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陈先达
    2004, (4): 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命题。前一个命题曾为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拒斥;后一个命题曾为现实社会主义实践所忽视。这两种片面性都曾经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危害。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充分揭示了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命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关联性。不能谈人变色,但要区分人字使用的不同语境;要坚持以人为本,但要防止抽象人本主义的误读;人的全面发展并非以人为本的纯逻辑展开,必须科学地理解二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内在关联性。
  • 论文
    高德步
    2004, (4): 9-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因而具有十分深刻的人文内涵。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经济发展向人本主义的回归,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一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人文标准,倡导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而当务之急则是构建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基础。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2004, (4): 17-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突出问题意识,强调学术创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和着眼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根据问题的变化和处理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以切实地解决问题。学术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实证技术与方法研究、实际应用研究等,既要研究学术思想、学术方法,总结学术史的演进,又要从学术的角度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社会现实,洞察、思考和回答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既要充分注意宏观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也要密切关注微观层面的具体实际问题。研究需要有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视角要全面、多维、开放,研究方法和结论应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可检验性,由此促进学术繁荣和理论创新。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立足点,学术创新代表着学术研究的生命力。
  • 论文
  • 论文
    刘大椿
    2004, (4): 18-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问题意识淡漠、运作性不强,是制约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突显问题意识,需要矫正体系本位意识、功利主宰导向和片面意识形态化。向问题意识转变,意味着在设问方式和应答方式两个方面都应有相应的转变。提倡问题意识,不能抱持急功近利的心态,而要张扬一种超越情怀,并在咨政与怡情、建构与解构、学者人格与多元追求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 论文
    王鸿生
    2004, (4): 26-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追问是人类的高贵天性,“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灵魂,层出不穷的“问题”指示文明发展的路标和方向。人类产生疑问的原因和条件是复杂的,疑问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是丰富的。科学研究的“七个W”问题。体现了科学面对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术文化的基石,并确定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视角。可以从原始和二手、有解和无解、辩论和研究、学习和探索、已知和未知、意义和价值等方面来考察学术问题的类型和性质。
  • 论文
    黄顺基
    2004, (4): 3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逻辑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理论创新过程中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主导线索,而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则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其中,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出问题,是推动知识进步、理论创新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 论文
    卫兴华
    2004, (4): 4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左”的理论和实践的拨乱反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但必须将其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存在为既定前提的。邓小平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相联系,它不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 论文
    王稳
    2004, (4): 48-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效率内生增长是对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率关系的动态描述,可以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范式,把影响经济效率增长的诸因素纳入一个统一的模型中进行分析。影响和决定经济效率内生增长的主要因素有金融因素、知识与技术因素、结构因素和制度因素,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和机理对经济效率增长产生作用,并在协同的基础上形成经济效率内生增长的作用机制。
  • 论文
    吴汉洪, 徐国兴
    2004, (4): 56-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用是经济主体之间达成契约、实现交易的必要条件,因此,信用不仅体现在延期交易和资金借贷这样的特殊交易形式中,也存在于一切形式的市场交易活动中。信用的本质就是对契约关系中的义务承担者履约意向、履约能力和履约后果的确定性预期。信用的运动表现为信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信用的过度膨胀和过度收缩则是信用的两种畸形运动方式。一个经济主体和其他经济主体之间一旦形成外围中心式的信用结构,就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从局部信用和社会整体信用之间的关系看,局部信用的丧失通常会促使经济主体之间的契约趋于完备,但完备性契约能够降低风险、减少长期交易费用的假设是以良好的社会整体信用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坚实基础。
  • 论文
    韩东晖
    2004, (4): 6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避免了本质主义的困境。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将“哲学”视为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和思想方式,从而观察多种多样的哲学活动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交织而成的网络,扩展我们对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基于这种认识而展开广泛的哲学对话,或许是“中国哲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 论文
    彭永捷
    2004, (4): 69-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哲学史学科是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有着还原历史与当代哲学建构两个向度。讨论“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问题,并不是绝对反对引用西方哲学来解释中国思想,而是指其对本属于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的和在西方哲学话语系统中言说的一种比较哲学研究范式缺乏自觉,并且质疑它把自身当作惟一具有正当性的范式的合法性。以哲学的方式叙述和整理中国传统思想,并不是理解和表述中国传统思想的恰当方式。而建立中国哲学史学科自身的话语系统,就是寻求恰当方式的重要步骤。在方法上,以“涤除玄览”暂时搁置种种西方哲学话语,以“虚壹而静”主观搁置种种解释学前见而深入和贴近传统文本,以字义一范畴研究审查和选择概念,是建立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系统的一种可能方法。
  • 论文
    干春松
    2004, (4): 77-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王国维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学科建构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通过对于康德和叔本华哲学的介绍,他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认为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他还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根据西方哲学的范式来整理中国哲学的资料,从而对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
  • 论文
    王淑芹
    2004, (4): 84-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领18世纪西方伦理学发展的道德情感论,不仅改变了一直占据伦理学统治地位的道德理性论的思维方式,拓展了道德研究的视域,补救了情感在道德中的缺位,而且其特有的道德思维视角及其理论得失,对我们当今的伦理学理论的发展和道德建设仍具有镜鉴作用。
  • 论文
    肖群忠
    2004, (4): 91-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绅士在古代中国主要是指一种社会阶层。在西方,绅士可以说是西方社会表达一类人格类型和行为方式的一个综合性概念,与我国古代的“君子”一词有相近的意思。绅士的基本特点是:教养、礼貌、尊重妇女、德性。绅士的德性首先体现为自身做人的基本优良品德,如诚实、正直、忠诚;其次,体现为绅士对他人的鲜明的道德态度和待人之道,如同情、仁慈、温和、宽容、慷慨;再次,则体现出绅士对自己行为、处事的强烈的自我控制的理智精神和坚强意志,如谨慎、自制、节制、坚定、自尊、荣誉。
  • 论文
    顾肃
    2004, (4): 97-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主的本义是政治决定权在社会的多数,而不是少数个人、精英集团及其附庸。民主不是空洞的符号,除了规范的意义以外,它更具有某些基本的经验特征。民主要求统治者的合法性建立在被统治者自由表达同意的基础之上。没有公开的自由竞争也就没有民主,而民主的根本日的除了公共决策以外,便是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民主的基础是对人的创造性和能力的充分信任,它提倡教育的多样化、平等化,尊重不同意见。民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西方社会从古代直接民主发展到近现代的间接民主,但并不止干间接民主,而是当前混合形式的民主制。民主的关键在其实质,而不是形式。目前可行的民主实践还是政治民主和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
  • 论文
    杨光斌
    2004, (4): 103-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家一方面大力推动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并保护有效产权,同时也在努力保护无效率的产权组织并因此而抵消了某些市场化努力。这种悖论现象证明了诺斯的国家理论即国家的租金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制约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一步的经济改革将会弱化业已存在的国家的相互冲突的行为,提升国家竞争力,而国家竞争力的制度基础是有效的产权组织。
  • 论文
    程啸
    2004, (4): 110-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侵权行为法中,受害人同意是指,受害人就他人特定行为的发生或者他人对自己权益造成的特定损害后果予以同意并表现在外部的意愿。它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合法有效的受害人同意包括以下几项要件:必须有明确具体的内容;真实的、自愿的;受害人具有同意能力;加害人尽到充分的告知、说明义务;不得违反法律的强行性、禁止性规定以及公共秩序、善良风俗。合法有效的受害人同意能够作为违法阻却事由或抗辩事由,从而免除加害人的侵权责任。但是,受害人对于犯罪行为的同意既不能免除加害人的刑事责任,也不能免除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同意与受害人故意、自甘冒险、免责条款之间既存在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 论文
    邓辉
    2004, (4): 117-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业言论是否应得到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的保护以及应得到何种程度的保护,对此学术界还存在较大争议。在美国宪法司法的实践中,言论自由原则已经出现向商业领域拓展的趋势,并形成了商业言论原则。虽然言论自由的核心属性是政治自由权利属性,但也具备经济自由权利属性。区分政治性言论与商业言论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区别对待的做法,不仅会面临言论类型化缺乏可行性的难题,而且还会遭遇经济自由权利崛起的挑战。
  • 论文
    穆光宗
    2004, (4): 124-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的变迁,精神赡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物质供养而日趋重要的问题。精神赡养同时满足了年轻人的道德需求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精神赡养”范畴的把握应从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三个维度来展开,换言之,全方位的精神赡养必须同时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从传统孝道到精神赡养的演变路径是:从“老人本位”到“代际平等”,从“单一满足情感需求”到“兼顾激发生命潜能”。积极的精神赡养包含了晚辈精神上的自足和祖辈精神上的自强。
  • 论文
    黄涛
    2004, (4): 130-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俗之“民”,即民俗主体的范围,在中外民俗学史上一直是引起争议的问题,近年来尤为引人关注。从区分社会情境的角度来界定“民”的范围,可将社会情境分为两种类型:生活情境和公务情境。生活情境中的任何人都是“民众”的成员,生存在民俗模式之中;而在公务情境中,人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契合自己此时的公务人员身份。生活情境可进一步划分为文化背景与现场处境两部分。情境分析法也是一种很有解释力的民俗研究方法。
  • 论文
    杨慧林
    2004, (4): 135-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德格尔的《同一与差异》,德里达1990年代以后的著述,以及西方学界近年编辑出版的有关文献,始终潜在着一种“差异”与“他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其中可能蕴涵的意义,在西方常常是从神学的角度予以读解。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在这一问题上的相关论说对文学研究的影响极为深刻,然而如果缺少神学的解说,则很难把握其中的根本意蕴。
  • 论文
    梁坤
    2004, (4): 144-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西方的生态哲学研究相比,俄罗斯生态哲学更凝神于末世论主题,呈现出独特的思维理路——强烈的理性色彩与宗教意识。俄罗斯生态末世论是全球化时代俄罗斯思想界对生态危机的积极回应,其中积淀了沉郁的末世情怀与救世精神,主要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罪与罚以及救赎世人的努力。
  • 论文
    刘阳
    2004, (4): 152-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4年5月9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研讨会暨萧前教授八十华诞庆祝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委研究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 论文
    萧延中
    2004, (4): 154-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现代化”(Political Civilization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11日至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约250名专家学者和部分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卡特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美国)中国政治研究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景治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程天权教授、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张文显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任剑涛教授、美国卡特中心主任哈德曼教授出席并致辞。
  • 论文
    杨凤城, 吴志军
    2004, (4): 155-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进一步推动对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和组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承办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6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现将与会学者研讨的主要问题做一综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