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2008年, 2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8-11-16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张景荣
    2008, (6):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共十七大报告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这里讲的结合,是从对立面内在联结的建立到这种内在联结在矛盾的运动发展中积极地、持续不断地动态实现的完整过程。主体要成功地将结合作为处理矛盾的一种具体方式,必须搞清楚客观形势以及主体自身有无实现这种结合的需求与需要,必须研究和把握对立面结合的时机和条件,研究和运用实现结合的恰当方法。十七大报告中所总结的"十个结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和处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论文
    李省龙
    2008, (6): 7-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反思的本质决定于对这种反思的历史需要,决定于具体的社会现实基础与社会意识基础。30年的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实现了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改革阶段的历史转换,使社会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化、复杂性和风险性的特征,我国社会正处于某种历史的转折点上。同时,30年的改革和发展也使我国形成了以执政党和国家的相关理论和战略决策为形式的主流意识体系和以各利益群体对改革的历史反思为形式的非主流意识体系,两种意识体系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已对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消极影响。科学地把握对改革进行历史反思的理论本质,是正确地进行这种反思,并通过反思解决我国当前社会意识矛盾、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途径。当前我国社会对改革反思的历史需要的性质决定了反思含义的多重规定性,也决定了反思的最终本质在于构建一个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演变与发展的积极的、总体性的和建设性的理论阐释体系,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与进步。
  • 论文
    张成思
    2008, (6): 14-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确估算分城市的通货膨胀持久性水平,对宏观政策制定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近发展的格点拔靴估计方法与传统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相比,前者能够较为精确地刻画中国不同城市的通货膨胀持久性水平,而后者在实际应用中则经常会给出错误的统计推断。对2001—2007年中国36个主要城市通货膨胀动态时序的持久性特征的研究表明,我国不同城市之间通货膨胀持久性水平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制定通货膨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城市通货膨胀持久性水平的差异纳入考虑范围,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性。
  • 论文
    刘怀宇, 李晨婕, 温铁军
    2008, (6): 2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城市快速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国乡土社会的农民作为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主体,其成本意识也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导致劳动力市场非竞争均衡的条件下发生重要变化:劳动力在农业投入中的机会成本异化于农业劳动投入的收入,而对应于城市预期打工收入,农村居民为了追求收入和闲暇的效用最大化而选择"被动闲暇"。目前,"被动闲暇"已经成为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的一个原因,导致粮食生产率降低。并且,随着这种符合市场经济的"理性小农"特征逐渐强于"生存小农",环境、资源及粮食安全等负外部性问题必然加剧。
  • 论文
    贾根良, 王晓蓉
    2008, (6): 3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创新能力的测评研究对理解创新、激发学习过程和政策制定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排他性地集中在可以进行数量分析的指标体系上,这种研究方法不能对以干中学、用中学和通过交互作用进行学习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忽视了影响创新能力形成的制度、组织和文化等更深层次的体制性因素。作为对这些缺陷的反应,体制研究的方法开始在国家创新能力研究领域中兴起,这种研究方法强调了企业微观组织与国家特定的体制类型之间的交互影响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性作用。对仍处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体制研究的方法对政策制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完善这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使之达到优势互补,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研究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前提条件。
  • 论文
    席涛
    2008, (6): 39-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风险是指经济供给因素或者经济需求因素产生的对经济增长和运行的不确定性影响。实体经济中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之间增长比例失衡,虚拟经济中资产价格大幅涨跌,这些都是中国经济中存在的或者潜伏的经济风险。需要使用政策、法律和监管等方法和程序,防范和应对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 论文
    杨伟清
    2008, (6): 45-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文明是与公共社会相伴随的一个概念。公共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公共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公共文明主要有四个基本的维度,即公共空间的文明、公共生活的文明、公共制度的文明和公务人员的文明。公共文明建设的三大困境为无身份意识的身份困境、相互性困境以及关联性困境。
  • 论文
    刘敬东
    2008, (6): 52-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力量催生了世界历史—全球化时代现代性问题的生成。尽管基于资本的现代性问题已日益凸显,但对仍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始终保持对商品、货币、资本、民主、自由、法治、科技之批判与建构的巨大张力,穿行在历史与伦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冲突中,依然是世界历史—全球化时代的客观法则和生存逻辑,是我们面对现代性问题所应当坚持的理念和实践抉择。
  • 论文
    李迎生, 韩央迪, 张瑞凯
    2008, (6): 61-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体上,北京市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已形成比较鲜明的三元格局,制度的覆盖率、待遇水平、运行机制、法规建设等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从城乡比较来看,该市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与发展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结合发达国家、兄弟省市的相关经验,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条件,可以认为,北京市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时机已基本成熟,该市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模式应是"整合模式"或"有差别的统一模式"。基于北京市的具体情况,应当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项目、分人群、分区域、分阶段地推进改革,最终实现建立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 论文
    洪大用, 龚文娟
    2008, (6): 70-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后,环境公正问题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话题。环境公正是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环境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涉及各种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污染风险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通过对西方(主要是美国)环境公正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的回顾和梳理发现,环境公正是多方环境利益主体在特定社会结构和历史过程中互动、建构的产物,因而不同社会的环境公正有着不同的表现,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也有所不同。当前结合环境公正视角来研究中国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论文
    欧阳锋, 徐梦秋
    2008, (6): 80-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科学论出现了"经济学转向",涌现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经济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科学政策专家和科学史学家是其主要贡献者。科学的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增长理论的诞生、经济学帝国主义、科学政策的演变与争论和当代科学哲学面临挑战及困难等因素促成了这一转向。随着这一转向,科学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传统的单向关系被打破,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已向科学论特别是科学哲学等领域渗透,经济学不仅是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成为科学哲学可利用的思想资源。这就拓宽了当代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视野,并可另辟蹊径寻求对一些理论难题的解决。
  • 论文
    王耀德
    2008, (6): 87-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术史观影响人们对产业活动的看法。从技术进化论来看,产业革命不是瓦特蒸汽机这一重大发明的后果,相反,后者是产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社会经济因素如工厂制度对产业革命起了重要作用。技术的产业化是从人类学意义上的能力到社会生产力的过程。跨越式发展中要注意引进技术与本土环境的协调。产业政策或技术创新政策,既要着眼于提高技术的生存能力,提高其适应社会需求的水平,也要着眼于提高产业或经济系统对技术的有效需求水平。
  • 论文
    杨光斌, 尹冬华
    2008, (6): 9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多以人民主权理论来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此得出中国只有本质民主而无程序民主的错误结论。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研究发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是基于本质民主理论即人民主权理论建立起来的,而且其构成单元和运行过程体现着代表制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因而是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统一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有普世性的民主理论内涵,又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创造。
  • 论文
    欧阳景根
    2008, (6): 100-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是政治能力的建设。为了建设政治能力,民族国家需要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政府、公民这三个结构性因素方面做出艰苦努力,把国家与社会关系建设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把政府建设成一个法治政府,把公民身份塑造成一种积极公民身份,并借此在这三个结构性因素之间形成积极的、良性的结构性相互关系状态,为政治能力的建设提供一种持久的结构性动力,以实现政治发展。
  • 论文
    林嘉, 范围
    2008, (6): 107-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包括个体自治、团体自治和国家强制。由于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缺乏民事主体平等性和互换性的基础,因此,劳动合同中的个体自治实际上是雇主单方主导的,对于劳动者而言其自治空间较小。因此,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不能简单地适用私法自治,而需采取多种调整方式,尤其是强调团体自治和国家强制,以协调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以及社会安全的利益。这一点在新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 论文
    宋彪
    2008, (6): 116-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地区公共服务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北京938路支5线公交车在河北廊坊遭遇当地长途客运车主拦堵事件,凸现出我国在跨地区公共服务中存在决策权安排、"溢出效应"补偿、政府补贴下的竞争、公众参与决策以及跨地区纠纷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制度缺失,这需要在区域合作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政府间的权力界定、交易、合作决策等制度。
  • 论文
    孟雁北
    2008, (6): 122-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搭售行为和拒绝交易行为是各国反垄断法均要规制的两种不同的限制竞争或可能限制竞争行为,反垄断法对其有不同的分析规则和判断方法。美国Kodak(1992)案表明,搭售行为和拒绝交易行为又会出现混合的情形。实践中,有时搭售行为是经营者实施拒绝交易行为的手段,有时拒绝交易行为是经营者进行搭售行为的手段,因此,我国《反垄断法》在实施中面对搭售行为和拒绝交易行为的混合情形,应当从行为的结果来认定行为的性质。
  • 论文
    赖大仁
    2008, (6): 130-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命题,可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语境中的具体转化。它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包括这一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形态,即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果。这种理论成果包括原典性"译介话语"、毛泽东文艺思想等"领袖话语"以及理论界的"学术话语"等基本形态。这些理论形态各有不同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并仍将不断创新和发展。
  • 论文
    刘勇, 黎爱斌
    2008, (6): 137-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博客文本写作有其社会文化背景——社会语境的"碎片化"、文化结构的"草根化"、网络文化生活的飞速发展,以及人际交流心理层面的深层原因——不断外向化的深度交流沟通的渴望、内心世界从"分享"走向"共享"的趋向。社会语境和文化结构以及网络生活的新变化,是博客文本写作产生和成长的沃土。博客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引发信息时代新一轮浪潮,极大地改变和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 论文
    刘凤云
    2008, (6): 143-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清代的官僚体制中,京官作为一个相当数量的官僚群体,其仕进与为官状态无疑是一重要话题。从京官的资历、能力以及俸禄入手,可以考察清代官场中与制度并行的潜规则。循资升迁在清代铨制中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其改变似与传统政治的颠覆同步。而将不堪外用的官员调用京职,说明了对京官优于外官的认识及选用的误区。同时,它告诉我们,科举选拔人才的形式与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而京官的薄俸与其地位的尊贵以及官员心理的预期都存在着矛盾,京官需要以精神自慰和道德自律战胜清苦,而薄俸的制度又需要以其他非正常收入进行调解。这些矛盾构成传统政治的潜在危机。
  • 论文
    高宣扬
    2008, (6): 151-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入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改革成为关乎中国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当此之时,一本以哲学家和教育家双重身份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的著作《行走于教育与哲学之间:冯俊教育讲演录》,于2007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兼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俊教授以广阔而深刻的哲学视野,系统总结他本人以及他同时代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的研究成果,既介绍了他个人及同行们的教育工作经验,又深入探讨了教育哲学理论的关键问题。这是一本值得引起教育界、学术界及广大学生及其家长们注意的新书,以便借由本书的出版,深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