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张康之
2014, 28(2): 1-1.
社会治理创新研究的目的是要建构新型的社会体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们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但相应的社会体制却没有同步建立起来。事实上,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体制的研究和探讨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忽视,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社会体制得到了一些调整,也主要表现为一些凭着直觉和经验的调整,主要反映在一些微观领域和具体事项方面,至于宏观的社会体制规划则一直是缺位的。近年来,社会体制发展的滞后状况日益显现出来,甚至对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形成制约。因此,通过社会治理创新的研究去寻找和发现新型的社会体制并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主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包含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在新时期去谋划新的社会体制,首先需要认识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及其发展趋势。张康之教授的《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一文分析了全球化、后工业化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挑战,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基于政府垄断社会管理局面的逐渐消解,认为新型的社会治理体系正在生成。在新型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多元主体共同担负着社会治理的职责,政府成了多元治理主体所构成的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这对政府的角色以及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服务型政府与以往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都不同,它将从根本上抛弃政府本位主义观念,并从根本上根除“行政傲慢”,代之以“他在性”的原则,在他在性的原则下服务于社会和服务于社会治理活动的开展。
郑家昊博士的《政府引导社会管理:复杂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一文通过对社会治理生态的考察,对政府职能进行了重新认识和理论界定。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是发生在复杂性条件下的,因而需要确立起“复杂性思维”。这种复杂性思维反映在行动上就是终结政府的控制导向,用引导型政府职能替代简单化的政府社会控制。作者对政府引导职能的实现做了积极构想,认为在复杂性日益增长的社会中,只有在增强“行为的主动性”、“战略规划性”、“智慧监管性”和“灵活适应性”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良好治理。
李慧凤博士的《公共治理视域下的社会管理行为优化》一文在公共治理的视域中去观察社会管理,对社会管理的性质进行了解读,从政府行动与社会自治间的关系出发,对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提出新的构想,认为社会治理中的影响因素既有政府的偏好、对利益的追逐、主观的价值判断等源自政府本身的因素,也有诸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普及、发达的社会组织等源自政府环境的因素,从而描绘了社会治理中政府行为的动态形成和优化过程,指出社会治理创新的着力点在于政府根据社会治理环境变动提出的新要求而开展治理活动。
孔繁斌教授的《服务型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知识扩散》一文从知识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治理创新的问题。文章认为,在后工业化的背景下,社会治理面临着知识学转向的机遇和挑战。而这场知识学的转向需要建立在现代性反思基础上,如果我国的社会治理创新承担起了知识学转向的任务,也就能够实现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新型社会治理的转型。其中,从管理型政府的知识谱系向服务型政府的知识谱系的转变则是这种转型的重心所在。只有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规则、功能、场域、角色的知识化,才能在知识扩散中真正地影响社会治理并获得合作秩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