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2004, (3):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成为国内哲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本刊2003年第3期以《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超越合法性问题》为专题刊发的张立文、张祥龙、张志伟、彭永捷四位学者的文章,《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反思与“主体性”重构》为题刊发的陈来、葛兆光、王中江等学者的笔谈文章,将这一讨论推向了高潮。而随后《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对相关学术文章的转载,则在学术界引起了更大的反响,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并已呈现向其他学科蔓延的趋势。
  • 论文
  • 论文
    郑家栋
    2004, (3): 2-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并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文化中已然存在的、显性的思想学术脉络,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哲学史"写作乃是参照西方的体例建立中国现代学术谱系的过程,尽管这一学术谱系总是以某种"古已有之"的面目出现。至少有两个问题构成今天"重写哲学史"必须突破的瓶颈:一是所谓"中西之间"的问题。科学与启蒙理性实为主导胡适、冯友兰"哲学史"写作的基本预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自我反省、发展及其成果,基本上没有能够系统地反映到"中国哲学史"写作中来,晚年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冯友兰对此是完全隔膜的。二是如何处理"中国哲学"与"经学"的关系。胡、冯等人的"哲学史"写作,都是以否弃经学脉络及其意义系统为前提的,而与"经学"相隔绝的"中国哲学",本质上只能是外在于中国文化的。
  • 论文
    景海峰
    2004, (3): 12-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发生的"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并不是某种外在尺度衡定的结果,而是中国思想之自我表达的"哽咽"状态所引起的内在的深切反思:由中国思想之叙述方式的困惑到话语形式之主体性缺失的焦虑。从哲学史类型来看,百年的"中国哲学"建构史做出了种种尝试,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些方式有的已被淘汰或可能废弃,而有些则会在未来的中国哲学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在可选择的多元化的叙述方式中,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将会得到更好的呈现,其"失语"的状态也有望得到改变。
  • 论文
    张军
    2004, (3): 19-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价值关怀包含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两个向度。终极关怀体现的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关注,而现实关怀则体现的是对人的具体存在方式的关注。人的存在本质和人的具体存在方式的统一性关系,决定了价值关怀两个向度的内在统一性。
  • 论文
    聂敏里
    2004, (3): 26-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柏拉图的idea并非感性直观的对象,而是概念思维的对象,从而它绝非感性直观意义上的事物的单纯的"形相",一种感性存在,而是一种理性存在。它作为事物之自身,乃是事物的本质,作为思维存在,乃是与事物之本质相应的思维之概念,而它同时又是事物的理想存在,构成了事物的目的,这样,它在根本上是本体论、逻辑学和目的论三者的统一。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这三层内涵又同时避免了对idea的基于一种单纯的感性直观的理解的译名只有"理念",而"相"的译名则不具有这样的优势。
  • 论文
    周枫
    2004, (3): 3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胡塞尔为建立一门科学之科学的先天本质科学,致力于逻辑学的非心理学化,以纯化观念领域。这时他倾向于柏拉图主义,否定逻辑观念对一切主观性行为的依赖,而这与他所追求的观念之明证性相矛盾,在他看来,明证性即意味着内在主观性。这种紧张并未随《逻辑研究》第二卷的出版而消失,反而加剧了。他一方面以意向相关性来填平意识对象与意识活动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由于他把这种相关性限定于内在直观范围内,而不敢做超越性构造,这种对立不仅未被填平,反而成为鸿沟。只有当他摆脱心理学主体性,通过先验还原进达先验主体性领域后,这种内在紧张性才得以解决。
  • 论文
    杨天宇
    2004, (3): 4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宏观经济过热与正常经济增长的区别在于增长是不是可持续的。正常经济增长的投资来源于储蓄率上升和自愿储蓄的增加;而导致宏观经济过热的投资来源于信用扩张所导致的挤占消费、强制储蓄。前者将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后者则将导致一个经济从繁荣到萧条的周期波动过程。目前,我国的投资膨胀、信用扩张和少数生产资料涨价并未达到导致强制储蓄挤占消费的地步,宏观经济并未过热。但不良资产的上升和外生因素引起的信用扩张失控仍有导致经济过热的风险,因此,应采取结构性政策,通过既鼓励又限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方面要保护正常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宏观经济过热。
  • 论文
    安体富, 王海勇
    2004, (3): 48-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设计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不遵从行为的发生。通过引入老行为主义激励论、新行为主义激励论和公平理论对税收不遵从行为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纳税人不遵从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诱因。要防范税收不遵从行为的发生,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税收教育和宣传、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公平税负、优化征管等。
  • 论文
    高敏雪
    2004, (3): 56-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发展观的进步,对传统常用的经济指标GDP进行"绿化",计算"绿色GDP"的呼声日见响亮。但是,关于"绿色GDP"及其应用的认识,目前还存在着误区。绿色GDP在核算技术上还存在障碍,尚难以像GDP那样进行经常、稳定的统计;以环境因素对传统经济指标进行调整,并非只是计算绿色GDP,可持续收入、真实储蓄和真实投资等都属于这样的调整总量。因此,不应该将环境经济核算简化为"绿色GDP"的核算,而是需要积极推进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环境经济核算,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全面、具体的数据信息,这才是当前的努力方向。
  • 论文
    叶险明
    2004, (3): 63-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语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政治全球化与政治多元化、拒斥"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文化观与向近现代西方先进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从问题学的层面上支撑着全球化语境的四条问题链。
  • 论文
    任剑涛
    2004, (3): 71-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但在研究方法上仍是孱弱的。反思目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中知识构成的描述、意识形态的勾画、政治功能的凸显、理论结构的提取这四类方法及其分别引申出的四种研究导向,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可以采取四重推进式方法进路:首先是"历史—描述",其次是"思想—提炼",再次是"比较—界定",最后是"理论—重构"。对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凸显和实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功用性。
  • 论文
    汤树梅
    2004, (3): 79-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WTO规则为国际商业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规则,对国际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WTO规则的性质是造法性条约,具有广泛性、多边性、统一性的特点。WTO规则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如何在国内执行WTO规则,各国对两者关系的处理有不同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WTO规则应采取间接适用的方式。在处理WTO规则与我国加入的其他国际条约关系的问题上,我国应该从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把握WTO规则区别于其他国际条约的本质特征,采取务实、灵活和发展的态度,而不应简单采取平行适用的观点。
  • 论文
    张东刚, 冯素杰
    2004, (3): 86-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的过程。近代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近代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安排与变迁不是自发地在传统社会内部完成的,因此,对近代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 论文
    杨通进
    2004, (3): 9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实主义看来,所有的战争都是合理的,无所谓道德或不道德;正义战争论认为,有些战争是正义的,有些则不是;和平主义则反对所有的战争,认为战争与暴力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和平主义在21世纪将日益显示出其生命力。
  • 论文
    肖巍
    2004, (3): 100-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诸如"非典"、禽流感等流行病的不断发生,公共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对于公共健康的伦理本质,我们可以从公共健康的概念、公共健康作为起源与存在的合伦理目的性、公共健康作为社会制度的伦理正当性以及公共健康作为行为原则和规范的道德品格性四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 论文
    欧阳志远
    2004, (3): 106-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它与积极的环境保护是内在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任务是实现经济的生态化,生态化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节约型经济系统",而不是"循环型经济系统"。
  • 论文
    彭新武
    2004, (3): 114-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达尔文进化论所描述的进化过程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它承担不了说明和指导道德行为的重任。在生物学决定论问题上,社会生物学提出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在实际中很难分清到底是遗传还是环境塑造了人的品性。当今对人类独特性的刻意标榜与人类主体性意识的极度膨胀是互为因果的。只有将人类当做自然的一个环节,才有望避免由于人的主体性意识的无限膨胀而造成的种种不良恶果。那种将进化当成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发展过程的观点,既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也不是现代的科学成果,而不过是启蒙运动以来所一直信奉的乐观主义进步论而已。
  • 论文
    左美云, 许珂, 陈禹
    2004, (3): 120-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采用德尔菲方法,提出一套首席信息官(CIO)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十个知识模块。其中初级模块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中级模块包括流程管理知识、项目管理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公共管理知识,高级模块包括信息变革知识、信息战略知识和信息文化知识。
  • 论文
    章凯
    2004, (3): 126-1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情绪、情感的态度转变是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一个分水岭。基于人类心理的自组织模式,可以发现,在一定情境中,个体目标结构变化的方式或历程决定着所发生的情绪的性质,目标结构变化的速度与机体预备的能量激活水平决定着所发生的情绪的强度,这就是情绪的目标结构变化说。这一理论构成了情感管理的理论基础,它使我们认识到,情感管理的本质就是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促进人们实现自己的愿望与梦想,让人们体验生活的幸福与快乐。情感管理应成为人本管理的中心环节。
  • 论文
    吴琼
    2004, (3): 132-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直以来,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陶渊明被视为隐逸之宗,陶渊明的诗文也被看做是作者心迹的写照。本文立足于"文"的修辞效果,运用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的方法,通过对陶诗作互文性的阅读,从陶渊明的身份认同、仕隐之辩、固穷守节之心等方面揭示了他的飘逸形象与他的写作策略之间的结构性关系。
  • 论文
    尚永亮
    2004, (3): 140-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接受学角度看,钱钟书对韩愈诗接受史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索解诗歌语、意、势及修辞手法等后先承传的层面,二是考察第一读者及其解读活动、仿效行为的层面。钱钟书对韩诗接受史的研究,既展示了他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独到的眼光,也贯穿着一位接受艺术研究的先行者细密入微而又灵妙善感的文心。
  • 论文
    徐兆仁, 杨慧丽
    2004, (3): 146-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国内外大学文科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历程、经验教训、理念、手段、方法、模式等调查、研究、总结和借鉴的基础上,对21世纪我国文科学科师资队伍的培养途径、素质评估、职务聘任、规模测定等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论文
    李淑英
    2004, (3): 152-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4年3月20—21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就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创新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次研讨会的宗旨是在反思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哲学学科创新,建立符合中国哲学特色的学科范式和话语系统。现将会议主要议题的发言综述如下。
  • 论文
    余俊伟, 刘晓丽
    2004, (3): 154-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主办,延安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协办的“逻辑与知识创新”高级学术论坛于4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张家龙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郝立新教授、人文学院院长陈桦教授、院党委书记兼哲学系主任焦国成教授等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词。黄顺基教授在大会报告中阐述了“逻辑与理论创新”的问题,指出:理论创新是提出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说,形成新的理论体系,逻辑在理论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 论文
    于景元
    2004, (3): 155-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助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从经济学与生产布局学脱胎而发展起来现代区域经济学。以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说有多种名称,如“空间经济学”、“空间科学”、“区域科学”、“区域发展规划学”等。目前形成了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区域经济研究领域被一些学者称为“经济学最后的前沿”。在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升温、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提炼区域经济学的新的理论,极为必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