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研究] 农民工问题与解决思路
  • [专题研究] 农民工问题与解决思路
    郑功成
    2006, (6):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出现并不断壮大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作为联结城乡的纽带,这一特殊群体客观上构成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其所面临的问题亦是现阶段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国家必须妥善应对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农民工才成为中国现阶段最令人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问题才成为学术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专栏刊发的四篇文章,就是在针对农民工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围绕着农民工问题与解决思路这一主题,从宏观与微观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力图展示的是中国农民工问题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的是中国农民工问题的发展趋势及解决方略。
  • [专题研究] 农民工问题与解决思路
    郑功成, 黄黎若莲
    2006, (6): 2-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它正在由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推进力量向新时期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转化。农民工问题直接牵涉到亿万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包含了经济利益、社会权益、政治权力及文化融洽、精神和谐等内容的综合性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变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从而迫切要求国家通过调整制度安排及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能否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否加速推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应该将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我国未来十年发展中的头等大事,采取统筹考虑、综合协调、近中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思路,稳妥有序地为农民工提供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机会,最终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 [专题研究] 农民工问题与解决思路
    岳经纶
    2006, (6): 14-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初,当农民工从农民阶层中分离出来时,国家没有及时通过劳动政策与法律对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业化和市场化时代的新型劳动者的地位进行确认。可以说,国家劳动政策的缺失是造成我国目前农民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随着农民工队伍的壮大,特别是他们在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加强,以及他们生存环境的恶化,国家才开始调整与农民工的关系,视其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并通过劳动政策对农民工的权益做出回应。
  • [专题研究] 农民工问题与解决思路
    杨立雄
    2006, (6): 20-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正式组织资源的缺位,农民工只能倚重于自身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寻求社会保护。而这种网络由于自身的局限,无法与高度科层化的利益集团进行博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为了保持区位竞争优势,进行福利竞赛,使农民工的处境进一步恶化。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培育农民工利益集团,达到博弈双方力量的均衡;二是考虑农民工的外出动机和户籍制度等约束条件,制定农民工社会保护政策。
  • [专题研究] 农民工问题与解决思路
    韩克庆
    2006, (6): 27-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圳、苏州、北京、成都四个城市的个案访谈资料表明:农民工城市社会地位的获得受到诸多制度性障碍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地域排斥等方面。在城市生活中,农民工主要通过教育和技能实现向上流动,而逆向流动则是他们面临城市社会排斥的一种无奈选择。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魏德东
    2006, (6): 33-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斯密、休谟、孔德、马克思,到韦伯、迪尔凯姆、詹姆士、荣格、弗洛伊德和皮特·伯格,尽管这些社会科学大师对宗教的具体看法各异,但其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形成了近三个世纪以来的主流宗教观:宗教妨碍理性思维,是非理性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人类对宗教的需求会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宗教的消亡。这一观点后来被归纳为“世俗化命题”,成为理解宗教现象的主流范式。然而,这一范式遭到了美国经验的严峻挑战。自19世纪以来,美国宗教一直与现代化齐头并进,丝毫没有衰弱的趋势。在最近的150年,美国教会成员的比率实际上增加了1倍,其他的宗教信仰指数也平稳发展,成为世界上宗教性最强的发达国家。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斯蒂芬·沃讷
    2006, (6): 3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宗教社会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理论范式。新范式是理解美国宗教的框架,旧范式则来源于欧洲的宗教传统。新范式的内容包括理性选择理论、似真性理论和仪式理论。目前,新范式开始运用于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宗教研究,似乎要成为普世性的理论模式。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杨凤岗
    2006, (6): 4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强宗教管制的实际效果是否能够减低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行为?加强宗教管制只能是导致宗教市场的复杂化,即出现三个宗教市场:合法的红市,非法的黑市,以及既不合法也不非法或既合法又非法的灰市。只要宗教组织在数量和活动上受到政府限制,黑市就必然会出现;只要红市受到限制和黑市受到镇压,灰市就必然会出现;宗教管制越严,宗教灰市越大。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宗教灰色市场越大,新兴宗教就越有可能兴盛,从而带来社会的不稳定。灰色市场的存在及运作机制,显示宗教管制效果的局限并不以人们的主观努力为转移。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魏德东
    2006, (6): 48-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宗教社会科学是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对宗教的实证研究,包括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客观性和实证性是宗教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宗教社会科学力求对宗教现象做出中立与精确的描述和解释,并以此区别于宗教界、政府、公安等部门对当代宗教的关注。宗教社会科学的进步有助于建立符合中国宗教实际的宗教学一般理论,同时也有益于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郑杭生, 杨敏
    2006, (6): 55-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社会实践发生了结构性的巨变,也显示了它具有的两股巨大力量——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的力量和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的力量。当今世界每一项重大的动态变化也都包含着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我们把研究这种结构性巨变及其二维效应的理论称之为“实践结构的社会学理论及其二维视野和双侧分析”(简称实践结构论)。从社会学研究“中国经验”的“全球”与“本土”话语之争的再度激活,到“广义转型论”与“狭义转型论”实质性分野的明朗化;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生命力的再发现,到现代性彰显以来新兴社会科学(如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共性和个性的侧重差异,再到当前我国政学两界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都需要一种更为开阔的社会学理论视野。通过这一视野,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把握现代性全球化和本土社会转型的一体两面性,而且可以重新认识在中国新型现代性实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不懈追求和新的活力。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贾俊雪, 郭庆旺
    2006, (6): 65-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冲击会通过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传导机制对一国的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影响。分析表明,美国经济冲击对我国实体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显著,且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传导机制发挥作用;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总体上有助于经济稳定,而实际关税率的下降则不利于经济稳定;金融自由化进程总体上不利于经济稳定,而产业结构升级、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调整、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贬值以及相对稳健的财政和金融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减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李省龙
    2006, (6): 7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改革进程在实质上由以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目标的经济体制转轨和以构建全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现代社会制度为总体目标的社会制度转型两个发展阶段构成。目前,我国改革的发展已开始进入以社会转型为标志的一种较高级且较特殊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和经济—社会问题的大量存在是转型社会的常态,其发展也因此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与高风险性。在现有的制度—体制下,社会调整是缓解现存经济—社会问题及其矛盾,并将其控制和保持在最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范围内的基本途径;而建设和谐社会则是解决现存经济—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陈中立
    2006, (6): 80-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思维方式的引领。思维方式没有对错之分,却有优劣之别。“向古看”的思维方式不可取。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的最基础性的思维方式,乃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于引领和谐社会的构建来说,最优的思维方式是带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由它自身的起点高、视野宽、思路活的特点,以及构成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整体论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三个组成部分的优点所决定的。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邬焜
    2006, (6): 86-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人类生产形式的范围采取狭义化处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范畴进行割裂化的理解和规定,导致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整个唯物史观理论具有机械论的色彩。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具体阐释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交往关系的生产等四种生产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生产”的理论。对这一理论重新解读和挖掘,我们将会看到人类社会生产形式以及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特征。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刘劲杨
    2006, (6): 93-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决定论问题是哲学和科学领域内的一个复杂问题。复杂性科学使决定论面临巨大冲击,动摇着经典科学基于简单性信念的世界图景,引发持续不休的论争和困惑。通过对相关重要观点进行细致的梳理、厘清和深入的反思,对决定论与非决定论概念重新界定和分析,将会突破通常对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简单二分。复杂性是对严格决定论的彻底否定,但这一否定并不必然导致科学的非决定论,而是呈现为新的科学图景。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刘永谋
    2006, (6): 101-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柯否认实在的、一致的和普遍的人性的存在,认为它只是历史性建构起来的观念。就精神气质来说,福柯的反人文主义是一种超越传统人文主义的“人文主义”。他对现代人的形象进行了独特的描述,认为现代人是权力对现代个体全面奴役的产物,进而批判了现代西方文明泯灭差异性、用普遍性凌驾一切的本质。在福柯看来,现代社会通过三种客体化的方式将人改造成符合主体标准的现代人。针对现代人的历史境遇,他提出了局部斗争和现代生存美学作为人的解放的方案,但是两个方案存在着很多缺陷。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樊浩
    2006, (6): 107-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伦理实体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中提出并充分阐发的重要概念。在黑格尔道德哲学体系中,伦理实体是由家庭——市民社会——国家诸形态构成的辩证发展的体系。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实体;市民社会是过渡的和否定性的伦理实体;国家是复归的和否定之否定的伦理实体。在伦理实体的这三个结构中,都存在着由“伦理的实体”蜕变为“不道德的个体”的可能与危险。伦理实体的概念与现实中存在的伦理—道德悖论,要求进行道德哲学的转向,由对个体伦理、个体道德的关注,进展到对实体伦理、实体道德的追究,建立以个体伦理—实体伦理为二维坐标的道德哲学体系和伦理精神体系。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李红
    2006, (6): 116-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话伦理学是由当代德国哲学家阿佩尔和哈贝马斯共同主张的伦理学思想,这既是一种认知的、普遍的伦理学,也是形式的、程序的伦理学,同时还是超越了基础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后形而上学的伦理学。阿佩尔以先验语用学为对话伦理学提供了哲学的基础,阐明了以交往合理性规范道德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王伯鲁
    2006, (6): 122-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梳理社会技术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社会技术观念形成的理论背景以及社会技术样式,揭示社会技术形态的主要特点与社会技术系统的建构机理,探讨社会技术的地位与作用。社会技术是一类广泛存在的技术门类,对它的探讨有助于拓展技术哲学研究领域,推进技术哲学研究的深化,实现技术哲学两种学术传统的融合。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欧庭高
    2006, (6): 128-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确定性的约束下,科技创新从个体走向群体,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从科技创新文化中可以透视出主体文化、组织文化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的内涵。科技创新主体文化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精神,包括科学精神、社会精神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科技创新组织文化在于通过创新资源整合而表现出来的共生文化,包括共同价值观、组织秩序和风险分摊三个方面。科技创新社会文化是科技创新与社会文化互动的结果,有观念情结、需求享受、规范秩序、风险共担和人的发展五个方面的含义。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郎佩娟
    2006, (6): 135-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是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较大改革,这一改革对于提高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以及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都有积极意义。改善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行政法环境,必须合理解决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中行政法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建构起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的行政法制度体系,使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活动规范运作。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姜惠琴
    2006, (6): 142-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英美法律对于董事注意义务及其判断标准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而我国公司法却对董事的注意义务的规定付之阙如。在修订《公司法》时,应当借鉴英美国家在董事注意义务方面的规定,根据我国的立法现状与现有国情,适当引入主客观结合的判断标准和经营判断准则。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郭小聪, 肖生福
    2006, (6): 147-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行政学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困境:一方面,中国行政学的建设和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着不少问题、不足与误区;另一方面,中国行政学的建设和发展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挑战。为了摆脱困境,提高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的水平,我们必须有面对困境的勇气,并切切实实按学科建设的规律把学科建设落到实处。只有这样,中国行政学才会有一条好的出路。
  • [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
    贺更粹
    2006, (6): 153-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10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举办的“纪念石峻教授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楼宇烈、朱德生、孔繁、蒙登进、方克立、陈瑛、李振霞、许全兴、傅云龙、蔡德贵、曾春海等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代表,周立升、陈庆坤、王兴国、伍雄武、温克勤等人民大学哲学院(系)五十年代第一二批毕业生代表,杨宪邦、乔长路、方立天、张立文、钟宇人、李毓章等人民大学哲学学科的代表,我国自实行学位制度以来石峻教授指导的历届博士硕士生及其弟子后学,石峻先生的哲嗣石山以及人民大学哲学院领导,共8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