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2004年, 1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4-11-16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马凯
    2004, (6):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3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央作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对于这次宏观调控,在启动伊始就众说纷纭,这种争论既来自国内,也来自海外,既来自经济理论界,也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现在认识逐渐趋向统一,但仍有不少不同看法。为什么对这次宏观调控的认识,要比历次宏观调控争论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主要是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们的认识对象即经济运行本身比过去复杂得多;同时,这次宏观调控是在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处在苗头性、倾向性状况时提出来的,这较之矛盾充分暴露后统一认识要相对难一些。
  • 论文
    陈享光
    2004, (6): 8-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改革改变了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的分配效率,同时也改变了制度的绩效或效率。分配效率和制度效率构成改革效率的两个方面。分配效率取决于能否根据机会成本原则把资源在政府和民间部门之间的分配控制在效率边界上,而制度效率则取决于制度安排。为了保证分配效率和制度效率的提高,需要把流量调整改革、国有经济的有选择退出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增量资源的均衡分配,有赖于国民收入流量调整和改革;存量资源的均衡分配则需要通过国有经济的有选择退出来实现;制度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重在产权制度的创新。流量调整改革、国有经济的有选择退出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是实现改革效率的必由之路。
  • 论文
    韦伟, 傅勇
    2004, (6): 16-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辨析人口流动模型中的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关键分歧,即农业劳动者在城市的工资是如何决定的,可以解释为什么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没有显著提高中国农民的收入,以及巨大的城乡差距为什么没有导致农业劳动者在城市中的大量失业等问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关键在于:中国经济转型中保留的城乡间的存量体制具有自我强化的机制,城乡二元体制的转换可能因为城市部门缺乏激励而陷入停滞。
  • 论文
    汪昌云, 汪勇祥
    2004, (6): 23-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股、法人股的存在降低了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导致证券定价缺乏效率,从而降低了社会福利。必须对国有股和法人股进行流动性变革,以合理的方式消除国有股所包含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流动性变革的关键在于国有股的合理定价,因此,在国有股定价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非流通股的控制权溢价、非流通股在投资者财富中所占的比重、流通所受限制时间的长短及股价波动性等因素。
  • 论文
    段忠桥
    2004, (6): 29-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方学者的用法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被用来指称一种植根于西欧大陆并与东欧(主要是俄国)的马克思主义相对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徐崇温同志却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去涵盖那些70年代以后出现于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流派,这种用法导致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逻辑矛盾。
  • 论文
    孙美堂, 杜中臣
    2004, (6): 35-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即"人化"———依"人"的价值、向"人"的理想改变外部世界和人本身,使之美化、完善化。这一改变有两个向度:外向扩张的向度和内向完善的向度,其中后一向度更典型地反映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人化"诠释有助于我们重新反省当今流行的"技术—经济"扩张型文明观,反省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的内在缺陷,提供重建"人"的理想与价值的新思路。
  • 论文
    宋志明
    2004, (6): 41-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近代哲学在本体论方面实现了由应然到实然的转向,不再像古代哲学那样特别关注本体的价值意义,而转向本体的存在意义;在发展观方面实现了由健动到进化的转向;在知行观方面实现了由伦理型到知识型的转向;在人学观方面实现了由"子民"观念到"国民"观念的转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重新发现了人,意识到人应有的价值和尊严,中国哲学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 论文
    魏博辉
    2004, (6): 49-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个民族的哲学语言潜在地规范着该民族的哲学思维方式。具有象征意义的汉语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显现出了中国哲学语言的"会意性",这种"会意语言"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 论文
    曹刚
    2004, (6): 56-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伦理学具有程序性特征,但其根源不能仅仅归结为它的集体性决策的性质和它的民主社会的背景,最深刻的根源还是它的经验主义性质。应用伦理学中程序设置的目的也不能仅仅归结为达成共识,因为达成共识是程序设置的主要功能,但却并非它的根本目的。程序的建构必须以形成合理的道德决策为中心,以克服道德决策中的三个限制性因素为目的来进行。因此,应用伦理学中的程序应体现出民主化价值、理性化价值和正当化价值,其程序建构应遵循自主、中立和平等三个原则。
  • 论文
    李建华
    2004, (6): 62-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已步入了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其特点就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充斥着不确定性,人们似乎陷入了不确定性的社会与以确定性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矛盾之中。可以断定,在风险社会中建立伦理秩序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在风险社会中建立伦理秩序,关键是要理顺社会的交换关系。
  • 论文
    汪天文
    2004, (6): 68-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去考虑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其实社会时空与自然时空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与自然时空的比较,可以引出社会时空的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而通过探讨社会时空的内涵,又可以进一步揭示社会时空的结构与社会生活质量的关系,从中得出不同社会条件下人类生存的状况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 论文
    汪泽英, 曾湘泉
    2004, (6): 74-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城镇企业职工退休时间的选择呈现出如下倾向:现行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激励职工按法定年龄退休,而不是推迟退休年龄;在条件允许时职工更趋向于提前退休。有关的调查数据验证了这一结论。
  • 论文
    王爱平
    2004, (6): 79-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文化认同问题。调查表明,印尼华裔青少年这一群体具有比较强烈的华人认同意识。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承传、保留了中华文化传统,而且比较强烈地认同这一文化传统,通过认同华人文化来保持华人身份的认同。同时,他们也接受了印尼和西方的一些生活习惯与思想观念,正在塑造新一代印尼华人文化。
  • 论文
    徐辉
    2004, (6): 86-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世纪初"科学"代替"格致"用语,新文化运动中请进"赛先生";"科玄论战"折射出科学理性与传统人文的冲突;民国时期科学在艰难条件下发展,并常常被一些社会政治学说用作其真理性的标识;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在某些时期有较大发展,但常受到政治运动的严重干扰;改革开放以后科学得以正本定位,人们对其经济、社会和精神价值获得了正确认识。
  • 论文
    谭长贵
    2004, (6): 9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是在一个人与环境相对独立的语境里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借助一个非系统的语境平台解读一个具有系统结构的话语,因而形成了语境和语义的错位。人与环境的关系只有在系统观语境里才能找到恰当的答案。构建人与环境关系的系统观语境是环境哲学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应打造新的环境保护观念,拓展环境内涵,更新主体理念,转换科技形态,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 论文
    刘青建
    2004, (6): 100-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国家主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可以提出两个新概念:国家主权的本质与国家主权的行使。国家主权的本质是对国家主权的理论表述,国家主权的行使是对国家主权的实践表现。在国家主权发展的历史中,主权本质与主权行使不仅具有同一性的一面,而且具有分离性(矛盾性)的一面。人们对国家主权的认识以及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是基于对主权同一性的认识,而主权的困境则是由实践中主权本质与主权行使的分离性所导致的。区分国家主权的本质与国家主权的行使,有利于解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主权所面临的困境问题。
  • 论文
    刘海波
    2004, (6): 106-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传统政治科学的视角下,欧洲联盟 共同体机构具有结构性特征;欧盟政制联邦主义和邦联主义的混合特征与美国联邦主义和德国联邦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欧盟政制目前的改革方向———在理事会决策更多问题上使用有效多数表决规则,忽略了如下问题:该项制度不能保证决策的审议性,并有可能强化欧盟机构的中央集权。双重主权、双重公民资格的现代联邦制结构,而非在一般性机构中进行邦联制与联邦制的混合,能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 论文
    单少杰
    2004, (6): 113-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亨廷顿所虚拟的"2010年全球战争",是他就所谓"文明冲突"问题所作的一个凝练的比方,一个概要性的思想实验。从价值取向上看,这个"虚拟战争",一是要凸显西方文明正处于敌人远多于朋友的孤立境地,二是要强调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文明,应奉行反西方普世主义的国际政策和反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内政策。从事实判断上看,这个"虚拟战争"既抓住了一些事实,如对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关系的阐释和预测;又夸大了乃至曲解了一些事实,如对东亚文明尤其是对大中华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关系的阐释和预测。
  • 论文
    吴飞, 吴风
    2004, (6): 122-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专业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作为对从业者自身的一种自觉的规范和约束,是新闻专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涵。在职业社会学的层面,职业伦理道德属于确认行业范例的内部规范和行业组织的自律。我们通过对各种新闻采写方法的接受程度、新闻职业伦理道德形成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对新闻工作者某些行为的认可程度、对采编人员职业追求各要素的重要性评价等四方面不同内容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国新闻媒体的从业者正在逐渐形成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但是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 论文
    胡河宁, 叶玉枝
    2004, (6): 130-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传播是西方传播学家族中四大显学之一。受我国传播学理论引进与研究语境的影响,组织传播学科在我国几近空白。本文通过追溯组织传播研究的历史,对与组织传播关系密切的管理沟通、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界定,阐述了组织传播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 论文
    王伯鲁
    2004, (6): 137-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简述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世界3概念界定的模糊性,概述了各种世界4观点以及在世界4问题上的争论,最后提出解决世界4问题的途径。应当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进行修正,把世界3界定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化世界或属人世界),而不仅仅是认识活动的产物(知识世界)。这样,波普尔"三个世界"的划分在逻辑上就是充分的和无懈可击的,目前的各种世界4概念都可以纳入新的世界3范畴之中,是隶属于世界3的亚世界。
  • 论文
    章辉
    2004, (6): 143-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精神实质,现代性可分为启蒙现代性和哲学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思和批判。从现代性视角来看,实践美学是古典美学,其古典性表现在理性、主体性、人类中心论、科学方法论、审美超越的缺乏、乐观主义历史进步观、古典自由观、现实主义文艺观等方面。由于其思想资源来自西方古典美学,实践美学无法回应审美现代性的一系列问题。
  • 论文
    吴顺虎
    2004, (6): 150-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真理与谬误,可能只有一步之差。科学的理论也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人认为它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学说,政治性强于科学性,在有些基本理论问题上缺乏强有力的说明;有人认为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刻画,对现代市场经济而言是过时的理论。其实,理论从来都是相对的,也一定是可以超越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踩在巨人肩膀上孜孜以求的学者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看到理论的篝火愈燃愈旺,我们看到人类文明和谐社会的曙光。
  • 论文
    丁煌
    2004, (6): 151-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众所周知,自美国行政学家威尔逊于1887年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管理学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间,行政学经历了多次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政府重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新公共管理在当代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越来越显现出其主导范式的地位。作为一种试图超越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而对于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特别是作为其思想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一问世,便在美国等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 论文
    管晓凤, 汪荣有
    2004, (6): 153-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4年10月19日至24日,中国伦理学会、江西师范大学和井冈山市政府在江西省南昌市和井冈山市召开了“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3个省市和军队系统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110多篇。会议选出了新一届学会理事会成员,陈瑛当选为会长。与会代表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关于民族精神的界说。部分学者指出,民族精神是该民族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和文化传统陶冶下所形成的并支撑着该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精华,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民族灵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