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主持人语
  • 主持人语
    特邀主持人刘后滨
    2017, 31(1):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证史学中,史料决定着历史学的视界,研究者只能借由史料了解已成逝川的历史。因此,实证史学的发展也正是不断扩充史料范围、打开视界的过程。仅就中国史学而言,由传统史籍、金石之学扩展到甲骨卜辞、简牍文书,进而将歌谣传说、族谱乡约、考古遗存、民族志与子集两部文献等其他学科的核心研究对象纳入视野,并将相关的社会科学方法一并接纳。这些作为“他山之石”的研究方法涌入史学各领域后,对今日的史学家而言,一个需要面对的难题是:如何用史学自身的方法与话语方式描述过往事实?
    事实上,任何史料都有其叙事特征,娜塔莉·戴维斯通过其极富创造力的著作如《马丁·盖尔归来》、《档案中的虚构》等已经说明了这一问题。不同史料所各自具有的叙事倾向与应用场合,也形成了史料的视界。史学家若未突破史料的视界,就永远无法窥见被其描述的历史本身。而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认识历史,并建立一种历史叙事。回到史料视界的原点、考察其叙事特征、分解其叙事结构,从而重建历史叙事,应是史学自身方法的核心。
    历史编纂学是这一核心方法的重要表现,在中国传统史学中所占分量尤为重要。但长时间以来,实证研究与历史编纂学研究似乎渐行渐远,实证研究者在重视古代史著中的史料信息时,对史著的纂集与编写过程、编排体例与叙事逻辑——即传统史学所具有的叙事特征——却关注不够。碑志材料与民族志也处于同样的境地,它们被视为“证史”之材料,其编纂特点与叙事特征亦多被忽视。事实上,其书写情境和文体特征本身就参与了历史的构建,在这种构建的背后,历史的真相如何呈现?这是近来历史学和人类学一个共同的追问。
    综括言之,作为构建历史记忆的不同文本和载体,史籍、碑志和民族志的文体特征、书写宗旨和叙事视角都各不相同,所呈现的历史面貌也各有侧重。面对这些不同性质的史料,在追索其史源或书写情境的同时,如何去探索或者观测历史的真相?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史料叙事研究的方法论。
    张耐冬、刘后滨在《〈资治通鉴〉叙事中的史事考订与历史重述——基于唐太宗即位之初“诸将争功”事件书写的个案分析》一文中,以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研究对象,结合叙事实例,分析其不同于此前各类编纂史料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手法。文章认为,编纂史料具有明显的史事重构色彩,但也仍然保留了丰富的史实或相关信息,对于《资治通鉴》的叙事研究,不能仅在文本层面做语言学或修辞学方面的考察,也不能仅停留在史源学层面对其叙事加以议论,还应充分重视其叙事背后存在的基于考订史事所做的重述历史的技术与方法。
    马利清撰写的《纪功刻石的文本传统与〈任尚碑〉反映的“历史事实”》,针对纪功刻石这一特殊的历史叙事载体,探讨了东汉纪功碑《任尚碑》的刻立作为历史事件的意义、纪功刻石文本传统由此发生的转型,以及这一转型背后隐含的特殊历史事实和深层历史脉络。文章还探索了碑志类史料的研究方法论,提出将史学视角与文献学研究在碑志材料所承载的文本信息中结合起来,并在文献中做田野研究。
    伍婷婷在《文本编纂与叙事解读——基于凉山奴隶社会调查报告形成过程的分析》一文中,针对作为“新史料”的调查报告,对此类型文本的编纂过程和叙事特征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调查报告的编纂过程受写作者政治倾向、价值观念、知识背景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产生调查报告的社会情境也会对其文本的叙事意义进行塑造。这是对民族志建构的历史叙事所做的还原式反思。
  • 学术前沿
  • 学术前沿
    张耐冬1,刘后滨2
    2017, 31(1): 2-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治通鉴》对李世民即位之初褒奖功臣时出现纷争的相关叙述,是不同于唐代实录、国史与《旧唐书》的另一种叙事,是以“资治”史观为出发点,在原有史料基础上进行的历史想象与情景建构。该案例体现了《资治通鉴》不同于此前各类编纂史料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手法,基于这一案例,可以对《资治通鉴》叙事特点加以归纳,并提出《资治通鉴》叙事研究的基本方法。
  • 学术前沿
    马利清
    2017, 31(1): 1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现于新疆哈密巴里坤县的东汉边塞纪功碑《任尚碑》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边塞纪功碑的实物。纪功刻石作为最早形成的碑刻类型之一,在东汉中期逐渐形成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叙事载体。《任尚碑》的出现,标志着边塞纪功刻石突破封禅祭祀礼仪而向单纯的散文体叙事纪功碑转型。这一转型的背后,折射出三百年间汉匈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东汉皇权与外戚权力斗争白热化状态下官员的生存状态。此碑承载的历史信息不仅仅限于刻石文本所书写的内容,刻石纪功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复杂现实情境的重要历史事件,而且纪功刻石的文本传统由此而发生转型,更隐含着特殊的历史事实和深层的历史脉络。出土文物承载的文本信息,除文献学视角的研究之外,还需要政治史的视角以及在文献中做田野研究。
  • 学术前沿
    伍婷婷
    2017, 31(1): 2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现代史学思想揭示出的史料主观性,同样存在于作为史料新来源的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的编纂过程包含了写作者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知识背景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其文本的叙事意义与产生它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今天的历史学不应仅将自己定义为复原历史事实的史料搬运工,还应对史料文本叙述的内在意涵以及产生该史料的社会情境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解释。结合20世纪50年代四川社会历史调查组针对凉山社会性质前后形成的两份调查报告,可以透视在文本编纂过程中,如何通过材料选择让传统凉山社会的等级制和等级关系成为判别凉山奴隶制社会的关键证据。形成这一历史事实的社会情境是多重的,不仅是应当时少数民族民主改革之需,也是新的社会理论及意识形态的诉求,乃至与传统以来的华夏中心史观与国族主义史观一脉相承。
  • 哲学
  • 哲学
    段忠桥
    2017, 31(1): 29-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佃来教授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政治哲学的思想运演中推导出来的”,本文对这一见解及其论据提出四点不同看法:(1)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不能仅仅依据《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2)从恩格斯对《提纲》的评价推导不出“新世界观”就是立足于“改变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3)从《提纲》第十条推导不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人类社会的批判和预设不无相关;(4)历史唯物主义绝不是在政治哲学的思想运演中推导出来并加以厘定的。
  • 哲学
    李佃来
    2017, 31(1): 40-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与段忠桥教授在“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的关系”这个重大学术问题上存在分歧。我由于是从历史而非一般唯物主义的视点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及市民社会的,所以将历史唯物主义论定为一种从市民社会所表征和指示的历史中确立起来、将事实性要素与规范性要素融为一体、与政治哲学相融通的理论。而段忠桥教授由于是从唯物主义而非历史的视点来界定历史唯物主义及市民社会的,所以将历史唯物主义论定为一种与政治哲学存在严格分界线的事实性的理论。然而,这种理解既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内容遮蔽了起来,也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独特理论叙事遮蔽了起来。
  • 哲学
    王路
    2017, 31(1): 52-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门尼德的真之路是以esti这个单词表述的,围绕它形成了诸多讨论和解释。英译者将它译为is,在讨论中则涉及它的谓述含义(即系词含义)和存在含义。中译者将它译为“存在”,并说依据英译的理解。这样的翻译是有问题的,它消除了esti或is本身带有的谓述含义;相应的解释也是有问题的,它混淆了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含义这样两个不同的层次。应该将esti或is译为“是”,这样,一方面保留了该词字面上的谓述含义,另一方面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对它做存在含义的理解。对巴门尼德这个问题的理解十分重要,因为它在西方哲学中是一脉相承的。
  • 哲学
    张梧
    2017, 31(1): 62-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时代使得空间问题得以凸显。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成为全球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只有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当前空间现象的内在实质。资本与空间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内在地具有空间性;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是资本与空间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空间的物质存在形态使得空间具有向资本转化的潜在可能性。由于空间的资本化和资本的空间化同时并存,可以认为空间即资本,资本即空间。
  • 经济学
  • 经济学
    周玉龙1,孙久文1,梁玮佳2
    2017, 31(1): 71-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3—2013年的数据,消除空间物价差异和家庭规模经济的影响,对我国城乡、四大板块以及国家扶贫重点工作县的贫困程度进行的分析发现,忽视家庭规模经济和空间物价水平差异会导致对贫困程度的误读。2002—2012年,我国的贫困程度虽然有所起伏,但整体有大幅度的缓解,尤其是2007—2009年的贫困程度降低了50%。到2012年我国农村贫困率为148%,城镇贫困率为38%,全国仍然有102亿贫困人口。相对于城镇地区,农村低保覆盖率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农村的贫困广度;相对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仍然需要依靠经济总体增长来进一步摆脱贫困;持续的扶贫开发投入对国贫县的脱贫影响显著。
  • 经济学
    刘刚,张晓姗
    2017, 31(1): 82-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国调节学派代表人物布瓦耶近期对“中国体制”的概括值得关注。他将城乡分割的“半城市化”调节模式视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制度基础,并基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对这一体制提出批评。这与肯定中国“半无产阶级化”现象的社会历史学派代表人物阿瑞吉的观点形成了对比。就法国调节学派概括“中国体制”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与社会历史学派分析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历史性、民族性视角进行比较与综合,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国高速增长的制度条件和历史背景。鉴于布瓦耶和阿瑞吉所掌握的统计数据和制度细节尚不全面,对“半城市化”历史制度根源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我们尝试基于具体的统计数据和历史制度背景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补充,以期在发展的视角下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高速增长的“半城市化”调节模式。
  • 经济学
    李黎力
    2017, 31(1): 92-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大衰退”令西方主流经济学名声扫地,同时也让非主流经济学界的明斯基与垄断资本学派声誉鹊起。与主流经济学将这次危机归咎于外部冲击和政策失误不同,明斯基和垄断资本学派均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积累过程着眼,洞察到资本主义内在固有的不稳定性缺陷,认为这种缺陷被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由金融化所驱动的新的资本主义模式所放大和加剧,以至于引发了这场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然而,由于所想象的图景的差异,垄断资本学派是从研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过度积累所显现的经济停滞趋势出发,发展出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理论和危机理论;明斯基则是直接从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融资过程出发,提出资本主义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和危机理论。辨析二者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增进对资本主义不稳定性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对资本主义未来走向做出判断和思考。
  • 社会学
  • 社会学
    李迎生,杨静,徐向文
    2017, 31(1): 101-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老旧社区是在从单位—街居制向社区制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类型社区,是当前城市创新社区治理的难点之一。北京市P街道近年来深入践行社会治理理念,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建立自治与共治相结合的“1+1+N”模式,对城市老旧社区在社会快速转型期普遍遇到的因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机制缺失、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不足等造成的治理难题进行了有效的回应,为特定时期城市老旧社区创新社区治理、推进实现共建共享提供了参考借鉴。P街道的探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体现在新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资金保障、专业性及机制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予以规范。
  • 法律
  • 法律
    时延安
    2017, 31(1): 110-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由公权力实施的惩罚类型主要是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相应地,针对违反国家对经济活动规制行为的惩罚,也存在“惩罚二元制”。在法律实践中,如何区分经济性违法行为与经济犯罪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结合规制理论,可以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区分为单纯规制犯和非单纯规制犯。两者都违反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规制;不同的是,非单纯规制犯还侵犯了个体性法益。在我国现有法治框架下,对于单纯规制犯的刑法立法应当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对这类行为原则上以行政处罚为宜;对属于单纯规制犯的犯罪类型,在司法适用中,应通过目的解释方法限缩其实际适用范围。

  • 法律
    朱大旗,张牧君
    2017, 31(1): 120-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际税收协定中,利益限制条款是为了防止非居民纳税人通过择协避税获取本不应当得到的税收协定优惠而设置的、用来评估纳税人资格的一系列客观测试条款。由于一般性反滥用税收协定规则对择协避税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定,美国在其用于对外进行税收协定谈判的US范本中创造并发展了利益限制条款。近两年,出于国际反避税的需要和BEPS项目的展开,OECD和美国都进一步完善了利益限制条款。随着我国开始重视打击国际避税并积极落实BEPS项目成果,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和使用利益限制条款。
  • 文学
  • 文学
    袁济喜
    2017, 31(1): 129-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朝刘宋时代的诗人鲍照的为文历来被评为“急以怨”,而这种特征往往与道德评价相联系,未能从历史情境与文学特征本身去加以分析。鲍照出身寒微受到压抑,因为急于进取而罹祸。他的诗赋创作具有抗争的悲剧价值,在南朝特定阶段,他的“急以怨”具有重振颓风的积极意义,也是对乡愿社会的反抗。因此,对于他的“急以怨”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与评议。
  • 文学
    江守义
    2017, 31(1): 138-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叙事伦理角度看,古典小说叙事的意图伦理是其特色所在。对意图伦理的理解,可以通过作者的伦理动机、叙述者的伦理诉求、特定的叙述程式、叙述可靠性四个方面加以深化。以古典小说为依托,可以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
  • 科技与社会
  • 科技与社会
    肖显静
    2017, 31(1): 148-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代科学传统”(第一种科学)虽然可能暂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最终也不能保护环境。近现代科学(“第二种科学”)的“建构”(包括实验室“事实建构”和数学抽象的“理论建构”)与“规训”(包括实验室认识过程中的“规训”和科学应用过程中的“规训”),是近现代科学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鉴于此,试图通过发展“第二种科学”来解决环境问题是行不通的。要解决科学应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就必须变革近现代科学的“建构”和“规训”性质,让科学“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大力发展直接“面向”自然、对自然自身展开研究的“地方性科学”( “第三种科学”)。“地方性科学”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改近现代科学“人类中心主义”的旨归,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够保护环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