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专稿
  • 本刊专稿
    特邀主持人张东刚
    2021, 35(6):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持人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就与经验,彰显了高度的历史自觉与自信。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言之,党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中华民族复兴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上。这就是: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既可以从历史的纵向维度加以审视,也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横向维度加以总结和评价。从比较广义的政治上讲,经过一百年奋斗,党带领人民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立起来、从封建专制政治到人民民主、从一盘散沙到组织起来的伟大飞跃;确立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民主自治等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确立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全过程民主,着力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从经济与社会方面讲,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提升;中国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等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既可以从国内视角审视,也可以放在国际视野中衡量。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曾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生动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壮丽篇章,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促进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等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主要体现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奋斗成就辉煌。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特开辟专栏,邀请专家学者撰写文章,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展开研讨,旨在从不同维度和视角深化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
  • 本刊专稿
    杨凤城
    2021, 35(6): 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本期专稿
  • 本期专稿
    贺耀敏
    2021, 35(6): 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本期专稿
    杨光斌
    2021, 35(6): 8-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专稿
  • 本刊专稿
    郝立新
    2021, 35(6): 1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刘建军
    2021, 35(6): 14-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背景和前提的。这一命题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分化派生出来的,并与前者共同形成“两个结合”的新格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华大地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二者之所以能够实现相结合,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世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等所决定的,是由双方视域、内容和方法上的契合性所决定的。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倾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理论创新中推进和实现二者的结合。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特邀主持人张瀚墨
    2021, 35(6): 24-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持人语]秦汉早期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不但在思想、艺术、宗教以及制度层面继承了东周以来的传统与变革,是数百年政治社会实践探索和激荡的产物,而且为之后大一统中国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模式和经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建设和社会发展。其开疆拓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激发了人们的地理想象,其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各个层面都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身份认同。不仅如此,秦汉时期开放的世界眼光、积极的边疆政策以及主动的外交贸易,也让当时的中国社会进一步加强了与其北方、西方、东北、西北和西南近邻以及更远地区不同政权与民族的联系和互动,使得秦汉早期帝国不但在中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某种程度上说,流传至今关于秦汉政治、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书写,不但是早期帝国缔造过程的见证,同时也是我们赖以认识早期国家经营与运行的重要材料。近几十年通过考古和其他方式新发现的秦汉文字材料,既起到了补史之缺的作用,增加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的知识,更为我们进一步揭示和解释早期帝国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提供了条件,为我们选择新视角、运用新方法提供了契机。利用传世的和新发现的材料、从国家管理和制度文化方面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就是这组文章的主旨和目标。具体来说,本期刊登的三篇文章是围绕有汉一代对西域的经营与书写、秦汉乡里族姓规划管理以及早期帝国度量衡制度三个议题展开的。
    张瀚墨的《延长中心,羁縻边疆:早期政治地理模式影响下汉帝国对西域的经营与书写》一文,集中考察了《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这两篇研究汉代与西域和匈奴关系的最重要的文献,从二者对西域描述的最大不同入手,发现对汉武帝拓边政策的批评和对东汉政府边疆羁縻政策的赞扬所反映的,是东周以来发展起来的理想王朝地理政治空间构想对汉代边疆经营政策的影响。这一构想以传统王朝地理九州五服的政治地理观念为核心,是一个以内为主导、内外互动的双向交通模式。根据这一模式,最理想的中央与边疆关系,即是中央的羁縻怀柔与边疆政权的主动归附相结合。《汉书·西域传》赞论部分对汉武帝的批评,是因为汉武帝的边疆政策导致了这一模式中心与边缘地位的失序,而东汉的羁縻怀柔政策则让这种失序重归平衡。这一模式是理解有汉一代边疆政策的重要工具。 
    凌文超的《秦汉王朝对乡里族姓的规划与管理》一文,从学界关于秦汉时期“乡里”族居一般形态的争论入手,结合传世官方史书中的相关记载,通过对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凤凰山汉简、走马楼吴简等新发现的材料的研究,发现秦汉时期乡里平民长时期内普遍存在“多姓均势杂居”的形态。乡和里的制度性反复拆并,在离散自然聚落的血缘、地缘等关系以及摧折乡里大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造成“多姓均势杂居”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这种割裂拆并乡里居民的做法并不利于基层的稳定,因此里可能只是作为形式上或者虚拟的分割单元存在于文书层面,事实上族姓仍可聚居于丘落邑聚。这一发现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早期帝国基层行政管理的复杂性。
    孙闻博的《度量衡制颁行与秦汉国家权力》一文,深入文献与出土材料的细节,从度量衡制度与礼乐制度及政治合法性、皇帝权威及诏书制作、国家治理及行政运作的关系等三个方面,一一阐述秦汉早期帝国国家权力在度量衡制度层面的建立和展示。度量衡制度不仅仅是一套涉及器物测量的技术指标,它还是国家意志和统治者权威的体现和延伸,其制作与施行更能反映国家运作和管理的有效实施,而随着早期帝国与世界其他部分的接触和交流,在世界文明的框架内也起着昭示早期帝国国家权力的作用。
  • 专题研究
    张瀚墨
    2021, 35(6): 25-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考察《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对西域描述的最大不同入手,发现《西域传》赞论部分对汉武帝拓边政策的批评和对东汉政府边疆羁縻政策的赞扬所反映的,是东周以来发展起来的理想王朝地理政治空间构想对汉代边疆经营政策的影响。这一构想以九州五服的政治地理观念为核心,强调中心的权威,是一个由内向外逐渐将“威德徧于四海”、由外而内“俫远人,致殊俗”的双向交通模式。根据这一模式,最理想的中央与边疆关系,即是中央的羁縻怀柔与边疆政权的主动归附相结合。《汉书·西域传》赞论部分对汉武帝的批评,是因为汉武帝的边疆政策导致了这一模式中边缘与中心地位的偏离,而东汉的羁縻怀柔政策则让失序的中心与边缘地位重新回归平衡。
  • 专题研究
    凌文超
    2021, 35(6): 4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秦汉碑简文献透露出乡里编户民长期“多姓均势杂居”。这是秦汉王朝规划乡里编户齐民族姓的结果。秦汉爵制先后规定五大夫或公乘以下的吏民在乡里比地为伍,在分异令的影响下,庶民多为五口之家,姓氏观念与宗族意识比较淡漠。里的制度性反复拆并和迁民,不断离散自然聚落,剖散族姓,从而抑制基层强宗大姓的形成。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乡里族姓只在户口登记时才以书面形式呈现离散状态。
  • 专题研究
    孙闻博
    2021, 35(6): 52-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秦汉度量衡制的统一及推行,对帝国确立及巩固意义重大。受文献记载之限,相关研究须充分结合实物材料。度量衡制关涉律历礼乐、君主权威、行政管理,反映秦汉国家权力的展开。“度”“量”“权衡”之中,“度”是基础,与钟律直接相关,与礼乐发生联系,体现王朝的政治合法性。度量衡制凸显皇帝权威,这一特征在秦代较两汉、新莽更为突出。平阙之制可溯至秦,更集中于秦二世时期。度量衡制的运作管理,是认识帝国统治技术、控制实态的重要途径。度量衡器区分标准器与实用器,在地方推行中材质多样、形制多样、结合方式多样,因用途需要还存在功能分类。度量衡在日常管理中,允许实用器存在一定误差,注重完善检校制度,使用保管量衡官器的法律规定严格烦琐。
  • 王伯鲁
    2021, 35(6): 65-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技术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文化形态,近代以来经历了从手工业技术到工业技术、工艺学到工程科学的演进,开始扮演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引擎的角色。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实践基础的演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科技发展规划得以强化,组织方式从R&D中心到国家创新系统演变,出现了技性科学形态、知识生产新模式以及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的渗透融合趋势,迫切要求人们与时俱进,改变过时的传统科学技术观念,积极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挑战。
  • 哲学
  • 哲学
    魏义霞
    2021, 35(6): 75-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哲学家对老子倍加关注,康有为、谭嗣同也不例外。一方面,对老子的批判使他们两人的老子观最为接近,而与严复、梁启超和章炳麟等近代哲学家的老子观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康有为、谭嗣同无论对老子的审视维度、思想解读还是态度评价都迥然相异,流露出不同的老学观和学术观。康有为将老子视为孔子的对立面,为了推崇孔子而批判老子;谭嗣同则基于老子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从崇俭尚静的角度批判老子。比较康有为、谭嗣同的老子观,既有助于深刻理解他们以及近代哲学家的老子观的异同,又有助于直观感受老子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
  • 经济学
  • 经济学
    郑江淮, 冉征
    2021, 35(6): 86-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智能制造技术与不同产业的融合程度存在差异,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使用智能技术的制造业与不使用智能技术的服务业的两部门模型,理论分析发现:在工资水平高于智能制造技术使用成本的情况下,智能制造技术水平越高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显著,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依赖于经济总体资本密集度和制造业使用智能制造的资本产出弹性是否高于服务业;在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智能制造技术的经济效应并不明显。进一步,通过关键词和专利分类号检索中国专利数据库中与智能制造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构造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水平的代理变量,在实证层面验证了理论假设。在产业结构服务化程度以及服务业资本密集度和资本产出弹性不断上升的长期发展趋势下,智能制造技术水平只有不断提升,且伴随较大的投资规模增加,才有可能带来产业结构服务化所需的劳动力就业和整体的经济增长水平提高。
  • 经济学
    谢富胜, 王松, 李直
    2021, 35(6): 102-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房价暴涨、空间分化等问题,国外学者试图扩展马克思地租理论进行分析。由于城市土地建筑物与农产品存在巨大差异,国外学者围绕如何将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用于城市情况产生争论。本文系统梳理国外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租研究,指出争论源于对马克思地租理论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混淆。相关研究在不同层面上取得一定进展:一般理论问题层面,主要探讨了城市建筑物的特性、城市地租形成机制、城市地租来源,深化了对土地与资本之间关系以及城市地租形式的认识;特殊现实问题层面,着重研究了城市空间分化、土地所有权作用、住房金融化,有助于从城市情况特殊性中探寻城市地租一般规律。这些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租理论发展完善提供了有益探索,对分析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和房价治理问题也具有启示意义。
  • 公共管理
  • 公共管理
    刘相波, 马超, 赵忠
    2021, 35(6): 115-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口老龄化和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实现“稳增长”和“保民生”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人力资本驱动增长的世代交叠模型,探讨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和延迟退休的政策组合对经济增长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本文发现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有利于经济增长,但会使养老金替代率下降,而延迟退休不仅可以提高养老金替代率,还能促进经济增长。延迟退休通过增加人力资本使用年限提高了家庭教育投入,通过扩大财政收入规模提高了公共教育投入。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和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组合能够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养老金替代率不下降的双重目标。
  • 公共管理
    孙玉栋, 郑垚
    2021, 35(6): 129-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动态仿真模型,考察国有资本划转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降费率的对冲效果。研究发现,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率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将加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压力,10%的国有资本划转配合征管机构改革的落实,能够有效对冲降低费率造成的赤字时间提前和累积缺口扩大的问题。同时,适度提高国有资本划转比例能够在短期内更好地发挥缓解基金压力的作用。据此,本文建议加快国有资本划转进度并适当提高划转比例,以缓解降费率造成的基金压力,同时尽快完成征收机构改革,提高保费征缴率。
  • 法学
  • 法学
    王莹
    2021, 35(6): 141-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德国等在自动驾驶立法方面积累了初步经验,可为我国自动驾驶法律准入提供比较法上的借鉴与理论构建上的启发。我国自动驾驶法律准入应从产品准入法与交通行为法两个层面展开:在产品准入法层面,引入自动驾驶技术功能性概念并建立动态的、细化的准入标准,不仅注重自动驾驶车辆出厂时的系统安全性等静态标准,更须注重对自动驾驶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过程性监管与动态准入,施加生产商或系统供应商的网络安全维护义务、算法更新义务;在交通行为法层面,需要根据自动驾驶技术的特征对驾驶人进行正确的法律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交通参与人的行为规范,创设环境警觉义务、接管义务、最小风险管理义务等行为规范,为自动驾驶商业应用构建妥适的事前规制框架。
  • 法学
    杨志琼
    2021, 35(6): 155-1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各国数据犯罪的技术识别与刑法规制日益困难,如何实现不同场景中“技术性”解释和“规范性”解释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各国数据犯罪亟需解决的司法难题。梳理近年来美国数据犯罪的司法实践,可发现其入罪的关键在于“授权”的判断。对此,美国法院主要依据联邦《电脑诈欺和滥用法》和各州法律进行解释,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违反合同协议、违反代理义务、违反技术安全措施和违背事后撤销机制等不同主客观判断标准。上述司法实践启示我国对数据犯罪的入罪进行场景化分析,摒弃主观入罪标准而采取客观入罪标准,将违反合同协议的数据侵害行为出罪,同时将突破技术安全措施和违背事后撤销机制的数据侵害行为入罪。
  • 文化
  • 文化
    李丹
    2021, 35(6): 165-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既是一条经济开放合作、互惠互利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交流融合、互学互鉴之路。构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既有客观的物质基础、深远的历史传承,也有厚重的人文底蕴、现实的外交优势。在“一带一路”共建实践中,加强语言互通是前提,拓展人文交流是纽带,培育文化共性是支点,增进文明互鉴是关键。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共商共建共享进程中,坚持以义为利,以文化人,不断推动民心相通,文化共同体建设终能结出硕果。
  • 齐柏平, 赵诣飞
    2021, 35(6): 176-1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化是20世纪中期的一种重要艺术思潮,它覆盖了所有的文艺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1949—1966),音乐民族化表现了音乐领域的思想发展和政治倾向,反映了作曲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谱写时代新声之历史过程。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回顾音乐民族化的歌曲创作及其成果极有意义。对当时的歌曲进行分类,对其艺术手法加以音乐学分析,对其创作成果加以史学研究,以展示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艺术“初心”,增强民族自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