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张永清
    2010, (3):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新中国成立至2009年60年来的文艺批评状况,如果说前3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占主导地位,那么后30年即改革开放3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整个文艺批评格局中的位置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艺批评经历了从"一"到"多"的历史性变革。尽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文艺批评这个大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但它毕竟只是其中的一员,还有诸如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后殖民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等竞相活跃在这一时期的批评舞台上。第二,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思想理论来源也经历了从"一"到"多"的历史性变革。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赖大仁
    2010, (3): 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批评不断变革发展,理论资源更加丰富,文艺观念更加开放,文艺批评方法更加多样,文艺批评学科更加追求独立性和自律性。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最主要的是唯物史观视野的缺失,由此导致批评视野狭隘和价值观迷乱。重新理解唯物史观视野及其主要文艺观念,从而对当代文艺批评中的理论视野以及自律论、人性观、审美观等问题加以辨析,是颇有必要也有意义的。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季水河
    2010, (3): 1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多维向度包括:从社会生活、人与自然关系、生产论、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对文学的审视角度;纵向历时比较、横向共时比较、跨越学科比较立体交叉的比较方法;美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批评标准。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色。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张永清
    2010, (3): 17-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处于"失语"状态,源于批评理论的创新能力不足与实践品格的被弱化。应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严格区分的基础上,回到两个"文本",即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文本自身与文学作品本身,强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品格。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汪正龙
    2010, (3): 24-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来源与构成、和现实主义的关系、对20世纪美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与文艺思想虽有联系,但又有重要区别。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具有多重背景,其经典话题和次生话题蕴藏着可被延伸和拓展的能量。恩格斯主要是从文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思考文艺问题,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总结。恰当地厘定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与文艺思想的关系,有助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形态的建构。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曹刚
    2010, (3): 3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理论,它要反思、论证和回答的问题主要有三个: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问题、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问题及道德的应用和实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求和回答既形成了伦理学内部的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等形态的区分,又指示了考察伦理学形态发展的三维向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当代伦理学的发展定位于三维向度:其一,厚薄之间,即权威伦理—境遇伦理—程序伦理;其二,群己之外,即义务伦理—权利伦理—责任伦理;其三,由近及远,即族群伦理—全球伦理—生态伦理。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毛兴贵
    2010, (3): 38-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威廉斯基于个人完整性在伦理生活中的重要性指出,功利主义由于使个人与其道德情感、行为相异化,并对个人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从而侵犯了个人完整性,是一种不合理的道德理论。对此,有人认为威廉斯的完整性概念及其地位是值得怀疑的;有人认为功利主义未必与个人完整性相冲突;还有人认为所有道德理论而不仅仅是功利主义都必然侵犯个人完整性,个人完整性不能作为评判道德理论的尺度。这几种回应要么对威廉斯的批评不能构成根本的威胁,要么自身站不住脚,因此,不能为功利主义或一般而言的后果论提供辩护。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何霜梅
    2010, (3): 46-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群主义认为,社群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懂得规范的好公民,更需要拥有德性的好人,因此,公民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道德教育。社群主义的道德教育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以整体主义世界观为哲学基础,以公益至上价值观为理论前提,以培养有德性的好公民为教育目标,以促进公民参与实践为现实途径。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张新
    2010, (3): 5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恩格斯深入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加速律、渗透律和螺旋式上升律,阐述了这些规律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许涤非
    2010, (3): 56-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证明理论的一致性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直接给出满足理论的语义结构;二是从一种理论的一致性得到要证理论的一致性。相对化的方法属于第二种方法,它可以从弱系统的一致性证明强系统的一致性。相对化证明理论的一致性实质上是以某个理论为中介,间接地给出满足理论T的语义结构。相对化的本质是"保守性"的翻译,而"保守性"翻译恰是从弱系统证明强系统的关键。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魏德东
    2010, (3): 61-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俗化理论植根于具有国教传统的欧洲宗教实践,宗教市场论脱胎于政教分离传统下的美国社会,它们构成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范式。从以世俗化理论为主导到宗教市场论的繁荣,宗教社会学研究发生了范式转换。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宗教经验与实践出发,在对话中延展了两大理论范式,其中也包含了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张风雷
    2010, (3): 70-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庐山慧远与鸠摩罗什之间的理论论争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它反映了东晋末年以庐山慧远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学者对当时流行的般若性空学说的深刻反思,为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从大乘般若学向大乘涅槃学的重大转向起到了思想铺垫作用,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张文良
    2010, (3): 76-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华严宗和天台宗是中国佛教诸宗派中最具哲理性的宗派,对中国佛教思想性格的形成影响至深。凤潭通过对中国华严宗思想特别是对澄观和宗密的华严思想的批判,试图会通华严思想和天台思想。虽然凤潭对澄观和宗密的批判有失偏颇,但他敏锐地指出了中国华严宗的思想基础由"法性本空"向"真心缘起"的转变,并指出了法藏的华严思想与智者大师的天台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对我们准确把握中国华严思想与天台思想的理论特质不无帮助。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吴晓求
    2010, (3): 83-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与大国经济结构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模式。美国经济长达一个世纪的持续稳定增长与美国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密切相关。日本经济近20年增长乏力,重要原因是日本金融体系功能的缺失。对中国来说,美、日两国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重视。构建一个具有强大资源配置功能且能有效分散风险的现代金融体系,以实现大国经济与大国金融的战略匹配,是金融危机后中国面临的战略任务之一。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杨伟国, 代懋
    2010, (3): 89-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就业管制程度进行判断是就业保护法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就业管制测量方法可以分为客观测量和主观测量两种类型。由于测量方法的不完善和测量实施过程的不同,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出的结果会出现较大差异。采用OECD的就业保护立法指数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就业管制情况进行的阶段性测量结果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相符合。这种测量方法在我国有一定的适应性,但也存在一些缺憾。因此,亟须对我国的就业管制做进一步的主观调查研究,创建中国劳动力市场管制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我国的就业保护水平。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王红梅, 王健
    2010, (3): 95-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亟须重塑地方政府政绩指标体系,即以"GNP+SCC"指标取代GDP指标。"GNP+SCC"框架由政府管理综合评价、自然资源和环境综合评价、经济综合评价、社会建设综合评价及人力资源综合评价五类指标组成,下设28个二级指标、362个三级指标。选用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在广西主体功能区进行的探索性实践的结果证明,"GNP+SCC"指标体系是合理的,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李迎生, 方舒
    2010, (3): 101-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揽、"差序格局"、非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模式,因在社会快速转型期遭遇严峻挑战而开始了自身的转型进程。这种转型适应了社会变迁的需要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业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实际社会工作的制度惯性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不足,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尚存在着两种模式并存、过渡性、不平衡性和民间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在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通则、克服自身缺陷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乔庆梅
    2010, (3): 109-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职业风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于风险因素种类、风险结构、危害后果、行业分布等方面。职业风险变化引起的一系列效应,使职业风险受害群体年轻化、危害更具有长期性和潜在性。在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职业风险的变化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有关,也有发展目标单一、管理不善等深层次原因。目前我国职业风险形势日益严重,亟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控。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郭星华
    2010, (3): 118-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在东北某监狱的实地调查资料,对犯罪人的犯罪自我归因进行的研究表明:犯罪人的自我归因可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作出外部归因的多于内部归因。在作出外部归因时,犯罪人强调的是受害人的人格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作出内部归因时,犯罪人主要是将犯罪原因归结为自身的人格特征。犯罪人在对自己的犯罪原因进行归因时,是倾向于作出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与他们是否关心村委会工作、与邻居的交往、与受害者的关系、受教育程度和法律意识相关。对犯罪人的自我归因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改造犯罪人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周文霞, 孙健敏
    2010, (3): 124-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成功观即人们心目中的职业成功标准。运用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归类、提炼主题,我们可以得到职业成功观的九个类别:物质报酬、权力地位、绩效贡献、关系网络、安全稳定、才能发挥、获得认同、自由快乐、和谐平衡。依据西方文献中关于职业成功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的总体框架,将九个类别进一步抽象化,我们得到了职业成功观的三维结构:外在报酬、内在满足与和谐平衡。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郭海
    2010, (3): 134-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获取是企业利用管理者的社会关系提升绩效的重要机制之一。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对管理者关系、环境包容性与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资源获取的结构性影响的检验结果表明:管理者关系有利于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环境不确定性加强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环境包容性削弱管理者关系对资源获取的影响;强管理者关系、高环境不确定性与低环境包容性的结构配置能更好地帮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舒绍福
    2010, (3): 144-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以其历史焦点地位而常招致多重解构。它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运动,其鲜明特色是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反抗,对机械国家和契约国家的反叛,对市民社会失范的批判,核心是对理性主义的不满。早期浪漫主义思想至今尚未被充分认识,但这并不影响其为后起现代化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利和私利的处置,为公共善与个体权利的融合提供借鉴。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
    邹明华
    2010, (3): 151-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近年开展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围绕黄帝、炎帝、大禹、尧、舜等古史人物的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政府的承认,这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古史叙事的文化意义。通过梳理古史传说中用叙事所创立的部分专名,把它们看做传承群体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的标志和共同体的认同对象,以此理解华夏共同体在起始时期的文化建构。共同体是一个空间概念,但是它必须有自己的时间内涵和时间纵深。共同体的时间深度造就民众的历史感,这同样是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传说时代对于一个共同体的文化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