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郑功成
    2019, 33(5): 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建立并逐渐发展起来的。70年来,社会保障从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的“专利”发展成为现在的全民福利,秉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具体制度安排及实践方式却在两个发展阶段有明显差异,前30年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近40年追求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折射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变革与民生发展进步。新时代国家发展目标全面升级,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即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 专题研究
    华颖
    2019, 33(5): 17-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保障是各国重要的社会制度安排,后发国家参照和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是普遍现象,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社会保障近70年的制度变迁中,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年代,均受到了先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深刻影响。大体而言,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以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唯一借鉴对象,社会保障内化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单一主体承担责任格局,国家—单位保障制特征明显;改革开放后以欧美国家、智利等国实践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主张为参照,形成的是多元主体分担责任且独成体系的新格局,国家—社会保障制特征明显。70年来的国际借鉴有得有失,经验和教训均很鲜明。新时代的国际借鉴还需要进一步注入理性,以助力于最终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 专题研究
    孔祥智,张琛
    2019, 33(5): 27-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机会平等理论,以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为切入点,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从机会不平等向机会平等转变过程的研究表明,从要素市场上看,不利于农业发展的“环境”因素逐步被消除、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努力”因素得到提升,要素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实现了由机会不平等向机会平等的转向;从收入分配上看,缩小农村收入差距,以扶贫为落脚点,扶贫发展模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短期”向精准扶贫的“长远”转变,扶贫开发方式从给予贫困户补贴的“输血”向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造血”转变,扶贫开发组织载体由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模式向以政府和市场为核心的“多元”模式转变,从而实现了从机会不平等向机会平等的转变。未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以机会平等为出发点,做到“人、地、钱”的机会平等;同时,应深入推进“精准脱贫”重大战略,实现收入分配的机会平等。
  • 专题研究
    赵建军, 赵若玺, 李晓凤
    2019, 33(5): 48-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园城市是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是城市尺度的生态文明形态。它的核心内涵就是在城市建设中突出生态价值,这是对工业化城市发展理念的超越与批判。它的显著特征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构建绿色低碳高效的城市运转体系,增进人民的福祉。公园城市彰显了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时代价值,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应当从理念规划、体制机制、公众组织等方面确立公园城市的实践路径。
  • 专题研究
    史云贵, 刘晴
    2019, 33(5): 48-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园城市是我国基于当前城市发展阶段对城市治理提出的一个新命题,是中国特色城市治理的一种新目标与新路径。公园城市以“绿色”为治理底色,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作为治理宗旨,是一种人与自然融合的命运共同体,是对绿色治理核心价值理念的美好阐释。公园城市治理要以绿色价值理念为引导,以正义空间为治理场域,以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为治理逻辑,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为治理动力,以智慧城市为治理手段,以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为文化自觉来实现绿色治理之道。
  • 哲学
  • 哲学
    臧峰宇
    2019, 33(5): 57-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释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并非将其装饰或转化为某种传统政治哲学,以使之具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这种削足适履的研究无益于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原貌。正如马克思在超越旧形而上学的同时规定了“新哲学”和“新世界观”一样,其政治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政治哲学的“新政治哲学”。阐释马克思政治哲学应有一种问题意识,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如何建构“真正的共同体”、如何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如何理解公平正义问题,构成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域。从中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总体结构及其当代性,可以形成将马克思的思想建构为一种政治哲学的合理思路。
  • 哲学
    聂敏里
    2019, 33(5): 64-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经济学由兴起于17、18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而来,但古典政治经济学却可以追溯到古代政治学—伦理学的传统,实际上它是从古代的道德哲学、经过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自然法传统的历史嬗变、在近代道德科学的体系中演化发展而来的。古代道德哲学是对古代社会生活体系的描述性和规范性研究,而近代自然法传统则深入到对社会生活建筑于其上的基本人性法则及其相应社会权利的研究,它在研究方法上是分析性和建构性的。正是在对权利的深入研究中,作为近代道德科学体系一个分支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才产生出来,它在性质上首先不是“经济的”,而是“政治的”,它在最初拥有社会的整全视野。
  • 经济学
  • 经济学
    刘伟,黄彪
    2019, 33(5): 75-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剑桥方程、新卡莱斯基增长理论和斯拉法超级乘数以凯恩斯假定取代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萨伊定律,为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统称为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理论。这些理论在凯恩斯假定的实现机制、对经济增长的解释、产能利用率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各理论也具有各自的缺陷和局限性。尽管如此,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理论对于解释、分析中国经济增长问题更具借鉴意义。
  • 经济学
    胡乐明1,刘刚2,高桂爱2
    2019, 33(5): 89-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归历史方法是半个世纪以来经济长波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缺少兼容中间层次分析和技术革命重要性的系统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长波理论也未能确立一个准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经济学分析框架。基于这一框架,可以将从波谷到波谷划分经济长波的传统做法调整为佩蕾丝提出的从波峰到波峰的划分方法,从而将经济长波的历史界分由传统的五次“倒V”型长波发展为六次“V”型长波。这样一来,每次技术革命对应一次“V”型长波,每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命和制度变革对应两次长波的“W”型走势,从而将经济长波的本质归结为生产方式演变趋势的外在表现。长波理论不仅要揭示生产力“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以及技术与经济的互动机制,还要揭示政治与文化的长期变迁及其作用规律,从而服务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助力“两步走战略”的顺利实施。
  • 政治学
  • 政治学
    周淑真,孙润南
    2019, 33(5): 104-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浪潮的冲击,思想变迁与行动逻辑呈现多元与反复,存在着“过渡性”特征。王光祈从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和工读互助团的组织者,到走上音乐救国道路,在历史逻辑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徘徊选择及艰难的心路历程,在那一代知识分子中非常典型。把王光祈的人生道路、思想脉络及其价值取向放在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持续过程中去观察,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中,分析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与行为的“过渡性”,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转型时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纠结有着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启示意义。
  • 政治学
    汪力平,冷树青
    2019, 33(5): 114-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风气的变迁是传统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结构守与变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风气的守与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创新、开放、竞争和法治的弃守求变,坚持和谐、诚信、友善和自律的御变坚守,突出价值导向、行为示范、道德约束与法纪惩戒的相互促进,稳中求变,善于坚守,有效遏止风气失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化,实现社会风气变迁的有序整合。
  • 法学
  • 法学
    张龑
    2019, 33(5): 121-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世俗化时代,将人类的福祉寄托在神权背景下的天赋人权无法令人放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之尊严成为饱受争议的人权观念的基础。尊严是对人权的权利,是对人权的担保。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享有具体的人权之前,首要的是具备享有人权的一般性资格,而人之尊严可对这一资格给予担保。既然是对共同体资格的担保,尊严就是共同体的根本法。在一国法律中,人之尊严既是具有绝对性的宪法价值,也是一种相对的宪法权利。失去了“天赋”的支撑,国家同人权一样都需要通过合法性的证立来维持自身的权威。国家能力建设与权利保障的意愿互为表里,权利保障是国家的软实力,国家的硬实力是兑现权利承诺的行动基础。人之尊严要求国家能力和权利保障的意愿相互匹配,这是世俗化时代法治建设的基础。
  • 科技与社会
  • 科技与社会
    孟建伟
    2019, 33(5): 133-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科学哲学和“另类的”科学哲学分别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学术研究范式:前者属于“知识论”的研究范式;后者属于“文化论”的研究范式。二者的共同缺陷和偏颇是,都没有将科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其结果是,前者切断了科学知识的文化之根来理解科学,变成一种没有文化内涵的科学哲学;而后者则切断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深刻关联,变成一种没有科学内涵的科学哲学。要使科学哲学从根本上摆脱现有的困境,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关键是,要在二者之间构建一种既不同于知识论又区别于文化论的研究范式,即“科学文化论”的研究范式,从而走向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科学哲学,又区别于“另类的”科学哲学的第三种科学哲学,即“科学文化哲学”。科学文化哲学将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现二者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新的综合,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和纠正二者的缺陷和偏颇,从而实现新的超越。
  • 科技与社会
    刘永谋
    2019, 33(5): 143-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方民众中普遍流行的对技术治理的成见,将技术治理等同于总体主义、机械主义、极权主义和经济主义的“机器乌托邦”。这种成见的形成与当代西方社会“敌托邦”科幻文艺流行、激进技术治理者的高显示度和反科学思潮兴起有关。必须破除技术治理的西方成见,建设性地研究和推进技术治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技术治理实践沦为“机器乌托邦”的危险。
  • 文学
  • 文学
    曹立波
    2019, 33(5): 154-1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创新中亦不乏继承,这一点在林黛玉、薛宝钗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因而,无论是汉唐以降诗文中淑女的形貌,还是元明清戏剧中多情旦角的至情,抑或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女的文采,红楼佳人身上都带有显性的前代文学的基因特征。在形貌上,古代四大美女中杨贵妃、西施的意态给钗黛形象的塑造以启示;在情韵上,《西厢记》和《牡丹亭》等戏曲中的佳人与佳句为《红楼梦》增添了抒情效果;在文才上,红楼佳人形象对才子佳人小说中的才女内涵有所沿革,吸纳了佳人的诗文才气,摒弃了借美人所寓托的男权理想,凸现了女儿的独立审美价值。红楼女子身上的貌、情、才,兼容了历代文学作品中女性美的基因特征,林黛玉和薛宝钗,已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升华为红楼佳人的文学意象。
  • 文学
    蔡丹君
    2019, 33(5): 163-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常通过对照过去与现在,来寻找通向未来的道路。这种历史思考在急于探求未来走向的易代之际尤其突出。人们关于历史的体验、认知、评价和感受等,即是相对于“历史理性”而言的“历史感”。历史感会深刻影响人们关于前代诗学的选择,让历史与诗学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当人们选择前代诗学来继承,就意味着他们进入了“古今对照”,或者,人们是基于“古今对照”而选择了某种前代诗学。诗学主体的历史感会更为明显地渗透到诗歌语言的修辞艺术之中,从而影响历史典故的呈现和史家修辞的产生乃至咏史传统之再凝结。总之,探究“历史感”对于诗学传统形成与传承之作用,有助于丰富对历史与诗学之关系的理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