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郑功成
    2009, (2): 2-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建立在权益平等的基础之上。当前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利益受损者有强烈的不公平感与受剥夺感,受益者也开始产生程度不同的不公平感,公众对社会公平的敏感性在持续上升,这表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关注公平的新时代。经济增长不能自动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权益失衡是导致社会公平感弱化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变革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特别需要消除制度性歧视、弥补制度缺失,根据公平正义共享原则来改造事关公民基本经济社会权益的制度安排,通过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援助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来促进社会公平,并为之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彭宅文
    2009, (2): 1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加快,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性价值在中央政府层面得到强调并逐步确立。但在中国式分权治理模式的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依然体现出为区域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性特点,具有较强的社会控制色彩。而经济全球化、新社会风险等都挑战着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思维。因此,我国需要从改善地方政府治理入手,逐步确立社会政策的自主性,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申曙光, 彭浩然
    2009, (2): 18-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公平角度来看,全民医保的基本内涵是人人都能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我国目前存在三种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模式——"三元制"、"二元制"和"一元制",这三种模式都还存在着有悖于公平原则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实现全民医保的关键。"一元制"是实现全民医保的发展方向,但各地区不能"一刀切"地从"二元制"或"三元制"向"一元制"过渡,而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在解决相应的公平性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制度、完善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来实现全民医保。特别是,要完善筹资和费用负担机制;扩大保障范围,实现从"重治疗、轻预防"和"保大病、轻小病"到"重预防、大小病兼保"的转变;改进医疗筹资和医疗服务利用中的公平性,实现两个公平——制度转轨公平和制度本身的公平;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对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发挥政府对医疗资源的调控作用,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鲁全
    2009, (2): 24-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一直以公平为核心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又是德国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德国的讲坛社会主义和秩序自由经济理论是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关系的理论渊源,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两者关系的制度基础,而协商与共决的社会政策决策方式则是维系两者关系的核心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属性和客观功能决定了其必须以公平作为核心价值理念,通过不断缩小不公平的程度来逐步实现社会公平,而明确政府责任则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关键所在。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陈劲松
    2009, (2): 3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中社会认同的基础。自1978年以来,以社会保障为核心的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经历了一个碎裂化与重构的双重过程,而与之相随的则是社会认同经历了从机械型社会认同向有机型社会认同的转型。机械型社会认同具有分割性、强制性、有损社会公平性、社会化(保险统筹)层次偏低、阻碍社会流动、低效率等特征。与之相反,有机型社会认同则具有利益共享性、边界开放性、多元并存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征。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陆益龙
    2009, (2): 39-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建设的对象和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问题。对农村阶层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把握结构变迁中各阶层的社会需要特征,由此进一步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重点内容,以及调动各阶层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和途径。经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各阶层具有与改善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三类普遍性需求。在农业补贴、增加收入来源和减轻负担的三类差异性需求方面的阶层差异,反映出中层和中下层群众对农业收入增长的期望比底层群众更为强烈。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现实预示着,农村中下层以下的群众,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同时也是最需要在建设中得到发展的阶层。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雷达, 赵勇
    2009, (2): 46-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居民消费由需求不足转向需求过度,财富驱动下的居民虚拟消费需求迅速上升,而新经济时期美国高度发达的金融产业以及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高收益为美国居民虚拟需求的维持创造了条件。新经济后,相比纳斯达克股市财富,房产市场财富对居民虚拟需求的支持相对不足,虚拟消费需求的纠偏调整开始,金融危机随之爆发。因此,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虚拟消费需求的过度积累,从性质上看是居民虚拟需求纠偏调整在金融领域的现实表现。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高敏雪, 刘晓静
    2009, (2): 55-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产业包括环境服务产业、环境关联产业和清洁技术与产品产业三个部分。要实现对环境产业的统计计量,必须解决环境产业活动的识别和确定描述环境产业活动的统计指标体系两个方面的问题。由于环境产业与环境、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环境产业的分析应从环境视角和经济视角两个方面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综合考量环境产业对经济、环境的长期影响及其显著性。我国目前的环境产业调查还不够完善,数据有限,对环境产业的认识尚不深入,导致关于环境产业的系统分析仍然停留在比较低的层面,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工作。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张艳涛
    2009, (2): 62-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为自然与社会的冲突、手段与目的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科学与价值的冲突,但归根结底,集中表现为资本与劳动即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冲突。通过现代性这一独特视角审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则会发现,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乃是相反相成的。当代中国欲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社会欲和谐发展、当代中国人欲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扬弃资本逻辑,回归生活逻辑。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冯俊, 洪琼
    2009, (2): 68-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传统游戏说相比,后现代游戏说主要有如下基本特征:(1)前者仅仅局限于精神感知而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乃至割裂了艺术理想;后者则更加关注人的现实状况和人对生活的现实感受。(2)前者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自由,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后者则认为游戏具有"自主性","游戏"的核心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3)前者实质上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游戏观;后者则具有反本质主义的特征,强调游戏的"生成性"、"创造性"、"多样性"。(4)前者缺乏一种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实践性和对生命活动的"审美塑造";后者则认为游戏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现实活动而不单纯是一种精神追求,它是生命存在的当下参与。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张旭
    2009, (2): 7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信》中批判人道主义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他批判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这是他对《存在与时间》的"此在形而上学"的自我批判;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的历史哲学"与纳粹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亲和性的自我检讨。第二层含义以往未被重视。通过细致分析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可以找到海德格尔对纳粹意识形态隐含的批判。因此,海德格尔晚年哲学也应该同时被视为克服其早年哲学与纳粹意识形态亲和性的尝试。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吴潜涛, 郑小九
    2009, (2): 80-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开放包容大国胸怀的展示、自强不息精神的充分彰显、和谐文化的时代体现、志愿精神的弘扬等。对其进行总结是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充分实现奥运会社会价值的需要,也是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的需要。弘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精神遗产,需要深入推进奥林匹克教育,并将其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陈静静, 庄晓东
    2009, (2): 87-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民族文化认同置于一个多民族交往和对话、互相激荡影响的场域中予以考察,包括对少数民族网络的官方话语、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话语、商业诉求、个人表达四类话语形态的分析。在民族文化认知、情感表达等方面,网络都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提供了场域。在网络的场域下,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国家意识形态相互浸润,形成了多层次的民族和国家认同。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郭道久
    2009, (2): 9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服务型政府需要发挥第三部门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中国第三部门体制内和体制外二重属性的特殊性,却影响着其发挥公共服务的供给作用。需要认识到这种"二重性"与第三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限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区别对待不同形态的第三部门。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潜力,扶持第三部门的发展,以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所用。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刘青建, 刘杨军
    2009, (2): 100-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国际合作的相对收益问题,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观点存在着解释力不足的问题。一些美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批评和修正。但是由于他们的修正仍然是在体系层面,并把国家做了"黑箱化"处理,故还是不能解释当今国际合作广泛开展且深度加强的现实。因此,尝试引入国内政治研究的视角,打开"黑箱",建立研究相对收益问题的国内政治研究框架,来探讨国内政治对国际合作的作用和影响,以期弥补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相对收益问题研究的不足。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戴长征, 王海滨
    2009, (2): 107-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人口流动的迅速发展促使国际恐怖主义在民族争端、宗教狂热、种族冲突、国际难民、跨国犯罪等领域都集中显现出恐怖分子的跨界"流动性"。国际社会也因此面临着高科技恐怖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组织间关系日益密切、恐怖袭击方式更加隐蔽化、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一体化等危机,致使国家安全、国家或地区间关系、国际正常人口流动秩序都遭到严重威胁。国际社会需在反恐应急机制、完善移民法、国际合作等领域采取有力措施来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才能有效地保障国际人口的正常跨界流动。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宋学勤
    2009, (2): 114-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初,中国学人受西学影响很大,尤其在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建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以致被称为"梁启超式的输入"。这个概念的始作俑者是梁本人。但如果我们把梁启超的自谦当作它的真实含义的话,无疑会曲解这个概念,也不能对梁启超输入西学的贡献给予中肯的评价。其实,"梁启超式的输入"是基于中国视角而且伴随着浓重的中国情结进行的,他的思考始终围绕着中国,始终是从中国的问题出发,在理解、消化中西史学各自精义的基础上,加以融会创新,进而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当前,要做到学术文化的独立和中国化发展,"梁启超式的输入"应具有文化标旗的作用。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徐浩
    2009, (2): 123-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代希腊历史写作长期以来等同于神话传说和史诗。但自公元前6世纪起,古希腊人的历史写作具有了一种求真精神,开始了历史批判方法和历史学的孕育阶段;希罗多德秉承这种求真精神,以探寻的方法进行历史写作,开始了个案化的历史批判方法,从而使历史批判方法和历史学进入萌芽阶段;修昔底德主张历史著作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相,为此史学家必须对史料的种类、价值以及使用的原则、方法进行概括和分析说明,并付诸于实践,从而将历史批判方法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历史批判方法和历史学最终形成。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范玉刚
    2009, (2): 130-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德格尔诗之思的深刻在于他洞察了诗是人生存的历史性本源,诗启示着人生存在世界与大地之间的根本处境,并为人的历史性生成提供根基。在思与诗对话的真理之路中,海氏把运思、作诗与栖居关联起来,探寻存在澄明之路,其运思的诗化并不表明这条真理之路是"黑森林的浪漫",作为领悟者的我们必须对所谓"诗化哲学"有足够的警觉,对审美主义的价值要保持在一个限度内。这条真理之路尽管给我们以精神启发,但对它的现实意义不能无限夸大。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谷曙光
    2009, (2): 138-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宋代文体生存状况,从纵向的文学发展史来看,宋代的"一代之文学"无疑是词,但词在其时不是孤立地一枝独秀,而是与其他多种文体并立共存,相互间扶持、交流,乃至竞争;从横向来审视宋代诸种文体,散文无疑是众多文体间的纽带轴心,宋代文学以散文为中心而显出四通八达的变化。宋代文体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竞争,呈现为纵横交错、经纬交织的多元并存格局。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胡元梓
    2009, (2): 146-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冲突的历史。与权力、利益、战争与和平一样,"冲突"也是政治学的关键词之一。冲突与冲突的解决构成政治学领域重要的话题。对《冲突解决杂志》1957—2001年所发表文章的统计分析发现,西方政治冲突解决的理论研究,无论其研究对象和领域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具有共同的特征、理论和方法,表现在:(1)博弈论是西方学术界分析冲突的主要方法;(2)研究主要集中在沟通、协商、合作、威慑和调停等方面;(3)西方政治冲突的各领域研究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西方政治冲突解决理论推进了当代政治学的研究,使当代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出发点有了新的变化,使政治分析的着眼点从政治心理转移到政治关系方面,对于我们认识政治冲突与社会和谐、世界和平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臧峰宇
    2009, (2): 155-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探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路,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与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2008年12月22-25日在海口召开了“改革的哲学与哲学的改革理论研讨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