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段伟文
    2007, (3):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整体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至少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同时它也是东方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质。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明确提出整体论(holism)这一范畴,以此彰显“在自然界中,通过创造性进化而产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趋势”。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金吾伦, 蔡仑
    2007, (3): 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整体论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整体论的整体不能归结为其组成部分,整体就是整体。在对整体论概念的生成、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含义的演变做出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几种重要的整体论作剖析与评述,指出系统整体论的局限,预示整体论可能发展的新方向,特别强调生成整体论的内涵、机理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肖显静
    2007, (3): 1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现代科学是以机械自然观作为基础的,由此形成相应的方法论原则。实际上,自然存在整体性的方面,由此将近现代科学方法论原则应用于认识自然时就存在欠缺,很大程度上不能体现自然的整体性,造成环境破坏。鉴于此,科学研究需要从机械论走向整体论,探寻新的方法论原则,以获得对整体性自然的更加正确、全面、系统的认识,以有利于环境保护。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段伟文
    2007, (3): 17-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对还原论产生了强烈的路径依赖,但还原论者如果不诉诸创世模式和表征主义就无法证明还原论是唯一合理的科学方法论。还原论的认识论基础是表征主义和理论优位的科学观,其形而上学暗示是本质主义的外在存在论和构成性的实体实在论。为了实现从还原论到整体论的嬗变,一方面,应该在内在关系论的认识论基础上将科学视为人类有限的知行体系,引入现象论的参与存在论与生成性的关系实在论等形而上学预设;另一方面,坚持互补、超越层次与领域、重视过程与关系等方法论原则。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宋志明
    2007, (3): 24-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新儒家所利用的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资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另一种是黑格尔以后的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狭义新儒家比较重视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资源,广义新儒家比较重视理性主义的思想资源。梁漱溟开发和利用柏格森哲学,在援西方哲学入儒的方向上迈出了第一步。冯友兰开发和利用新实在论,创立了新理学。贺麟开发和利用黑格尔哲学,创立了新心学。牟宗三采取与康德对话的方式,创立了“道德的形上学”。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王鸿生
    2007, (3): 3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历史学角度看,儒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态。从宗教学角度看,儒文化通过教化追求价值理想,强调自我功夫,张扬人性和个性,而非信仰的皈依,因而对政治权威的约束力不比宗教。从科学角度看,儒文化包含学术,但把求知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因而不能使认识穿越人文直指事物。从政治学角度看,儒文化仅从统治者的立场思考权力,没能在政治主体问题上实现理念革命。儒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其现代转型,延伸到中华现代文明,仍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价值资源。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罗安宪
    2007, (3): 37-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家对人之命运持一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所以如此,因为只有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一切,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淡泊与自由。而道家把心灵的宁静、淡泊与自由,看得比其他的一切都更为重要。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既是道家所追求的精神生活,也是道家天命论的立论基础和出发点。不把道家的天命论同其心性论联系起来,就无法区分儒、道天命论的差异,也无法理解道家天命论的真正含义。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杨武金, 周志荣
    2007, (3): 4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指名词是否能以及如何能作句子的主语这个难题,一直是逻辑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对此,蒯因提出过本体论承诺的观点。事实上,在作出本体论承诺之前,必须约定一个本体世界,即对象的存在与否只能在本体世界中进行讨论。这一点是整个问题解决的关键。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杨天宇, 朱诗娥
    2007, (3): 49-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收入再分配刺激消费需求是有前提条件的。只有在边际消费倾向与居民收入呈“倒U”型关系的情况下,收入分配政策才能起到提高总体边际消费倾向、扩大总消费的效果。计量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大致呈“倒U”型关系,即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因此,实行缩小收入差距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居民的总体边际消费倾向,扩大总消费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陈璋
    2007, (3): 57-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经济学方法论角度看,近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有其深刻的、独特的基本特征,不能简单地应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问题,因为基本特征的不同取决于基本假设条件的不同。从中国经济增长数量的角度看,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结构、科学进步机制、历史传统和经济基础等,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从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原则和规范,但不能简单地接受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基本假设条件。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李迎生
    2007, (3): 63-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于比较稳定、协调的社会形态而言,转型社会是社会发展最为快速的社会,同时也是社会代价集中付出的社会。快速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结构功能的失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失衡、中国独特的社会转型的困难等导致了转型时期社会代价的形成。而现阶段社会代价支付与补偿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严重缺陷,诸如支付主体的错位性、支付方式的转嫁性、代价补偿的滞后性,则是引发当前社会成员、社会群体等不同主体之间尖锐、复杂的利益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出发,健全、完善我国的社会代价补偿体系乃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孔祥智, 涂圣伟
    2007, (3): 71-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MNL模型对我国东南部地区农民的养老意愿进行的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状态等个体特征对农民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各家庭特征对农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地区的农民养老意愿存在较大差异。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黄卫伟, 王丙乾
    2007, (3): 78-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知识的观点将企业看作专门从事知识的创造和内部转移的社会团体,其在内部转移知识及向外部企业转移知识的相对效率,决定了企业的边界。跨国经营是一个知识创造和转移的渐进过程,知识转移成本而非交易成本,能够更好地解释这一过程的演进机制。知识转移是企业成长问题的核心。构建一个与西方企业接轨的、高度流程化的、建立在IT系统上的知识体系,克服知识体系的难以编码性、难以传授性、结构性缺失和结构不对称,应当引起中国企业的重视。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曾湘泉, 王剑
    2007, (3): 86-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伙伴关系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用于协调社会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理论范畴和政治工具,政府、雇主组织与雇员组织是社会伙伴关系的主要方面。社会伙伴关系的四个关键要素是:强调伙伴之间的相互认可、共同参与决策制定、雇主对雇员实施综合职业培训以及进行企业制度建设。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综合,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伙伴关系可以被运用于建立国家层面及企业层面的新型关系。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杨雪冬
    2007, (3): 93-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理解现代合法性的本质和实现,就必须从现代国家出发。现代合法性的实现过程不仅涉及国家与公民、国家与经济的关系,还必须考虑到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在选举作为合法性产生和转化的基本机制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应该重点研究合法性的维持机制问题。目前,合法性面临着来自消费文化、管理合理性及全球化的挑战。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许海云
    2007, (3): 104-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约的内向型和外向型发展贯穿于其历史进程的始终,北约军事-政治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构成了北约内向型发展的主要内容;北约组织规模的扩大及其在冷战格局中的国际干预行为,则成为北约外向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冷战时期,冷战化的意识形态是促成北约对内不断深化其组织机构、对外逐次扩张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以及冷战思维,则成为新历史条件下,支撑北约对外战略、联盟体制改革以及不断东扩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现实指导。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张广生
    2007, (3): 112-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尼斯的传播理论提出了媒介影响文明的两重范畴:时间-空间偏向和口头-书面偏向。他认为,建立在传播基础上的比较政治视野比那些仅仅考虑生产或宗教关系的研究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社会的兴衰。历史被占支配地位的媒介划分成不同的发展时期,这些媒介把信息记载和转化为一定的知识体系,而一定的知识体系又与既定政治社会的权力结构相匹配。媒介和社会的互动造成了传播的偏向,传播的偏向强烈地影响了该社会的文化定向。透过传播的偏向,我们不仅可以辨识文明的特性,还可以预断文明的未来。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杨建顺
    2007, (3): 118-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计划的确定过程具有强烈的价值选择、诸利益的调整等特征,它不仅是行政层面的问题,而且是行政法层面的问题;不仅是立法层面的问题,而且是政治层面的问题。在现代国家,这种计划过程的混合性要素必将不断加强,因而决定了行政法学对计划行政的研究,不应仅限于行政或者行政法的层面,可以也应当确立多维的视角;不应仅限于经济合理性、技术合理性和法规范适合性,而应当同时对作为社会统合的计划展开研究,架构其应有的制定、决定构造,探究计划确定过程中的政治合理性。在确认政府在行政计划中的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如何贯彻科学、民主、法治的理念,架构各种利益均能得到充分表达和具体实现的计划确定机制,乃是包括行政法学在内的功能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高圣平
    2007, (3): 126-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经验表明,动产融资担保制度的构建以便捷动产担保交易、提高动产融资效率为目标。以此为标准考量我国相关制度,不足及缺失之处较多。动产担保物的范围应当尽量扩大,相关立法方法应予修正;动产担保权的公示应当建立统一的登记机关,简化登记内容与登记事项;动产担保物上竞存权利之间应依“先公示者优先”确定其优先顺位;动产担保权的实行制度应引进自力救济途径,同时完善公力救济途径。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姜栋
    2007, (3): 134-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反倾销法诞生之后,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均同美国国内贸易保护的需求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当代,更是成为美国进口管制的主要工具。美国反倾销法在起源阶段摆脱了反托拉斯法的模式,走上了灵活的行政制裁的发展道路,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揭示美国反倾销法在贸易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必然性。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潘天强
    2007, (3): 140-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鬼、兽之间的挣扎过程。21世纪开端,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红色经典”的出现,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发展,也给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新的课题。网络游戏和动漫,这些通过数码技术创造出来的新艺术形式中有许多可以渗透包含英雄主义价值观的空间。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陈阳
    2007, (3): 147-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俄罗斯文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辟了狂欢节仪式与文学艺术体裁的形成与发展关系这一研究视角。狂欢仪式本身对于民众富于影响的特征,以及通过这种仪式引发有关世界思考方式的变化,对电影叙事发展的研究极具启发价值。电影在诞生之初就具有狂欢节变体的特点,“庄谐”同一又是其发展至今的一个基本特征。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刘劲杨, 艾志强
    2007, (3): 154-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译本在中国传播至今已75周年。为了回顾自然辩证法事业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展望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未来走向,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承办,2007年4月21—22日在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了“历史回顾与未来走向:2007年自然辩证法发展史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代表围绕自然辩证法历史回顾、学科定位、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王玉平研究员等发表了讲话。陈光教授主持主题报告会。
  • [专题研究] 整体论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
    闫秀敏
    2007, (3): 155-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推动我国管理哲学的创新,2007年4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在北京皇苑大酒店共同举办了“全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在我国管理哲学领域成绩卓著的肖明教授、崔绪治教授等知名前辈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著名哲学家成中英教授,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近6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就管理哲学在中国发展的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