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张云飞, 李娜
    2022, 36(1): 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和生命共同体,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即要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全部组成要素,全地域即要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全部空间结构,全过程即要系统治理全部生态文明时间结构要素。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按照系统工程方式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新运用和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贡献。

  • 孟宪实
    2022, 36(1): 1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于2010年获赠了500多件文书(以下简称“人大文书”),其中汉文文书300多件、于阗文文书160多件、粟特文文书13件、古藏文文书16件以及梵文残片50多件。虽然相关的科学检测工作还在进行之中,但根据相关文书所提及的时间和地名信息,可大致推测这批资料来自唐代杰谢镇(今和田丹丹乌里克和老达玛沟一带)。我们认为,这批新资料有助于扩大学术研究的新视野,从而在相关学术领域作出新的贡献。

    在这批文书中,于阗语文书对于了解这片绿洲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段晴的《中国人民大学藏于阗语文书的学术价值》一文,利用人大文书的相关材料和研究,积极展示了这批文书的学术性。比如,这批文书之中有一件《一万颂般若》的梵文残片,证明此经来自梵文世界,而此前一直有人怀疑该经的梵文来源,甚至认为此经出自西藏僧人之手。于阗语《僧伽吒经》残片的识读同样意义重大。此前,学界通常认为佛教经典经过西域(包括于阗)传到中原,但这件文书残片表明,此经的翻译首先有中原的汉译本,然后才有于阗语译本。这就提示我们,西域与中原的佛教关系应该比此前的理解更加复杂。又比如,通过新发现的于阗文“瑟尼洛之牒”具体展现了于阗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的情形,这为研究唐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提供了重要证据。

    孟宪实的《中国人民大学藏西域汉文文书及其学术价值——以镇守军相关文书为中心》一文指出,人大藏的这类汉文文书不仅是所有藏家中件数最多的,而且还包括有纪年标志的汉文文书就有二十件,其中最早的纪年是武则天时代,早于此前最早的玄宗开元时代。安史乱后,史籍关于西域的记载十分缺乏。由于人大文书主要是武则天之后和安史之乱之后这两个时期,这批文书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对于于阗镇守军与于阗王府的互动关系、镇守军如何在中央联系断绝的条件下守卫边疆等问题,这些文书都提供了具体证据,是我们了解当时西域情况的重要材料。

    粟特人是中古时期著名的国际商人,对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多方面影响。虽然学界之前已意识到唐代于阗应该有粟特人光临,但直到人大文书的出现,学界才认识到于阗在粟特人商业世界的地位。毕波的《粟特人在于阗——以中国人民大学藏粟特语文书为中心》一文在这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文中所讨论的粟特人书信,清晰地表明粟特人所拥有跨地区商业网络——该网络涵盖了从中亚到中国的广阔区域,西起粟特本土、七河流域,东至唐都长安,南入吐蕃控制的青藏高原,北及回鹘腹地的蒙古高原,而于阗就是粟特商业网络的重镇之一。对于粟特商人经营的具体商品及其经济实力,这些文书也有所反映。尽管信息有限,却强有力地印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状态。

    于阗的唐朝守军,大部分来自中原。段真子的《汉籍抄本在于阗——以中国人民大学藏西域汉文文书为中心》一文就讨论了一个很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即中原的传统典籍在唐代和田地区扮演着何种角色。在人大文书中,既有《孝经》等传统儒家经典,又有《兰亭集序》《尚想黄绮帖》等法书法帖。这说明,虽然昆仑山下的唐朝军队已与长安失去联系多年,前途未卜,但唐朝军人还有可能在背诵《孝经》、教孩子临写王羲之。通过这些残纸断篇,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几千年未曾中断的强大生命力。

    总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我们希望这批材料能揭示更多此前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从而加深我们对当时该地区商业、军事、语言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唐代的西域管理和丝绸之路的认识。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相关检测还在进行中,所以针对这批材料所展开的研究的有效性,仍取决于未来的科学检测结果。

  • 段晴
    2022, 36(1): 12-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于阗语是新疆发现的古语言之一,已于公元10世纪左右消亡。于阗语文书的主要发现地是敦煌与和田,收藏地则主要在欧美各国,我国对于阗语文书的收藏起步甚晚。中国人民大学藏胡语文书,虽多有残破,但对史学研究意义重大,尤其是其中的于阗语世俗文书,生动地展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值得引起学界的注意。
  • 孟宪实
    2022, 36(1): 28-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于2010年获赠一批西域文书,据信来自和田,年代为唐代,其中汉文文书有300多件,并有武则天时期的文书。这批文书多为于阗镇守军的文件,既有利于了解当时的军政体制及其变化,也有利于了解镇守军与于阗地方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
  • 毕波
    2022, 36(1): 37-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的13件粟特语文书,是近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的一批粟特语文书。这组粟特语文书年代可能为8世纪末,内容包括经济文书、书信等,是研究这一时期在塔里木盆地于阗王国活动的中亚粟特胡人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经济文书和内容最长的一封商业书信,考察了粟特人在于阗王国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活动和商业网络、粟特人与于阗社会汉人、于阗人和犹太人等群体的互动,以及这些粟特人的宗教信仰等问题,由此揭示出中古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粟特人在沟通不同地区之间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中古于阗社会多元文化汇融的现实。

  • 段真子
    2022, 36(1): 46-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所见和田地区的唐代文书,大多虽已严重残破,但内容丰富,属于汉籍抄本的残片共25件,其中13件收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内容涉及《孝经》等儒家经典,又有《兰亭集序》《尚想黄绮帖》等法书法帖,这些残片是中古时期中原文化在于阗流传的力证,对了解中原文化传播和于阗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哲学
  • 哲学
    彭新武
    2022, 36(1): 46-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传统的基本治国方略,“王霸杂用”具有多重内涵:其一,尚德与尚力结合,引申为恩威并施、宽猛并用的“刚柔相济”之道。这一策略一方面蕴含一种中庸思维,在现实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它意指适应不同情势而“刚柔交替”的权变之道,这固然与“一治一乱”的传统社会相契合,但不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性。其二,德治与法治并举。这一主张貌似公允合理,但在实践中往往导致“以德乱法”。法家主张治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相对于儒家的教化之道更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根本性。其三,作为社会规范的“礼”与“法”的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法的客观性常常为人之主观性所吞噬,中国古代社会难免步入“人治”的窠臼。
  • 哲学
    林美茂, 赵淼
    2022, 36(1): 55-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哲学”是希腊语“philosophia”等西方语言的汉译单词,其译者是日本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西周。西周本来可以用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概念“理学”来翻译,却自创新词“哲学”来替代“理学”。虽然最初中日学界的许多学者都认为译成“理学”更为合适,但在近代东亚却是“哲学”译语被接受而得以广泛传播,并一直沿用至今。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只是西学东渐过程中学术概念翻译上的用语选择问题,实际上其中潜藏着近代日本人寻求改写东亚学术版图的宏大追求,那就是利用西学东渐的历史契机,通过一系列学术概念的创造性翻译,改变上千年“华夷秩序”中日本文化的弱势地位,从而达到主导东亚学界学术话语权的目的。
  • 政治学
  • 政治学
    宋洪兵
    2022, 36(1): 67-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家学说是一种古典形态的政治思想体系,法治思想是其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与法治分属不同场域,并非以任何一端覆盖另外一端的关系。法治不及以及法治脆弱之处,便是政治活跃的地方;法治主常,政治主变。法家学说明确区分了以“君”的“术”“势”为核心的政治与以“法”为核心的法治,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关系。法家并不寻求以法治完全约束君权,但始终强调君权不得干预法治之公正落实。政治之隐蔽与诡诈,同时伴随着法治之公正与光明,构成人类政治的黑白两面,缺一不可。这不是某种伦理立场或道德倾向所能改变的,这是人类政治的宿命。法家企图通过新君主来缔造法治理想国的理论设想,无法实现。他们的悲剧命运带有历史必然性。

  • 政治学
    刘瑜
    2022, 36(1): 82-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法革命同为“启蒙之子”,何以走上不同的道路?我们从美法革命的两份权利文本出发,论证两场革命包含着不同的权利观:法国革命指向一种“厚的权利观”,而美国革命指向一种“薄的权利观”,前者承诺的权利更宏大、积极,更具集体性和公共性并且更丰富,后者则相反。两种权利观深刻影响了美法两场革命的命运。法国革命的权利承诺虽然更“厚”,但因其混淆“善”与“权利”,忽略权利实践的资源成本约束、多元价值约束以及传统文化约束,其承诺反而最终落空,而承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成为推动革命走向持续动荡的“势能”。美国革命的权利承诺虽然更“薄”,但其政治现实主义精神为政治妥协提供可能,为点滴改良奠定了观念基础。

  • 法学
  • 法学
    张龑
    2022, 36(1): 95-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最优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宪法精神,通过立法的宪法实施就必然面临立法干预宪法权利与宪法权利保障之间的合比例问题。宪法实施可以分为政治实施、制度实施和规范实施。宪法的政治实施之外,以确定性和客观性见长的制度实施与规范实施不可或缺。宪法规范包含形式原则与实质原则。形式原则不仅赋予立法权以民主合法性,而且还支持其享有一定的自主裁量空间。对立法的合宪性控制最核心的问题是确定立法权的自主裁量空间的范围,也即形式原则与实质原则的权衡。在德国法关于比例原则的讨论中,建立一个包括侵犯程度、抽象重力以及经验认知程度的称重指标体系,可以更理性客观地实现对立法的合宪性审查,这对于我国的全国人大宪法与法律委员会行使立法的合宪性审查职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法学
    田宏杰
    2022, 36(1): 111-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犯罪形态从民事犯向行政犯的现代变迁,刑法法益从自然自由向社会自由的现代跃升,刑法使命从维护管理秩序向再造善治秩序的现代演进,既是刑事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又是刑事治理体系现代性的外在表现特征,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现代刑事法治中的自然延伸。由此决定,唯有认真对待行政犯,刑事治理体系才能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进而科学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法善治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经济学
  • 经济学
    宋华, 杨雨东
    2022, 36(1): 120-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已成为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解读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明确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进而探讨潜在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是要实现其在网络结构、运营流程和价值要素三个构成维度上的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一诉求,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面临着增值能力不足、韧性仍需强化、产业数字化竞争加剧等挑战。为此,需要以中观产业为切入口,结合宏观制度因素和微观组织因素,探索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路径。
  • 经济学
    杨博, 王林辉
    2022, 36(1): 135-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技术进步理论纳入统一框架,测算中国工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探讨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对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节能技术进步呈现正U型曲线关系,只有进入拐点右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才会促进节能技术进步,且嵌入方式、嵌入方向与嵌入类型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复杂嵌入方式、前向嵌入方向与经济嵌入类型促进技术进步偏向于节能;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演变产生的技术溢出、市场竞争、路径依赖与污染转移效应四种作用机制相互抗衡、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
  • 管理学
  • 管理学
    史云贵, 薛喆
    2022, 36(1): 149-1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复杂治理负面效应叠加凸显的背景下,反思简约治理在基层治理现代化方面的价值,颇有必要。完全正式治理不可能定律表明,正式权力对基层主动、直接、实质性介入的过程,也是简约治理生存空间的生成过程。对治理对象的分类治理—层级分化—主体吸纳是简约治理主体的进场机制。寻求基层治理结构再平衡是简约治理生成过程的本质。社会基础、治理能力、治理负荷和制度空间对简约治理的规模有着关键性影响。我们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为简约治理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解释框架,这在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管理学
    王润稼
    2022, 36(1): 160-170.
    信任作为开启人际互动和社会运转的关键密码,其生成、定型与维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孕育出的儒家伦理型信任模式,其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与有效性遭到质疑。无处不在的组织交往和组织生活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存在样式,现代组织成员之间混合性关系所凝聚的情感性成分,为儒家伦理信任的生成提供了关键因子。在此基础上,“推恩—恻隐—感通”的动态情感机制为儒家伦理信任在现代组织中的生成提供了有效的逻辑进路。结合时代特征与组织情境对儒家伦理信任进行转化革新,可以实现组织信任在进路、意向、程度、时效等维度的积极转向,从而构建出整全厚重的理想信任图景。
  • 文化
  • 文化
    岳永逸
    2022, 36(1): 171-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顾炎武风俗观影响,晚清新史学的“民史”观赋予古语“风俗”以新意,有了民族性的内涵。以俗观史、以俗证史、以俗写史,成为邓实等人风俗著述的基本特征。同时,受英文Folklore的影响,古语“民俗”也有了新意。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助产士,更多指陈民间文学的“民俗”同样有了民族性的意涵。在20世纪前30年,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出现了风俗与民俗的混用,最终民俗胜出。然而,在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全面莅临之际,史学一直是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根性。因民族性而衍生的国家属性使中国民俗学有了独特的轨迹和品性。
  • 武洪滨
    2022, 36(1): 183-1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物质遗存收藏之地的博物馆与流传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原本存在着一条鸿沟。20世纪晚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概念被提出,强调对活态的技艺、流程等因素的关注与研究,保护与传承特定人群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认同成为博物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随着西方语言学中的“叙事理论”介入博物馆领域,也引发了博物馆叙事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更新的博物馆叙事方式不仅灵活地实践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与方法,也积极拓宽了博物馆的应用领域,使其变成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贴近大众的社会公共文化空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