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1987年, 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7-05-16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赵履宽, 杨体仁
    1987, (3): 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剖析原有劳动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指出劳动制度、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引入市场机制,并提出劳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劳动制度的改革在于建立一种能使劳动者在宏观政策指导下,自行合理流动的微观机制。企业工资改革应与商品经济体制相适应,实现“自主分配、市场控制、控制市场”的目标模式。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在于将独家包“营”改为各家分“营”,国家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责任出发,应有一套供全体公民享受的基本保险办法;企业应有一套供其职工享受的按工龄长短支付的补充保险办法;劳动者个人应有一套个人投保、取保办法。
  • 论文
    张新胜
    1987, (3): 1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系统实体要素的结合方式,形成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即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配置关系,后者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建立起来的,这种活动就是人类特殊的活动方式——管理。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软件要素,其性质是由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技术特征决定的,它决定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管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变革呈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
  • 论文
    盛介眉
    1987, (3): 16-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传统的行政部门管理的各种弊端,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对行业管理的必要性、管理对象、管理内容、主要方法、管理形式、纵向层次和横向关系等,作了系统的论证,指出实现行业管理的条件,提出行业管理的目标模式。 如何从行政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过渡,其对策在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把企业搞活,逐步实现现存的工业主管部门的职能转换。要从行业规划入手,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从实际出发,依据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生产技术特点,考虑到受原体制制约的程度以及其他因素,采取多种途径,逐步铺开,才能顺利完成。
  • 论文
    沈志求
    1987, (3): 26-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经济学说史的观点探讨了马克思在《导言》中所论述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认为《导言》是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规定研究对象和方法而写的。马克思以17世纪和后来的经济学家所应用的方法为例来说明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马克思在《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方法的考察始终围绕着创立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体系问题。
  • 论文
    王霁
    1987, (3): 32-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感觉、知觉和表象是感性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三种必要的心理反映形式,但不是感性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或环节,感性认识的进展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感性抽象,即从感性个别到感性一般。感性抽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感性认识过程中兼有感性的形象性和抽象的概括性的共同特点的一种特定的认识,是连接感性具体和思维抽象的中间环节。无论是研究认识过程的实际,还是追溯思想史的渊源,都有充分的根据表明应对感性认识的这一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
  • 论文
    朱晓权
    1987, (3): 39-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图通过对黑格尔关于自由与人化自然理论的再考察,分析其内涵和相互关系,并通过同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比较,分析黑格尔这一理论的积极内容和现实意义。同时,对现实中与此相关的重大问题,如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生存状况的改善、人的自由与人类生态环境的关系等等,试作初步回答。
  • 论文
    宋希仁
    1987, (3): 46-50,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卢梭本着“通过社会研究人”的原则,从自然与文明的对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对立中,揭示了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本质,论述了自然人、社会人和道德人的特征。作为资产阶级社会哲学和伦理学的人论,它所达到的深度及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对于我们当前关于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 论文
    叶卫平
    1987, (3): 51-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造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对立”一直是西方“列宁学”研究的热点,他们把马克思的自然观归结为“人化自然”,由此制造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对立”;认为《哲学笔记》抛弃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观点,在那里主客体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失去了意义;他们又极力论证所谓列宁接近黑格尔辩证法的限度,认为列宁的哲学思想始终同马克思主义处于“对立”状态;他们不是把列宁主义的历史观贬斥为“经济决定论”,就是歪曲为“唯意志论”,都否认它是唯物史观。本文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评析,认为这种所谓的“对立”,恰恰体现了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丰富多彩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 论文
    张法
    1987, (3): 59-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实中的审美活动具有不同于艺术审美欣赏的特点。现实审美活动的关键点是具有多种属性的现实物象是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的,作为多种属性统一的人是如何成为审美主体的。现实审美的特征具体表现是在现实审美中主体和客体通过距离、直觉和同构等一系列交流和变化的过程中。
  • 论文
    1987, (3): 65-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刊从这一期起开设《哲学断想》一栏。在这个栏目里发表作者在哲学研究过程中的思想闪光,希望它能对于读者给予某一方面的启发或引起讨论,欢迎在这方面有兴趣的同志为我们撰稿。每稿集中谈一个问题,一般不要超过两千字,开门见山,勿需“穿靴戴帽”。这一期所发断想四则权作引玉之砖。
  • 论文
    黄孟藩
    1987, (3): 70-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决策科学的历史、现状、决策方法学、决策行为学和决策组织学等作了系统的论述,特别是提出决策科学应由决策方法学、决策行为学和决策组织学三个层次组成的新观点,这三个层次的研究对象分别是决策项目、决策者和决策组织。并认为决策组织学应为决策科学的最高层次,决策最大合理性的立脚点应是一个组织内所有决策的综合效果,从而它是决策行为合理性的前提。决策方法学则是基础层次,不能离开决策组织与决策行为来孤立地进行探索。目前决策方法学比较成熟,决策行为学特别薄弱。国内外流行的决策方法学基本上是以数学模型方法为中心的简单体系,作者对此提出一个决策方法多样性的框架体系予以替代并指出其与运筹学等有关学科的区别。
  • 论文
    邬沧萍
    1987, (3): 7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老年学的创建和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我国老龄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老年人口,具有特殊的人口老化进程,而且是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面临人口老化问题,我国的民族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又与西方迥异,因此,我们的老年学不能照搬西方的东西,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最后提出了中国老年学应当研究和解决的十个根本性的理论问题。
  • 论文
    刘岩, 吴刚
    1987, (3): 83-90,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衔级从官职中分离出来,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结果。衔级与职务的科学分工,是人事制度完善的一个标志。实行职衔分途制,以衔级体现干部的金部劳绩贡献,承担干部基本待遇的职能,可以避免以职务为待遇标准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从而对干部起到比较持久而稳定的激励作用。干部工作的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事黟,一是“人”,干部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将人与事结合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事得其人,人得其所,事竟其功,人尽其才。职务与衔级的分工就是出于事与人这两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不同性质的客观要求。安排职务应以事为中心,确定衔级应以人为中心,以一个人对社会的综合劳绩贡献为基准。
  • 论文
    倪力亚
    1987, (3): 91-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中亲密合作的最高成就。恩格斯起草了《宣言》的第一、二个稿本。马克思在最后执笔写《宣言》时直接吸收了恩格斯的许多意见。《宣言》发表四十年后,恩格斯采取加注的方式对《宣言》作了某些修订,既保持了《宣言》的真实面貌,又使它更加准确严整。恩格斯在二十六篇文章和通讯中论及《宣言》,对《宣言》的基本原理作了深刻的阐述和补充。恩格斯还为《宣言》的翻译出版、发行和宣传作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 论文
    周继中
    1987, (3): 101-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其国家体制、政策法令,都大异前代,而以监察制度为著。元代监察机关的地位较以往有显著提高,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自成系统,监察官吏的铨选、使用和管理,尽量摆脱了执政权臣的控制和影响。监察建言可直达皇帝,弹劾不避权贵,有效地行使了职权,保证了元朝整个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
  • 论文
    1987, (3): 113-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刊编辑部邀请我校一些史学工作者和研究生就“史学的现状与未来”问题发表意见,以期引起读者对此问题的重视,并展开进一步的研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