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问题与方法:英美政治哲学与大陆政治哲学研究对话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编译局等机构的2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以下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一)西方政治哲学的两种不同研究理路
一般而言,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可粗略地划分为英美政治哲学和欧洲大陆政治哲学两种不同研究理路,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段忠桥教授扼要介绍了当前西方政治哲学界对英美政治哲学与欧陆政治哲学之间的差别的理论关切,并从多个层面指出了这两种政治哲学之间的主要差别。他认为,英美政治哲学更关注平等问题,欧陆政治哲学更关注自由问题;英美政治哲学可归结为一种建构的理论,欧陆政治哲学可归结为一种批判的理论;英美政治哲学侧重于规范性,欧陆政治哲学侧重于描述性;英美政治哲学是从不变的人性出发,欧陆政治哲学是从发展变化的人性出发;英美政治哲学捍卫启蒙及其成果,欧陆政治哲学则批判启蒙;英美政治哲学基于分析的传统,欧陆政治哲学基于后结构主义的传统。虽然这两种政治哲学之间存在这些差别,但二者之间并非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当前西方学者的研究已经呈现出二者融合的趋势。
林进平研究员认为,英美政治哲学的核心理论关切是正义,欧陆政治哲学的核心理论关切是革命。他还以“在朝的”政治哲学和“在野的”政治哲学分别指称英美政治哲学和欧陆政治哲学,借以突显英美政治哲学的建构性和欧陆政治哲学的批判性。王浩斌教授从政治共识与政治冲突的视角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英美政治哲学致力于寻求某种政治共识,而欧陆政治哲学则更为强调政治冲突;英美政治哲学更多地强调规范性,欧陆政治哲学则更多地强调革命性和批判性。
李义天教授认为,应当从英美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亦即分析哲学和观念论)的哲学传统出发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分析哲学从根本上立足于语言概念和经验概念的经验性和实证性,而观念论则更多地从先验层面进行论证。这种经验性和先验性之间的差别延伸到政治哲学领域导致了英美政治哲学和欧陆政治哲学在研究主题上的差别。
夏莹副教授认为,在英美语境中,政治更多地意味着妥协;在欧陆语境中,政治则更多地意味着斗争和阶级。欧陆政治哲学更多地承续了柏拉图传统,强调哲学优先,因而存在一种哲学对政治的僭越,较少关注具体的政治制度的设计;英美政治哲学则更多地延续了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理路,从现实政治生活出发,注重对政治体制的建构等细节的探讨。就此而言,英美政治哲学更像是政治学或政治科学,欧陆政治哲学更像是哲学。
与会学者还分别选取欧陆政治哲学和英美政治哲学的立场,具体阐释了两种政治哲学的特点。龚群教授、王凤才教授、尹树广教授、蓝江教授等从欧陆政治哲学中的德国分支或法国分支出发,具体展现了当代欧陆政治哲学的某些主要关切和致思理路。姚大志教授介绍了当代美国政治哲学的主题和主要流派,王立教授和高景柱副教授分别就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应得、资格和宽容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从当代英美政治哲学家的具体思想切入,展示了当代英美政治哲学思考的主要问题与分析方法。
(二)两种政治哲学还是三种政治哲学?
虽然西方政治哲学可被粗略地划分为英美政治哲学和欧陆政治哲学,但有不少学者指出,欧陆政治哲学本身又涵盖了德国政治哲学和法国政治哲学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进路。德国的批判理论富有理性,法国的激进左翼政治哲学则更富有激情,应当区别对待。
罗骞教授指出,应当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划分为英美政治哲学、德国政治哲学和法国政治哲学三种进路。他从现代主体性的三个不同维度——认知主体、交往主体和物性主体——出发,区分了现代政治概念的三种不同理解路径,将政治分别理解为治理、参与和反抗。这三种不同的理解路径大体上勾勒出了英美政治哲学、德国政治哲学和法国政治哲学之间的差异。
部分与会学者基于德国政治哲学与法国政治哲学的某种政治理论,具体展现了这两种政治哲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和理论旨趣。龚群教授从哈贝马斯对后民族国家结构的探讨出发,阐释了全球化语境下由民族国家到后民族国家,再到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逻辑。王凤才教授指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哈贝马斯、霍耐特等人那里实现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其关键词也经历了否定—交往—承认—妥协的系列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虽然批判性逐渐减弱,但其现实性逐渐增强。蓝江教授从法国哲学的“空”这一概念出发,深入剖析了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原初状态”的理论设定,指出罗尔斯的原初状态虽然悬隔了人的身份等认识论要素,但却无法悬隔掉being这个本体论要素,进而指出法国政治哲学较为关注本体论问题。尹树广教授同样针对西欧左翼政治思想近来所展现的“本体论转向”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本体论问题具有丰富的内容,应该在改造本体论概念的基础上,开显出本体论问题对人类政治生活有深刻影响的一般规定。吴冠军教授指出,法国和意大利的生命政治思想家从生命政治视角出发对政治哲学史的重新诠释,为人们理解人类政治生活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两种政治哲学范式
与会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同英美政治哲学、欧陆政治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林进平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当涵盖英美政治哲学的规范性维度,用辩证法来淡化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决定论倾向,从而摆脱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仅将革命和暴力作为其政治哲学主题的局限,并使正义等规范性范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要素。
王浩斌教授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注重对当下现实的批判性分析,某种意义上讲,当代欧陆激进政治哲学与马克思的这种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之间存在很大关联。
乔瑞金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指出英国的新左派如科恩、安德森等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表现出对如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等右翼政治哲学家的不屑一顾,并对其原因展开了具体分析。
夏莹副教授指出,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探讨异化问题,因而具有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经验主义意涵;而他所追求的自由人联合体,又具有柏拉图意义上的理想的范导意义。就此而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恰恰居于欧陆政治哲学的柏拉图传统和英美政治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传统之间。
(四)英美政治哲学是分析的进路吗?
大多数与会学者认为英美政治哲学是分析的政治哲学,遵循分析的进路。葛四友教授指出,英美政治哲学采用分析的进路,注重概念、表达的清晰明确以及论证的严密,并结合当前英美政治哲学的论文写作特点展示了分析进路的几个基本特点。杨伟清副教授通过分析“平等的价值”这一问题,具体呈现了英美政治哲学采用分析进路的推理过程。
姚大志教授对这一看法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分析哲学将分析的方法局限于对语词的概念和命题的意义进行分析,以此标准来审视当代美国的政治哲学家,可以发现,并没有人采用分析的方法来讨论政治问题。如果将分析的方法运用于政治哲学之中,就应当是对政治哲学中某一术语的意义进行分析。
学者们一致认为,无论对何种进路的政治哲学进行研究,中国学者都应当立足中国的具体现实情境,建构能够解释中国问题、指导中国政治实践的中国范式的政治哲学。
只有将政治哲学的研究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学者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思想间的激荡与碰撞,才能发现政治哲学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政治哲学研究,建构起中国范式的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