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俊峰
    2008, (2):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陷入空前低潮的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承担起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作用,也给全世界一切关心、赞同和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开启了新的希望之路。如何在吸取各种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总结中国经验,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成为中国哲学工作者的基本共识,而且也是其共同使命。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俊峰
    2008, (2): 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其"总体精神"可以看作是一种"弱纲领",一种比较宽泛的包容性更大的界限性的概念。它以承认马克思文本中的异质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多种"面相"为基本前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从一个根上发源但有着多种分杈的理论总体,总体精神就表现为一种总体的质的规定性。我们现在所谓的"范式转换",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繁荣,克服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倾向,回到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精神的轨道上来,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批判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解放的学说的胸襟和境界。它要求为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条件。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维武
    2008, (2): 10-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是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和赞成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各自的个性化的探讨,以不同的论或史的形态来推进和实现的。毛泽东对湖湘学风的承继与发展,吕振羽对中国思想通史的整理与阐释,侯外庐对早期启蒙思潮的结合点的确立,张申府、张岱年兄弟对"三结合"的新哲学的建构,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形态。这种"一本而万殊"的合理开展,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呈现出多彩的色调和多样的形式,显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活力和理论魅力。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王志红
    2008, (2): 2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合理性与合法性、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关系的讨论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期待的意识形态敏感与学术推进的内在压力始终交织在一起。从现代性视野和政治文化哲学反思这一现象,中国外生建构型现代性焦虑症候对"刚性"意识形态结构的生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对"刚性"意识形态结构现代性焦虑的自觉认知及对马克思主义适度的政治期待与合理的学术推进是中国特色意识形态结构转型的一种科学理性态度。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胡为雄
    2008, (2): 29-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本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编写的全国党校和高校通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其划时代意义是结束了中国人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历史。这本书是1956年中央书记处提议、1959年着手编写、1961年出版的。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苏联1958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书,虽然受制于社会文化条件,但它仍有自己的特殊品位。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宋志明
    2008, (2): 37-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的传播者,侧重点放在唯物史观方面。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以中国固有哲学的优良传统为底色,承接并超越"自强不息"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中国近代哲学新思潮为底色,承接并超越进化论和启蒙主义;以改造中国社会为目标,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途径以及主力军等问题,深深打上了中国化的印记。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曾枝盛
    2008, (2): 43-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偶然性"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后马克思主义者利用这个范畴去解释历史,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必然论;用之去解释政治事件,以为自己的多元政治辩护;用之去解释辩证法,以为自己反对本质主义寻找借口。总之,后马克思主义者极力主张"偶然性"范畴的旨归,在于谋取"多元霸权"。我们必须反对后马克思主义者夸大"偶然性"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必然论"的唯物史观。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王晋斌, 刘元春
    2008, (2): 50-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导致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不平衡。资产结构的改变使资产价格上下波动,并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结构性的不匹配,机构资产的市场价值对利率变化更为敏感;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近两年城镇住房固定资产投资对利率相当敏感;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开始显现。针对资产结构的变化,宏观管理政策要作出调整,应采取小幅多频收紧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管制及创新并举的金融政策,以应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存在的潜在风险。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张雷声
    2008, (2): 58-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论》作为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艺术的整体",不仅直接体现在它的严密的逻辑体系结构和严谨的理论内容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形成这个严密的逻辑体系结构和严谨的理论内容的独特的方法论体系上。《资本论》之所以能成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传世之作,就在于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采用抽象法、系统分析法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结构,采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等分析经济范畴的辩证转化和理论的逻辑演化,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了解和把握《资本论》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方法论体系,是我们学习和理解马克思、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重要基础。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张旭
    2008, (2): 64-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约束:专业化约束、技术进步约束、资本约束、产业协调困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就业的挤压。这五个约束决定着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实际过程,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控制过程的设计就显得十分复杂。但是,循着收入分配制度和形式调整的思路,可以简化发展中国家的控制模型。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刘亚平
    2008, (2): 71-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行政领域充斥着各种对策研究。由于对策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它使得公共行政研究被实践者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所牵引,在当代问题中跳来跳去,难以形成累积性的知识基础;引导研究者过于关注实务细节,而不能抽象思考现实问题,从而极大地伤害了研究指导实践的能力。这种对策导向的研究危害了公共行政研究的品质,加剧了公共行政的身份危机。公共行政研究应当定位在帮助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其身处的现实上,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公共行政的实践。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刘刚
    2008, (2): 79-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肯定义利统一的基础上,先秦儒家有关义利观的论述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基本要求、中间要求与最高要求。先秦儒家义利观多层次的价值取向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以用于构筑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标准体系,包括底线标准、中间标准和高调标准。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中间标准应成为现阶段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普遍适用标准。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闫润鱼
    2008, (2): 86-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由是古老的,自由主义则是近世的产物。自由主义有多种形态,其本质特征是主张以立宪政治保障个人自由。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在终极价值上是认同自由主义的思想原则的,但受当下生存环境的制约,第一代自由知识分子对自由与富强做了互为工具与目标的处理,之后的自由主义虽则主张以个人自由为本,但为其留出的实际空间却比较有限。在宪政问题上,他们虽以在中国推行立宪政治为己任,却每每以所谓"民智未开"或"世界大势"等现实为由,或推迟实施宪政的时间表,或主张放松对于权力的限制。尽管如此,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在"说到底"处仍是以"发现""个人"为职志的,个人自由构成其言说的重要对象。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党秀云
    2008, (2): 94-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和自由市场之间的重要社会公共领域,公民社会有其特有的价值追求与功能表达。公民社会的精神就是公民社会所持有的价值与信念。公民社会的精神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与灵魂所在。公民社会所倡导的志愿精神、人本精神、法治精神、契约精神、自治精神对于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与深远的社会意义。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张广生
    2008, (2): 101-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终结,"三个世界"的国际秩序格局趋于瓦解,关于未来世界秩序模式的争论也兴盛起来。未来世界会回复到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威斯特伐利亚模式?还是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整合成普遍同质社会?或是会在文化价值的区别与认同中形成以文明为单元的新秩序?要把握世界历史的命运,与其做出草率的预断,不如在审慎的梳理中辨明这些可能性背后的逻辑。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金香海
    2008, (2): 107-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但从近代以来,日本用武力挑战在东亚存在几千年的中华秩序,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种历史的和思想的痕迹仍然在日本现实的政治外交和安全问题上有所反映,形成中日两国的战略冲突结构并阻碍着东亚地区多边合作的进程。东亚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认同东亚历史,吸取历史经验,共同走向未来。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廉思, 孙国华
    2008, (2): 114-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台湾当局选务机关决定于2008年3月22日举行民进党提出的"入联公投",并决定同时举行国民党提出的"返联公投"。"公投"问题不仅成为台湾岛内政治斗争的焦点,而且成为海峡两岸及中美双方高度关切的问题。台湾"公投"依据的原理虽然是民族自决原则,但由于台湾本身不符合民族自决的主体资格,因此其实施的"公投"不具有法律效力,是对国际法真实含义的歪曲,其实质是试图通过"公投"来实现"独立建国"的设想。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圣平
    2008, (2): 122-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权法》是以不动产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规则体系,其施行无疑会对同样以不动产(房地产)为调整对象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产生重大影响。《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修改应秉承公法与私法合一的理念,厘清法律中的公法关系和私法关系,分别修改和完善相关规则,全面贯彻《物权法》的规定。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童兵
    2008, (2): 130-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梳理西方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权力制约的历史论证,强调现代政治的铁律: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重视和开展舆论监督是实现权力分持和权力制约的有力手段。目前存在一些有害于舆论监督的不健康走势。为构建平衡权力制约与权利维护新机制,应在以下方面采取有力举措:进一步明确舆论监督目的,抓紧舆论监督管理的立法,强化公民参与舆论监督的管理,调动新闻传媒和记者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加强公民在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位,加大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胡河宁, 胡昭阳
    2008, (2): 138-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传播理论模式是研究者对组织活动的观察、理解、分析的方式和假设。在对美国几种有影响的"传播-组织"、"平衡"、"学派-过程"等组织传播理论模式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具有本土语境特征的组织传播"结构-关系"模式。结构是深藏于组织内部各要素的组合形式,以对组织传播特征的控制暗示着组织的价值与信念;关系是渗透在组织传播复杂多样过程中的意义交流,是掌握本土组织传播多维面向的基本方式。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苗东升
    2008, (2): 146-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还原论的简单性科学,其认识论是机械的反映论,忽视实践经验的作用,相信科学理论研究的唯一关键是逻辑推理。复杂性研究要求放弃这种认识论,重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对认识运动的影响,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根据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思想,从多方面考察毛泽东《实践论》的先进性,总结世界复杂性研究的经验,有助于探索建立复杂性科学的认识论。
  • [专题]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王锦刚, 王洪波, 曹延莉
    2008, (2): 153-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紧紧把握、深入反思时代精神,进行了激动人心的理论创新。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的高校文科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是其中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