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导航切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荣誉
期刊订阅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1年, 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16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笔谈
庆祝建党百年专题
哲学
经济学
政治学
文学
史学
文化
全选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笔谈
Select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笔谈
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陈先达
2021, 35(3): 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笔谈
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王利明, 黄文艺
2021, 35(3): 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笔谈
探索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兼容的中国特色改革道路
杨瑞龙
2021, 35(3): 1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笔谈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身份及其确认
刘建军
2021, 35(3): 1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庆祝建党百年专题
Select
庆祝建党百年专题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分期的多维解读——以党的文献为依据
秦宣
2021, 35(3): 20-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带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了一百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苦难走向辉煌,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对中共百年历程,可以作不同维度、不同学科的解读:从历史学维度看,可分为革命、建设、改革三个阶段;从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维度看,可分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维度看,可分为建立、巩固和完善三个阶段,也可分为建立制度和完善制度两个阶段,还可以分为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四个阶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维度看,可分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个阶段。
Select
庆祝建党百年专题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机制研究
王易, 宋健林
2021, 35(3): 3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创造了完备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机制。该话语创新机制是政治逻辑同话语逻辑相结合的产物,既呼应了价值旨归、具象表征、权力主导以及利益关照的政治逻辑,又回应了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传播和话语反馈的话语逻辑。政治逻辑与话语逻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机制系统的四个子机制:追踪宏观时代性变革和微观话语实践条件变化而形成的追踪机制;致力于元素话语、阐释话语、日常话语生产的生产机制;通过话语教育、话语宣传、话语转化而促使话语契合并融入社会生活的社会化机制;依据话语创新过程中的实践效果、群众需要和自觉反思而调整话语的调适机制。四个子机制环环相扣、循环往复,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宏观机制系统,并持续不断地供应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哲学
Select
哲学
孔子之道与中国“轴心时代突破”的特质
张广生
2021, 35(3): 40-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估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文教在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我们诉诸“轴心时代突破”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所敞开的比较视野。相对于以启示宗教为标志的希伯来精神,儒家思想运动毋宁是一种自然之教,与同样强调自然理性的苏格拉底的德性之教相比,孔子把仁德置于智德之上,凸显了原儒学说感通人伦的超越精神。由仁即礼的突破和孔子对古代圣王政教传统的批判继承,开辟了中国文明“政教相维”的新传统,表征了中国“轴心时代突破”的特质。
Select
哲学
论孔子的历史伦理思想
靳凤林
2021, 35(3): 51-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孔子评述历史事件所采用的“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法作为一种历史伦理观,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史学的理论根基,并成为历代史学家修纂史书的指导思想和中国史书反复阐明的“史义”。这一历史伦理观包括:(1)历史是天命力量的持续释放;(2)历史是人类生存面相的本真显现;(3)历史是人类道德光辉的永恒绽出;(4)历史是社会公义的不断张扬;(5)历史在追溯往昔中开拓未来。孔子的上述历史伦理思想既造就了中国史学传统的悠久与辉煌,也预制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局限与不足。
Select
哲学
道德物化及其批评道德物化及其批评
王小伟
2021, 35(3): 6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荷兰学派的道德物化理论旨在将价值嵌入物的设计中,进而通过物的流行来实现道德教化与传播。道德物化的批评者认为该理论会导致三个问题:第一,一旦道德通过物来实现,人的道德主体地位将受到根本挑战,其尊严将受到侵犯;第二,如果人的道德抉择完全外包给物,人的行为将自然地符合却非出自义务的要求,道德将被取消;第三,道德物化给予工程师过度赋权,终会引发技治主义担忧。这三个挑战实际上是因为不能充分理解道德物化的理论情境所致。荷兰学派的道德物化观点有其特别的理论情境,只有在哲学史中理解这一情境才能充分把握它的内涵。
经济学
Select
经济学
政府行为、企业投机与中国城市绿色发展——基于“高投入”与“强监管”的比较研究
徐瑛仲, 艾芬郑, 景仁
2021, 35(3): 69-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加强环境监管、增大环保投入的政策效果,往往受到企业投机行为的干扰和扭曲。本文基于垄断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等经济特征,构建企业投机行为理论模型,研究企业投机决策机制及其对绿色发展的影响,进而利用100个城市的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假说。本文研究发现:强监管和高投入都将抑制企业投机行为;高投入只有匹配强监管,才能扩大经济总量;高投入促进环保产业规模扩大,而强监管的影响不确定;高投入和强监管都将降低单位产出污染排放。
政治学
Select
政治学
论“一国两制”的文明观及其当代意义
韩大元
2021, 35(3): 83-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回归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浓厚中国政治文化底蕴,同时又体现了主权、和平、包容与开放精神的国家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制度创新,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赋予人类文明的当代价值体系以中国经验与智慧,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尽管“一国两制”在实践中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但作为一项史无前例的制度创新,“一国两制”将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Select
政治学
从辉格史观到语境主义:柏克政党理论的阐释及其方法论反思
霍伟岸, 朱欣
2021, 35(3): 96-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柏克经常被视为现代政党政治观念的奠基人,但关于柏克政党理论究竟有多少新意的问题,西方学术界一直有重大争议,一般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第一,柏克是否在为一个政党政府体制辩护?第二,柏克政党理论与博林布鲁克的政党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梳理相关学术争论可以发现,人们在这些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很大程度上与其奉行的方法论有关。在柏克政党理论的新意问题上,可以总结出四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论,分别是辉格史观、施特劳斯学派的字里行间阅读法、政治语境主义和智识语境主义。在研究有关政治思想史问题时,应该加强方法论自觉的意识。
文学
Select
文学
在“负重”与“摛文”之间—— 论《文心雕龙》对东晋名臣温峤、庾亮的评论
袁济喜
2021, 35(3): 106-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峤与庾亮是东晋名臣与文士,他们的道德人格、政治活动、文学写作体现出当时特有的时代背景。这二人在东晋风起云涌的社会环境与时势动荡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同时,受命于朝廷及各种需要,写下了各种政治文告与实用文章,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特殊的将相身份与文章写作,彰显出中国古代“负重”与“摛文”的关系,有许多人生意蕴值得玩味,而文学批评的意义在于与作家的心灵进行沟通交流,在评论其人与作品的过程中,揭示出相应的文学价值观念,构建独特的批评方法。
Select
文学
从上博简看先秦格言的文体特征与形态演变
张阳
2021, 35(3): 115-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秦多见以韵句、对偶等形式呈现的规诫之言,可视之为宽泛意义上的格言体。出土格言文本在语言修辞上更具时代本真,对比相关传世格言文本,可发现早期格言的文体特色。上博简《性情论》《弟子问》《君子为礼》等文献所保留的散见格言,具有化他言为己言、重视时贤之言、剪裁浓缩而成、模仿创作等特点,部分格言脱胎于语录体;而以“闻之曰”为称引标识的《从政》《凡物流形》等篇则是具有原创意识的格言汇论,以“用曰”为标识的《用曰》篇是一种格言体式的说理文,二者兼具结集类格言与论说文的特点。上古“尚贤”“重言”思想影响了格言的产生,子书的兴盛则催化了格言成熟。
Select
文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马躏非
2021, 35(3): 128-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前,在西方艺术史研究领域,风格主义、图像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十分盛行,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研究,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艺术理论方面的论述为随后的艺术史研究确立了艺术社会史的学术基调。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被自觉运用于艺术史研究。一些艺术史学家在关注艺术内容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艺术形式的社会性,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工业”和“社会批判”理论,对艺术发展的内在社会动因和艺术现象中所透射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复杂内涵进行深入剖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史研究与“新艺术史”融合,对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质疑、批判,借鉴精神分析、符号学和女性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理论,探讨了艺术中的性别、政治、种族等问题,揭示了艺术生成语境的丰富性。
史学
Select
史学
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演变
诸葛忆兵
2021, 35(3): 136-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宋初期指太祖、太宗二朝,这一阶段之科举制度处于沿袭与变革时期。太祖朝大致处于沿袭阶段,几乎每年都举行贡举试,进士录取名额极少。太祖针对唐五代科举制度之弊病,不断有所矫正,其给食和特奏名则为当时的新举措。太宗朝变革多于沿袭,然呈现出杂乱和摇摆之特征。太宗利用科举收取士心的目的非常明确,其录取名额的大幅度增加、录取后的优宠手段、授官相对优渥,皆与此相关。太宗朝两项全新之变革,即锁院与糊名,奠定宋代科举考试公平公正之原则,影响深远。
Select
史学
中国百年科技转型历史轨迹的哲学反思
黄婷
2021, 35(3): 145-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近代科技体制在民国时期确立,至今上百年。对中国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哲学反思。在这个时期,科技文化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即不断地进行追赶性、顺轨性的科技模仿和自主创新。近百年来科技转型之路呈现出科学实践哲学意义上的非西方中心主义的地方性特征,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在其间,国家意志、传统文化、实用主义、社会历史状况等外部环境对科技发展长期持续产生影响,使得这个阶段科技发展的社会历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可割裂性。
文化
Select
文化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认知研究
林继富
2021, 35(3): 155-1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生态保护区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作为特殊“空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政府和民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与传承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通过传承实践创造和建构的“空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传统和人文生活形态,呈现了“整体”“区隔”“结构”的文化表达层次。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和认同属性。在政府引导下,以尊重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民众意愿为主,科学认知文化生态保护区“空间”的生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空间”建设,意在实现以文化生态涵养和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内生动力的整体保护行动。
Select
文化
中国优秀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建构
王建华, 张茜
2021, 35(3): 164-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外译话语体系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打造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和增强国际话语权均离不开中国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建设。既有研究对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但也存在着分析视角零散、系统性不强等缺憾,尤其对于中国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建构模式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因而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指导有限。本文在厘清中国优秀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内涵、把握当前研究现状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力图建构中国优秀文化外译话语体系,为未来中国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发展与完善提供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架构。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