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政洽学
  • 政洽学
    许征帆, 戴逸, 郑建邦, 杨焕章, 罗国杰, 孙国华
    1988, (3): 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了系统地深入地探讨和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编辑部邀请了我校几位教学和研究人员就这一问题发表意见,开展讨论。
  • 经济学
  • 经济学
    周诚
    1988, (3): 1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城市土地由无偿使用转变为有偿使用所存在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城市土地使用报偿的构成,分析了城市地租的形态、特征和来源,并对城市土地使用报偿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量化予以探索,尤其是对收取土地使用费的政策原则,作了阐发。
  • 经济学
    周新城
    1988, (3): 19-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剖析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进行经济体制根本改革这一方针的内在经济根源,论述了苏联最近两年多来经济体制改革所做的准备工作,并指出当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特点:在性质上将导致经济体制发生模式性变化,在方法论上是将系统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在步骤上是日程安排紧张而企图达到"一步到位"。此外,还评介和分析了苏联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宏观经济各领域的管理体制、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等方面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 经济学
    张宇
    1988, (3): 29-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为企业在分配中的基本倾向包含了消费基金膨胀的可能性。分析了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由国家规定的条件下,企业消费水平同社会消费水平相比较的多种可能情况,以及企业的消费与积累的各种不同比例关系;分析了决定企业积累倾向和消费倾向的一些因素。认为企业使积累和消费相统一的自我约束机制同劳动力市场没有本质关系。论述了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
  • 经济学
    全慰天
    1988, (3): 33-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联系中外古今经济史,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问题予以探索,考察其停滞状况。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时,主要是把中国与西欧对比,把中国封建社会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对比,把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欧洲国家的同一进程对比,并探究中国封建社会没有象西欧那样及早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然后论述英国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影响。由于产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才有可能用洋枪洋炮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也只有从此时起,中国才开始真正察觉其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弊病。
  • 经济学
    郑泽铭, 盛介眉, 卢东斌, 朱明春, 张宜正, 章钢柱, 张少华, 钟义, 刘仲康
    1988, (3): 42-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目前在理论上、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为进一步探讨,编辑部组织了这次笔谈,以期引起讨论。
  • 哲学
  • 哲学
    刘炯忠
    1988, (3): 51-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经济学说史和哲学思想史的观点探讨了《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四个主要特点。认为,起点是最抽象的形式,同时也是最简单的形式。逻辑中所谓简单的东西是指:不消灭研究对象的内在的、本质的特征,就不能再对它进行分割的东西;从研究对象内在的、本质的因素的边际总和的意义上来看是简单的东西;起点是细胞、元素的形式,这种形式必须具备客观的基础、普遍性的形式以及它和特殊性的统一等条件。反对用"逻辑预成论"来解释商品是经济细胞的观点。只有阐明起点和终点的统一,才能从结构的整体上把握《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 哲学
    张懋泽, 李健
    1988, (3): 59-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学术界对《哲学笔记》中"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个提法的涵义和归属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从哲学派别划分的标准和各派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论证了这个提法既不可能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也不可能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思想发展进程的总结,而是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其真实涵义是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搞清这个提法的涵义和归属,其意义不限于对它本身的取舍采取什么态度,而是关系到如何对待《哲学笔记》中其他一些类似的提法,关系到对《哲学笔记》的评价和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哲学
    毛永政
    1988, (3): 68-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现代科学和实践为背景,对认识活动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刻划认识活动总体及认识本质的整体范畴,在更高层次上重建反映论,需要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反映"概念的"全息反映"含义剥离出来,作为生长点。"全息反映"把具体认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或有机系统,把认识或认识活动总体中的各个因素视为"全息元",认为二者存在着全息相关关系。认识是认识活动总体中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对认识活动总体的反映,而不只是反映客体。
  • 哲学
    魏磊
    1988, (3): 7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十八世纪产生于英国的道德情感理论放到西方伦理思想发展史的广阔背景中进行考察,探究了该理论产生的社会一文化原因和理论—心理原因,阐明道德情感理论作为西方伦理理性主义的逆转,是新的社会秩序、新的经济关系以及人对自身的觉悟的产物。道德情感理论在伦理学史上第一次将情感作为道德动机来考察,将道德与人性联系起来,以个体理性代替社会理性,并致力于二者的融合,这在伦理思想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探讨了道德情感理论的思维教训。
  • 哲学
    刘大椿
    1988, (3): 78-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哲学反思的兴奋中心已经转向方法,特别是科学方法。五六十年代以来的科学方法论研究,在科学的合理性及其标准、科学逻辑和科学确认过程等问题上形成了预设主义与相对主义、证明逻辑和发现逻辑以及科学确认的认识论标准和社会学标准之间的对立。通过互斥的两极产生某种互补作用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新的趋势。
  • 法学
  • 法学
    宋和平, 姜代境
    1988, (3): 86-97,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既是统治阶级解决内部矛盾的客观需要,也是由法的本质决定的;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了法对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指出在我国现阶段,法的主要作用是调整统治阶级即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这一作用的加强,调整范围的扩大,是社会主义法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 语言文学
  • 语言文学
    赖大仁
    1988, (3): 98-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期文学是在现实主义纵向深入中愈益走向多样化,它打破了以往现实主义的格局和模式,呈现出艺术视角多元化和创作意象化的发展趋势。当代文学的新发展促使我们对现实主义进行再认识。从文学史实和艺术规律本身着眼,可以把现实主义看成是在文学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展开、丰富、发展的开放性的文学创作原则,其内在生命是永恒的,但其外在形态、艺术特征和方法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 语言文学
    阎焕东
    1988, (3): 106-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着重论述郭沫若与鲁迅的关系。既反对鲁郭对立说,又反对鲁郭"亲密战友"说,认为他们在文坛上是双峰并峙,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分歧和隔膜,重点在说明他们之间的分歧和隔膜,因为在这里可以更多地看到各自的特点,也包含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 历史学??
  • 历史学??
    张世龙
    1988, (3): 114-120,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秦始皇"焚书"确有其事,"阬儒"则是"阬方士"之讹。秦王朝不仅不反儒,而且率先把儒家大规模地引入"庙堂",为儒家走向"独尊"开辟了门径。
  • 历史学??
    张亦工, 王和, 赵轶峰, 李林, 郭国灿
    1988, (3): 121-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刊编辑部约请参加第四届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的部分同志,就"史学理论"中的若干问题发表见解,以期引起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 书评
  • 书评
    仁石
    1988, (3): 127-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吴树青、胡乃武同志主编的《模式·运行·调控》一书是一部研究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理论专著。全书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和理论热点,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新经济体制的经济基础、历史地位和基本特征,以及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方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