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寻找民主政治的脉络
  • 寻找民主政治的脉络
    杨光斌
    2011, (4):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学曾被称为"国家学"。随着国家合法垄断暴力、政治世俗化、政治专业化、官僚体制、税收体制等现代国家基本制度的形成,政治学也渐渐地从单纯的国家权力研究转而重视公民权利,公民权利研究成为政治学的显学。现代国家的建制不但包括国家权力,同样也少不了以公民参与为基础的公民权利。这样,沉寂了两千年的民主话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再度复兴,成为席卷全球的政治运动,因而今天称政治学为"民主学"也不为过。
  • 寻找民主政治的脉络
    杨光斌
    2011, (4): 2-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体研究一直推动着政治学的发展,但是流行的政体概念需要清理。有关近代西方政体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亚里士多德命题"而展开,在解决统治权后就如何统治问题进行了以代议制为主轴的政体设计。冷战使得政体分类高度意识形态化,西方以突出"类的对立"的二分法代替亚里士多德的多重分类法,并借用在中世纪就很发达的贵族政制的且被西方现代政制设计师用于排斥民主政治的选举代表制来修正"人民主权",建构以选举制为核心的"自由民主"政体,民主等同于选举即"选举式民主"。这不符合政治社会结构和政治过程常识。需要引入"国家"变量以建构一个替代性的民主政体理论。
  • 寻找民主政治的脉络
    刘瑜
    2011, (4): 16-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1959年政治学家李普赛特提出"经济发展促进民主化"这一"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命题以来,这个论断被反复检测、批评和捍卫。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兴起、衰落和复兴。通过对这三个阶段主要研究成果及其方法论的介绍,梳理这一领域日益精细复杂的知识框架,阐释这种知识变迁后面的现实因素。
  • 寻找民主政治的脉络
    韩冬临
    2011, (4): 26-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主的现代化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会导致民主价值观的产生,从而促进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巩固。目前对于中国民主价值观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还比较简单。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的数据,对公众的民主价值观的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收入增加并不是民主价值观的来源,但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职业转变和政治成熟却是民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 物联网问题研究
  • 物联网问题研究
    刘永谋, 吴林海
    2011, (4): 35-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联网正走上产业化的快车道,它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应该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物联网具有泛在性、智能性、集成性等,本质上是超级感知。物联网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存在诸多风险。应对物联网面临的风险,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反总体化技术原则、平衡权力原则和保护私人领域原则,尽早着手,政府主导,动员各方,全面应对。
  • 物联网问题研究
    闵春发, 汪业周
    2011, (4): 4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哲学视野中的物联网问题十分复杂,对物联网的基本意涵、基本特质与社会价值的研究目前尤为迫切。把握物联网的意涵需要遵循是否具有独立的历史演变过程、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独立的理论规定性三个维度。物联网具有时空性、结构性、系统性特质。物联网的价值可以从显性价值(即商业价值)和隐性价值(即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去把握。
  • 物联网问题研究
    黄卫东, 岳中刚
    2011, (4): 47-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产业政策是促进和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物联网核心技术链的演进以及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注意。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内生的"技术链"和外生的"产业政策"构成物联网产业创新系统。在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物联网产业政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 物联网问题研究
    姚大志
    2011, (4): 54-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罗尔斯关于正义原则的论证中,"基本善"的观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为区分"最不利者"提供了标准,二是为原初状态中的人们提供了心理动机。但是,"基本善"也存在某些缺陷和问题,遭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它们促使罗尔斯对"基本善"不断加以修正。
  • 物联网问题研究
    崇明
    2011, (4): 60-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卢梭认同普遍人性和普世道德的存在,但他认为由于人类社会并不构成具有道德人格的共同体,所以人类的普遍意志不能成为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准则。卢梭也拒绝构想具有统一主权的世界城邦,因为世界城邦会削弱公民的道德责任。卢梭认为应当通过政治共同体的普遍意志来实现普世道德,因为政治共同体会促成道德意识的形成,普遍意志则通过对利己自爱和依附关系的抑制实现了自由、平等、正义。普遍意志必须和共同体的特性以及爱国主义相结合才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政治和道德力量。
  • 物联网问题研究
    温海明
    2011, (4): 69-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儒家实意伦理学认为,人在世间并与世界共同创生,人与人的关系开始于人与世界相交接的缘发端点。在传统儒家哲学中,这种心意与世界相交接的端点是通过"诚意"来体现的。儒家实意伦理学认为,人的意念一旦发动就与事物发生关联,并且与事物相融为一体。实意伦理学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儒家认为身体是实在的,"实意"是扩展人在世界上的实存;实意是儒家伦理学中推己及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儒家传统的"诚意"可以解释为将意念的实化;人与世界相互塑造,一方面意念不断实化,另一方面情境又不断影响意念。总之,儒家实意伦理学是为了从意识的缘发端点出发说明人在变化的世界中的生存与运作状态。
  • 物联网问题研究
    李萍
    2011, (4): 7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德"、"伦理"是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但在思想史上,东西方关于"道德"、"伦理"的规定存在显著差异。近代西学东渐后,东方民族在"道德"、"伦理"概念的理解上经历了拒斥、接受、修正、融合的曲折过程。日本近代思想界对"道德"、"伦理"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适应性改造,使其最终融合了东方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思想。
  • 物联网问题研究
    周华, 戴德明
    2011, (4): 83-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银行业监管机构、税务机关和会计立法机构围绕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规则问题一直存有争议,这导致实务操作者产生困惑。此种困境乃是我国会计及金融法规"与国际接轨"的必然结果。美国金融市场上证券监管机构与银行业监管机构近二十年的权力斗争导致这一问题沉疴多年:一方面,会计规则定位失当,以致财务会计报告缺乏公益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银行监管规则过分依附于会计规则,使得监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不恰当地合二为一。这两重因素的叠加,导致关于银行拨备的争论愈演愈烈。严格界定会计规则和金融监管规则并分别予以改进,是完善会计法规和改进银行监管的治本之策。借鉴域外经验存有潜在风险,我国会计与金融法规必须以体现本土价值观的、科学的会计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为立法理念,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对规范经济秩序有所助益。
  • 物联网问题研究
    刘群, 赵登峰, 陈勇
    2011, (4): 9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权货币充当储备货币的风险可以概括为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和铸币税风险,从货币配置资源的角度看,这三种风险对储备货币国家均有不同层面的影响。通货膨胀风险包括可测性贬值风险和不可测性贬值风险两种情况;汇率风险具有"宏观层面的汇率风险"与"微观层面的汇率风险"两种表现,且宏观层面的汇率风险防范不同于微观层面的汇率风险防范;铸币税风险则是储备货币国家外汇需求的一种必然。主权货币充当储备货币的结果是:储备货币国家的经济利益发生了向储备货币发行国单方面的转移,从而使得储备货币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物联网问题研究
    汪莉
    2011, (4): 100-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际标准化体系的不断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因标准而获得了竞争优势地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着国际标准壁垒、国际标准争夺和自主创新等诸多挑战。因此,在充分认识标准对我国经济转型积极作用的基础上,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国家标准化政策作出恰当的选择。首先,要制定和实施我国国家标准战略;其次,要修订和完善我国的《标准化法》;再次,要依法规制国际技术标准中专利权滥用行为。
  • 物联网问题研究
    杜鑫
    2011, (4): 108-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户籍群体的劳动力市场状态存在较大差异。与非农业户籍劳动力相比,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与本地户籍劳动力相比,外地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较高,失业率较低。按照更为详细的户籍分类来考察,外地农业户籍和本地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就业率普遍较高,失业率很低;本地非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就业率最低,失业率最高;外地非农业户籍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就业率及失业率处于中间水平。计量分析发现,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户籍特征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状态具有显著影响,户籍身份不同所反映的享受城市本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差异确实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市场状态产生显著影响。
  • 物联网问题研究
    陈继红
    2011, (4): 118-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与道德何者优先、如何安顿的问题,中西价值取向不同。一直以来被忽略的是: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正是贯穿于《论语》论"学"中的一条内在逻辑线索。孔子虽然承认道德价值的优先性,但并不像后儒所理解的那样以道德价值否定知识价值。在孔子那里,知识系统与道德系统既分立而自足,又内在地融通为一体;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既为共存关系,亦可能在现实的境遇中趋向对立;正确把握知识接受与德行训练之间的权重与互动关系,则可以使知识价值与道德价值皆有安顿之所。孔子的思想被后儒片面地加以取舍,以道德取代知识成为"学"之主流。于是,知识价值被淹没在对道德价值的过度张扬中,故而引发了近代以来对于儒家文化阻碍科学理性的批判。还原孔子思想的本来面目,不但有正本清源之功效,亦可以为消除当下存在的道德价值被知识价值逐渐消解之偏弊提供有益的思路。
  • 物联网问题研究
    白效咏
    2011, (4): 127-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史记》、《汉书》所记的商瞿至田何这一易学传授体系,实为司马谈追记自家的易学传授渊源,并非自孔子始的整个易学传授史,而商瞿也并非孔子易学的唯一传人。《帛书周易》的《二三子》、《要》、《缪和》、《昭力》等篇记载了孔门其他弟子向孔子请教易学的事迹,而《子夏易传》则透露出韩婴之易学很可能传自子夏。在孔门易学之外,汉初尚有周王孙古易学等其他流派的易学流传。因此,孔子传易信而可征。
  • 物联网问题研究
    邢东风
    2011, (4): 135-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大思想系统中关于理想社会构想的简要考察,说明中国传统中人们对于社会抱有各种各样的诉求与期望,而天下太平、生活安定、人间和睦、平等和谐是最基本的追求。这些理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深深根植于民族心理之中,其中的许多构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普遍价值,对于我们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物联网问题研究
    冷成金
    2011, (4): 141-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时,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时间率领空间"和"收空于时",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空间的审美机制。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园感的心理机制。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营造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其表现可分为时间是否定空间的因素、空间不能作为时间的归宿、彰显时空的客观性等数种。这种悲剧感因为契合了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建构方式而成为悲剧美。
  • 物联网问题研究
    范方俊
    2011, (4): 148-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末年所处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中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发生重大转型的历史转折期,而梁启超无疑是这一历史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中国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梁启超参与、主导了近代"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在戏曲创作领域,梁启超对清末戏曲的改良工作也有独特的贡献。尽管从创作水准上讲,梁启超清末戏曲改良并无过高的文学成就,但是,作为近代中国新旧两个世界转型的时代产物,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清末戏曲改良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其标举的"觉世"、"救心"的戏曲宗旨代表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强音,它的新旧交织、中西杂糅的"过渡"性质,也为中国戏曲(戏剧)的近现代转型铺平了道路。
  • 物联网问题研究
    刘劲杨, 张志伟
    2011, (4): 155-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1年5月26—28日,"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发展"高阶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等四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科技部门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