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主持人语
  • 主持人语
    朱万曙
    2014, 28(4):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互联系又含义相异的概念。就词义而言,“视野”指目力所及的范围,“方法”则是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就古代文学研究而言,视野意味着了解各种学术观点,关注各种学术方法,进而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方法则意味着解决某一学术问题的手段和路径。视野的拓展能够带来方法的更换,方法的更换也能实现视野的拓展。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视野上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史,还需要把握国外汉学的历史和最新动态,甚至需要借鉴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学科研究成果。视野不断拓展,方法不断创新,古代文学研究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2013年11月下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杂志联合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多位名家云集会议,围绕“视野与方法”的主题展开了充分的切磋讨论。本专题从此次研讨会论文集中选取了四篇论文,以反映当前古代文学研究者在视野和方法上的新思考。
    袁行霈教授的《我的中国文化时地观》从宏观的视野论述了中国文化的“时”与“地”的问题,指出“中国文化史有两个坐标:一个是时间的坐标,一个是地域的坐标”,认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需要探索一条新路,要将时与地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需要对文化史的分期重新界定,也需要补充地域文化的内容”。文章虽然是就文化研究展开阐述,但对文学研究多所涉及,无疑拓展了我们的学术思维。
    李炳海教授的《视野与方法——楚辞学案判评的关键和枢纽》以楚辞学案为例,论述了学术视野与研究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文章以具体的例证,充分说明了视野的拓展能够带来方法的更换,研究方法的更换也能实现学术视野的拓展。文章还论述了学术视野的掌控需要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需要以博济约、以约统博、博约适度。文章以个案切入,让我们对学术视野与研究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得更为深入。
    左东岭教授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再思考》论述了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中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的三种关系,以及如何从创作实践中提炼文学思想的方法。文章探讨了在文人心态研究中如何合理使用文献以及保证研究的客观性问题,进而论述了古今文学观念的差异以及如何运用现代纯文学理论研究古代杂文学观念的学术路径。文章所论述的问题牵涉到如何重新审视文学思想史和古代作家及其创作,有着开启新方法论的意义。
    近年来,从地域文化的视野研究古代文学已蔚为风气。朱万曙教授的《地域文化与中国文学——以徽州文化为例》结合作者多年的徽学研究实践,提出了对地域文化新的理解。文章阐述了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同构关系、“文化下移”与下层创作、经济支撑与文化语境、“精英意识”与地方视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如何进一步从地域文化的视野研究古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恰与袁行霈教授的观点相呼应。
  • 学术前沿
  • 学术前沿
    袁行霈
    2014, 28(4): 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文化史有两个坐标:一个是时间的坐标,一个是地域的坐标。时间坐标的确立,分期是关键。理想的分期法是依据文化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必完全按照朝代更迭来进行。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们是统一的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也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过各自的贡献。若将时间和地域结合起来,便会注意到文化中心的形成和转移。文化中心的变动往往造成文化的突飞猛进。
  • 学术前沿
    李炳海
    2014, 28(4): 6-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楚辞学案的判评,能够体现出学术视野与研究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二者互补互动,相生相长。视野的拓展能够带来方法的更换,研究方法的更换也能实现学术视野的拓展。学术视野的掌控需要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以博济约,以约统博,博约适度。学案判评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楚辞作品的制约。根据楚辞作品的属性和特点,学案判评主要采用词语训诂和揭示象征意义两种方法。词语训诂包括对原始本义的挖掘,以及楚地方言和惯用语的历史还原。揭示象征意义,则涉及词语、角色称谓、物类事象、故事情节等多个方面。
  • 学术前沿
    左东岭
    2014, 28(4): 17-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其中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的复杂关系、如何从创作实践中提炼文学思想的方法、文人心态研究中如何合理使用文献、如何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如何运用现代纯文学理论研究古代杂文学观念的学术路径,以及古今文学观念的差异等,都是需要认真探索的命题。这些理论方法的系统探讨,将会对本学科的成熟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 学术前沿
    朱万曙
    2014, 28(4): 25-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透视徽州文化,可更深入理解地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地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形成,并经过长期积累的包括观念、风俗在内,具有自我特色的诸多文化元素的总和。在此基础上,须明晰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中的几个问题:一是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同构关系;二是文化下移与下层创作;三是经济支撑与文化语境;四是“精英意识”与地方视野。这些问题既是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也牵涉到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和对文学史面貌的认识。
  • 经济学
  • 经济学
    吴晓求, 许荣
    2014, 28(4): 3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脱胎于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早期金融学、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上的现代金融学和当前正在探索中的以新制度金融和行为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经济学三个阶段。从转移和配置风险这一金融功能视角出发展开分析,有助于把握金融理论演变的基本逻辑。可以预见,金融学的未来将在现代金融理论、新制度金融学以及行为金融学的互补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树立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金融功能观及确立资本市场的战略定位是决定中国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关键。
  • 经济学
    张培丽
    2014, 28(4): 4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中国经济能否将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再延续20年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存在很多质疑和争论。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推演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时限的理论假说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高度相关,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经济体实现高速发展的经验对该假说给出了经验验证。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和活力,引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年左右,再创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 经济学
    李计广, 盖新哲
    2014, 28(4): 50-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是否“脱钩”是近年来中美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话题,支持者和反对者皆有。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脱钩论”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及东亚新兴经济体脱离美国等发达国家而独立发展。2010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复苏、中国经济趋缓,“脱钩论”演变成美国对中国的带动作用减弱,以及全球生产网络“去中国化”。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看,中美经济脱钩在短期内不会真正发生,但中国不能忽视脱钩的长期可能性以及美国“排除中国”的政策企图。
  • 哲学
  • 哲学
    李佃来
    2014, 28(4): 59-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何为政治哲学”是一个初始但全新的学术问题,而要检思这一问题,有必要将其植入施特劳斯、罗尔斯以及马克思所代表的政治哲学谱系当中。这三种政治哲学谱系彼此之间虽有一些交集,但总体论之,它们则对应着各自特定的总问题,分属于不同的理论范式。从描述和经验意义上讲,把握这三种政治哲学谱系及其相互关系,需要在它们之间予以必要“划界”。从规范和价值意义上讲,我们又应在“划界”前提下予以必要“越界”。从“越界”来看,施特劳斯及罗尔斯的政治哲学都有其被人们认同与接受的深刻理由,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则应当是最值得我们深入开发的思想宝藏。
  • 哲学
    宫敬才, 黄云明
    2014, 28(4): 69-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语境中,亚当·斯密的理论是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其中不存在经济情操性内容。实际上,亚当·斯密的理论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经济情操性内容,撮其要者如下:同情他人同样是人之本性;个人追逐私利既恰当又正确,但必须受到极为严格的条件性约束;私利追逐带来的效用远不如改进增加效用的手段更重要;个人追逐私利以惠及他人和社会为前提;对地主和资本家持激烈批判态度,对劳动者怀有一以贯之的深切同情。梳理、分析和比较后的结论是,亚当·斯密的理论中不仅客观地存在经济情操性内容,而且内容具有全面性,经济情操是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内生变量,发挥着灵魂性的作用。
  • 哲学
    陈世珍
    2014, 28(4): 79-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是解读《实践论》、《矛盾论》的三种不同视域。在理论哲学视域中,《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内容被系统阐释;在实践哲学视域中,《实践论》、《矛盾论》的实践智慧品格被深刻揭示;在文化哲学视域中,《实践论》、《矛盾论》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以及领导群体培育的价值得到彰显。这三种哲学视域为人们深入理解和接受《实践论》、《矛盾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分析这三种哲学视域的视界特点,阐释它们的诠释贡献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内涵、哲学品格和当代价值。
  • 法学
  • 法学
    田宏杰
    2014, 28(4): 85-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具有一定的欺诈属性,但滥用证券市场的优势或者影响力,人为控制或者影响证券市场行情,才是其本质特征和危害实质所在。只有在主观上具有操纵或者影响证券市场行情的目的,客观上具有操纵或者影响证券市场行情的可能性,操纵证券市场行为才能充足操纵证券市场罪的法定构成要件。由此决定,操纵证券市场罪在我国并非结果犯,而是具体危险犯和目的犯。至于行为人是否具备特殊身份或者特殊地位,在所不问。
  • 法学
    邵明, 周文
    2014, 28(4): 96-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事之诉的合法要件通常是根据诉的构成要素并结合其他必要诉讼事项来设立的,包括起诉要件、诉讼要件和实体要件(本案判决要件)。原告起诉具备起诉要件的,法院受理该诉;之后,法院审查诉讼要件是否具备,诉讼要件全部具备的则诉讼程序继续进行;法院根据实体要件作出本案判决。审理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适用自由证明或裁定程序,而审理实体要件须在开庭审理阶段进行,适用严格证明或判决程序。
  • 公共行政与管理
  • 公共行政与管理
    郭小聪, 代凯
    2014, 28(4): 107-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众参与在政府行政与公共决策制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基于博弈论视角提出的“轮流出价博弈”的分析框架,可以较好地描述和解释政府对公众参与的策略变化及其背后的因果机制。在某一公共议题中,政府对公众参与存在“无参与”、“象征性参与”和“真实参与”三种策略选择。基于理性原则,政府会依据每轮博弈中公众的讨价还价能力与政府的讨价还价成本而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象征性参与”会成为今后公众参与的常态,而“真实参与”则取决于公众的集体行动压力、议题的社会化程度与政府的执政理念创新。
  • 管理学
  • 管理学
    宋华
    2014, 28(4): 116-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关于第三方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能力、客户满意度与绩效测评以及供需关系等方面,忽略了特定物流服务供需关系下的能力和满意度匹配以及第三方物流的动态发展。从静态视角出发,根据第三方物流服务基础和能力以及服务范围和规模经济性,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可以分为重资产聚焦型、轻资产聚焦型、重资产规模型和轻资产规模型四种类型;从动态发展的视角进行研究,则可将第三方物流划分为重资产拓展型、聚焦蜕变型、规模蜕变型及轻资产拓展型。对于不同类型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能力、客户评价的绩效标准及供需双方关系的治理,应该在整体的视角下有差别地进行。
  • 史学
  • 史学
    柴荣
    2014, 28(4): 126-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清时期,田皮交易是土地买卖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各级官府对其态度却有很大的差异。在分析明清时期契约中“一田二主”的表现形态并厘清其中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可得出结论,朝廷正式法典从未对田皮交易作出过调整,省级官府出于税收和社会稳定的考量,反复调整有关田皮交易的法律规范,逐步从默认转到禁止;同时,田皮交易在基层官府的放任和支持下一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而且基层官府通过授权乡村基层组织的方式实现了对田皮交易的参与和监管。各级官府对田皮交易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中国古代国家制定法与民间习惯法之间的关系,作为国家正式制度的制定法常常需要让位于非正式制度的民间习惯法,这也是明清时期田皮交易非常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 史学
    张世明
    2014, 28(4): 136-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原清未贻谷案的来龙去脉,可积极揭示该案件的经济法律关键问题之所在,透视案件背后所蕴含的朝廷、蒙旗、汉族移民之间复杂的利益纠结。中国土地财政的历史源远流长,并非始于今日。清末蒙旗放垦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受朝廷“以地生财”大挣快钱的政策冲动驱使所致。
  • 学术纵横
  • 学术纵横
    胡洪彬
    2014, 28(4): 148-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孙涛
    2014, 28(4): 156-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4年6月14日,“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共有50多位学者参会,围绕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智库建设的核心任务、研究方法、功能定位、机遇与挑战、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会议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审林坚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黄顺基分析了中国智库的任务、问题、方法,指出要运用社会系统工程方法来处理和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加强总体设计,通过试点试验的方式,逐步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中国智库建设新道路。信息学院教授陈禹谈了对智库建设的理解,并对基础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阐述,指出基础理论研究人员应该积极参与现实政策的研究,政策研究人员需要提升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国务院参事、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分析了智库与智库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智库的使用者多为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和专业性研究团体等,智库建设重在说真话、细研究、他视角、容争论;智库使用者对智库要有足够的信任,智库建设要对智库的使用者负责。哲学院教授欧阳志远认为智库建设的核心是帅才人物的培养,最需要关注的是对全局的统御能力和数据的整体把握,数据的调查和选取要体现较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任剑涛认为智库的直观意义在于它是“思想的蓄水池”,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决策、启发认知;智库要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真正独立于体系之外,从他视角出发,充分展现出智库的体制外功能。
    第二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主持。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康之从美国兰德公司和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的案例出发,探讨了智库建设中质与量的关系,认为要从更大的视野、更新的视角、更高的视点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信息学院教授方美琪立足于其专业学科背景,分析用计算机模拟作为智库建设的有效的辅助工具。文学院教授金元浦探讨了文化治理智库的全球视野与理论创新等问题;提出要坚持理论思维高于现实政策、决策研究无禁区的原则,坚持思考多样化和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创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技和文化高度融合的氛围,发挥智库在启迪民众、引导舆论、培养民众的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林新奇从管理咨询实践看国家智库建设,分析了智库的含义和定位、智库决策的操作性和实效性以及自身智库建设的着力点等问题,认为智库的定位要相对独立,要引入独立于政府部门和纯商业机构的第三方考评机制。哲学院教授苗东升认为在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政策研究之间还有应用理论研究层次,它介于两者之间,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是智库所要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张云飞教授阐述了民主决策与智库建设的问题,指出智库的出现本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决策民主化也是智库建设所需要的,社会系统工程方法是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重要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