少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盲目性与重复性,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效果的目的。
  • 论文
    冷成金
    2006, (5): 142-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屈原的诗学理论是“发愤以抒情”,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诗学”;苏轼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诗是穷人物”的命题。苏轼的这一思想从“发愤”说、“物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儒家诗学思想中摆脱出来,从理想的应然状态出发,直接诉诸文学超越性的审美本质,从而完成了诗学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
  • 论文
    诸葛忆兵
    2006, (5): 150-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末五代,士风败坏。宋代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最终形成了宋代知识分子新的精神风貌。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演化为宋人“以文为贵”的思想意识,为宋代士大夫营造了新的生存环境,成为宋代士风转变的时代文化大背景。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的自我修养和完善,并在一生的仕宦经历中身体力行,最终归纳为“先忧后乐”的精神风貌。北宋士风转变,至宋仁宗时期大致完成。范仲淹活跃于政坛,出将入相,逐渐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范仲淹以其言行对时人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成为时人学习的楷模,是这一转变过程完成的重要标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