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学术前沿
  • 学术前沿
    刘小枫
    2012, 26(3):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今年是卢梭诞辰三百周年,对于学界来说,最好的纪念方式莫过于重读卢梭。卢梭是启蒙运动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有“法国大革命之父”的美誉。在全球化的今天,启蒙运动的思想观念似乎早已经全面落实。然而,尽管启蒙思想逐渐普世化,但学界对卢梭思想的认识仍然十分模糊。卢梭生前和逝后一直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卢梭具有极为高超的写作技艺,这使得认识卢梭的面目较为困难。近几十年来,西方学界致力于重读卢梭,通过辨识他的修辞来认识复杂的卢梭。反观我国学界,虽然早已公认卢梭的思想史地位,迄今却仍停留于种种似是而非的流俗之见。我们要认清卢梭,首先必须认真重新阅读卢梭。本专栏的四篇文章,就是细致阅读卢梭的四个文本的尝试。  启蒙运动所主张的自由民主政制原则是对西方政制思想传统的重大挑战,卢梭被看做这种主张的重要表述者之一。但是,在卢梭声称是自己全部著述基石的《论科学和文艺》中,却出现了明确反对自由民主政制原则的段落,以至于可以说,卢梭是个保守传统政制观念的思想家。刘小枫的《卢梭与启蒙自由派》一文通过细致释读《论科学和文艺》中的这个重要段落,辨析卢梭对启蒙运动中的专制君王、开化的人民和启蒙智识人的不同表述,尝试理解卢梭的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的双重内涵和这段关键言辞中的深远用意。文章的分析表明,卢梭的这个段落旨在通过复杂的修辞表达古典的政治观念,对启蒙思想和启蒙时代进行了深刻批判,从而揭示了卢梭鲜为人知的反启蒙立场:卢梭作为一个启蒙自由派分子竟然在对自由民主派“启蒙”。  黄群的论文《哲人言辞中的城邦——卢梭与莫尔、培根的理想政制》通过细致释读卢梭的名著《致达朗贝尔的信》中的著名段落“洛夏岱尔寓言”,引出了古今政治思想关于最佳政制问题的探讨。“洛夏岱尔寓言”一方面展现了卢梭与莫尔、培根在最佳政制问题上的关键分歧,另一方面也提示了亚里士多德传统对理性、技术和命运观念的深刻洞见。理性和科学的角色在古今传统中发生的品质性变化,是理解卢梭与启蒙思想的一个深层背景。文章认为,在世俗化前提下设计理想政治的现代普适方案的尝试,在启蒙思想传统中由来已久: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新大西岛》所尝试的新的最佳政制构想,已经暗示了现代启蒙思想与古典政治理想的关键分歧。  张爽的论文《卢梭的梦与苏格拉底》着眼于卢梭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疑难问题:卢梭如何模仿苏格拉底。这个问题牵涉到哲学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后现代的今天都是智识人面临的难题。与古典哲人的立场一致,卢梭认为,启蒙思想所主张的开放式商业社会与城邦美德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但是,卢梭又积极倡导建立公民社会,宣扬浪漫的个人主义情感。文章通过释读卢梭著名的临终之作《孤独漫步者的梦》中的“第四漫步”,分析了卢梭的哲人身份与公民美德的教导者身份之间的张力,揭示了卢梭启蒙反思的具体理路和内在矛盾: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哲人立场,对启蒙思想持毫不妥协的批判态度,另一方面也在这篇以探讨孤独的沉思生活为主题的文本中,阐述了对公民美德和道德情感的理解。  戴晓光的论文《公民教育方案与卢梭的启蒙之思》首先回溯了启蒙运动出现的欧洲政治、社会情境,探讨启蒙思想与欧洲政治生活主题的具体变迁之间的关联,进而在理论层面考察卢梭对启蒙运动的反思和超越。卢梭以城邦美德和自然的双重名义质疑启蒙运动,尝试通过“公民教育方案”实现对启蒙方案的积极超越,揭示公民美德与现代自然观念之间的矛盾。文章认为,虽然卢梭对启蒙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和批评,但是,卢梭提出的超越方案仍然分享了启蒙的内在前提,因而推进了启蒙方案。通过回溯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政治观,文章指出,卢梭所继承和发展的现代自然观念,遮蔽了对政治事物之整全性的理解。在西方思想的谱系中,卢梭介于自然哲学家和苏格拉底之间,这个背景有助于理解卢梭思想的复杂性。
  • 学术前沿
    刘小枫
    2012, 26(3): 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卢梭的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虽然流传和影响极广,却是一句极为含糊的说法,迄今学界并未获得一致公认的识读。卢梭在《论科学和文艺》中的一段话有助于我们释读这句名言,亦有助于我们理解卢梭一生写作的主导意图。卢梭敏锐地看到启蒙智识人创构的“社会”概念的实质,指出了科学和文艺与启蒙精神所推重的商业精神的内在关联。卢梭针对封建君主、“开化的人民”和启蒙智识人的分别表述,表达了卢梭对启蒙运动的政治诉求的深刻质疑。
  • 学术前沿
    黄群
    2012, 26(3): 9-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思想史上提出理想政制设计的哲人不少,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近代的莫尔、培根乃至卢梭,隐然有一条或明或暗的问题线索。身处18世纪启蒙大潮之中的卢梭,一方面承继了古典政治理念,与启蒙智识人阵营针锋相对;另一方面,他又悄然背离了古典哲人的政治教导,为启蒙时代的欧洲设计出与古典原则相异的理想政制,对这一古典原则的背离始于16世纪莫尔的《乌托邦》、17世纪培根的《新大西岛》,但尚有存续,及至卢梭,则彻底背离并推进了现代性的进程。解读卢梭思想的两面性以及他对启蒙复杂而暧昧的态度,正是研究者重新反思18世纪启蒙运动的最佳门径,由此进入西方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理想政制是否可能。
  • 学术前沿
    张爽
    2012, 26(3): 16-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卢梭继承苏格拉底的古典政治哲学,他以苏格拉底哲学质疑启蒙运动。卢梭提出,商业文明滋生出毫无公民责任感的布尔乔亚,而人类社会的最佳状况是公民社会,只有公民社会中的人们才能够追求德性。与之相应,公民社会中的哲人不应当普遍启蒙民众,因为启蒙运动只会使民众暴露在自然的暴戾之中而无处容身,哲人也必然随之变质。无论是在政治著作中还是在自传性著作中,卢梭都意在调节公民社会与公民哲人的关系,并试图建立适合公民社会的宗教或情感教育。可惜的是,卢梭的继承者们没能坚持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他们对卢梭的偏执理解反而推进了现代性浪潮。
  • 学术前沿
    戴晓光
    2012, 26(3): 25-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启蒙运动的反思是卢梭思想体系的关键主题。卢梭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具体层面对启蒙思想进行了诊断和质疑,并尝试以公民教育方案实现对启蒙运动的积极取代。公民教育方案以自然和公民美德作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准则,尝试以自然人为起点,完成对爱国公民的塑造。然而,自然和公民美德的两种原则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这个张力决定了公民教育方案的矛盾性,也导致公民教育方案对启蒙的超越并未完成。对卢梭思想前提的分析表明,公民教育方案的矛盾,来源于卢梭对政治的自然性的拒绝。把握卢梭与自然哲人的内在思想关联,有助于理解卢梭思想的复杂性。
  • 哲学
  • 哲学
    张文喜
    2012, 26(3): 3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哲学与“绝对的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是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与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联系起来思考。我们认为,一种形而上学话语的哲学性质就在于它拘执于它所反对的东西的本质之中,所谓形而上学的命题反过来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命题。人们依循着形而上学的“颠倒”来制订其解释马克思哲学的方向,这是现代性之巨大镜像,它集中体现了作为形而上学之不变本质的部分结果。只有立足于“历史科学”,突破形而上学或现代性视界,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要义,也才能正确阐发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质。
  • 哲学
    孙伟平
    2012, 26(3): 4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一般价值论的视角,从价值观的内在结构出发,对老子、庄子价值观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和剖析。老庄道家价值观可扼要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人道合一”的价值主体意识;“道法自然”、以“道”为本位价值;“齐善恶”等相对主义价值标准;“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的价值行为取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价值实践方略;返璞归真、“小国寡民”的素朴价值理想。
  • 哲学
    田世锭
    2012, 26(3): 49-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辩证法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前沿,而《新世纪的辩证法》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这一新前沿得以更为充分的彰显。内在关系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矛盾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等多种形态的辩证法理论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尽管各位学者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其所阐述的辩证法理论形态各异,而其根本宗旨都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改变世界”。
  • 经济学
  • 经济学
    高德步
    2012, 26(3): 55-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的科学主义方向。中国的经济学,作为“舶来品”,一经引进就朝向科学主义发展。但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科学主义给经济学带来了种种矛盾,致使我们不能不重视经济学的人文转向。中国经济学的人文转向,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克服科学主义,充分发扬人文传统及其现代意蕴,建立有鲜明人文特色的中国经济学。
  • 经济学
    雷达, 赵勇
    2012, 26(3): 65-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一体化程度是影响货币国际化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在资本流动性较低时,货币国际化的动力主要源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时的商品交易需求。伴随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深入,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还导致了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投资需求,此时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金融资产的替代上。同时,相比于资本流动性较低时期,在完全金融一体化条件下,不但货币发行国的外部均衡特征有所差异,经济利益的实现水平和方式也存在较大不同。
  • 经济学
    王亚柯, 罗楚亮
    2012, 26(3): 75-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国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并逐渐发育。总体而言,我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增强,但同时,劳动力市场机制仍不够完善,日趋固化的市场分割严重损害了市场效率。近年来,政府日益重视劳动力市场规制,加强立法规范,以提高劳动保护的程度。
  • 社会学
  • 社会学
    陆益龙
    2012, 26(3): 83-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当前中国农民的市场意识及其对行动选择的影响,对于认识农村市场及农村发展的内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多数农民并无较强的市场意识,而计划或国营意识则很强,由此说明农村市场转型在农民观念领域并未实现。影响农民这一意识特征的因素是复杂的,个体因素的综合作用较为重要。农民市场意识与行动选择之间的分离意味着农民市场性行为及农村市场发展滞后问题并非因为农民观念的落后,因而农村市场化建设需要更多地考虑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
  • 社会学
    鲁全
    2012, 26(3): 94-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欧洲不同类型福利体制典型国家都未遭遇主权债务危机的现实充分说明,社会保障制度不是导致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以主权债务危机最为严重的希腊为例展开的研究也表明,是经济结构失衡和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问题影响了福利开支的正常增长,而非相反。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区分导致福利增长的内生性因素和外生性因素,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社会学
    王鸿生
    2012, 26(3): 103-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代中国王朝的周期性崩溃,与土地资源有限条件下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有关。人口的增加稀释了人均生存资源,生存资源的紧缺又加剧了社会冲突,最后导致社会体系的崩溃。中国古代社会始终没能摆脱这种“治乱循环”的困境。从系统论角度看,以土地为核心的生存资源构成相对不变的边界条件,人口数量是一个有起有落的变量,“改朝”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交织形成的历史振荡。明末以来一些思想家对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有所认识。中国自清末以来人口基数增大,人口的质量受到关注,但土地问题仍影响了20世纪中国政治的走向。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方面的成就,与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的控制有很大关系。
  • 政治学
  • 政治学
    刘建军
    2012, 26(3): 111-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当代中国人的信仰源流,需要回溯到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信仰问题在这一时期凸显出来,展现了中国人在信仰上的危机、求索、冲突和选择。传统信仰的崩塌,孔教是否宗教和能否确定为国家宗教的争论,宗教信仰特别是外来宗教能否拯救中国人心灵的争论,科学主义派对新的科学信仰的朦胧感知,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从争论中脱颖而出,这是那个时期的先进中国人求索信仰的基本图景。
  • 政治学
    曾毅
    2012, 26(3): 119-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国家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从比较政治视角看,在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这一对关系非常复杂。其中,不但存在着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张力,而且国家权力内部之间的冲突和各种公民权利之间的张力进一步影响着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国家,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同步增长的正向关系。
  • 政治学
    王金水
    2012, 26(3): 127-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自由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网络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并进而导致网络舆论的产生。网络舆论突破了传统媒体由于时空间隔而造成的信息传输的种种障碍,赋予其巨大的整合功能。网络舆论将一系列公众诉求通过政治输入系统进入政策过程,政府不断回应产生公共政策输出,在网络公共领域中网络舆论与政府决策之间存在某种互动,如何有效把握这种互动成为提高现代政府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 法学
  • 法学
    王充
    2012, 26(3): 134-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问题类型划分方法的视野下,犯罪概念问题应该属于纯粹刑法学问题中的解释选择问题,但刑法学界以往有关犯罪概念的讨论却大多将其作为刑法问题中的价值判断问题。由于未能妥当确定犯罪概念的问题类型,从而使学界有关犯罪概念的讨论未能达成最低限度的学术共识。作为纯粹刑法学问题中的解释选择问题,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混合犯罪概念不存在被替代的必要性,而犯罪概念也不应被规定在刑法典中。
  • 法学
    李学军
    2012, 26(3): 143-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实现当事人对质权、确保诉讼公正进行、确保实体公正得以实现的关键,但鉴定人出庭作证率在我国却很低。其根源主要在于,鉴定人未获得平等的诉讼地位,鉴定人出庭后的受质权未得以满足,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收费权没有得以确立并实现等。
  • 学者访谈
  • 学者访谈
    胡娟, 沈健, 刘昊
    2012, 26(3): 150-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