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郑杭生
    2004, (2):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持人语 ] 在 2003年第 1期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 ,刊登了一组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积极调整社会政策”的专题研究文章 ,围绕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的问题 ,探讨了中国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发展之路 ,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目前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现代化、体制转型和全球化的多重挑战 ,进入了高风险时期 ,如何应对社会风险 ,使中国沿着更加安全的社会的方向发展 ,同样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
  • 论文
  • 论文
    郑杭生, 洪大用
    2004, (2): 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转型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多重风险共生、社会自身在保障安全方面具有脆弱性、社会应对风险的思维具有极化倾向。为了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不仅要充分认识社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而且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多元化风险管理策略,正确认识国家的作用,高度重视风险教育,积极实践新型发展观。
  • 论文
    李路路
    2004, (2): 1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由于现代化和体制转型的双重过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风险是叠加的。现代社会的"时—空延伸"特征,以及中国体制转型所带来的多元化、市场化、非集中化、流动性特征,使得重建共享价值观体系、弹性社会结构、国家与社会的组织化体系、法治及社会信息沟通体系,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控制体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 论文
    杨雪冬
    2004, (2): 17-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族国家治理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中国的全球化进程是与社会经济转型同步进行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面临的社会安全问题与许多国家并不相同。2003年突然而至的SARS危机突显了在全球化时代保障社会安全的重要性及传统的国家中心治理结构的根本缺陷。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治理结构,在维持国家治理能力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更多的治理主体,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互补性的互增强治理网络,以应对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社会安全水平,就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 论文
    冯仕政
    2004, (2): 25-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信任危机对中国的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从经济方面来说,它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和经济秩序的紊乱;从政治方面来说,它削弱党和国家的政治领导,损害行政效能;从社会方面来说,它破坏社会团结,增加社会风险,阻碍社会发展。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信任危机的严重危害,采取长期、中期、近期等不同层次的社会政策,标本兼治,消除信任危机。
  • 论文
    周业安
    2004, (2): 32-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为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流派,对这一流派的地位和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它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关系是把握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关键。行为经济学不仅在分析范式上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有所不同,而且通过过程理性替代实质理性,实际上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基。
  • 论文
    刘凤良, 江艇
    2004, (2): 39-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为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新思潮。作为行为主义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行为宏观经济学为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但是,行为宏观经济学并没有从根本上背叛主流经济学传统,其实质是多样化的偏好假设,辅以经济当事人理性化的选择,为宏观经济提供更真实丰富的微观行为基础。因此,进一步扩展偏好—理性选择的分析框架是行为宏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储蓄不足和短期总供给的两个理论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 论文
    刘向东
    2004, (2): 46-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概念在理论范式、研究方法、概念性质、研究对象与构成等多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交易费用概念的泛用会严重冲击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在正本清源的前提下,借鉴和学习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研究的理论成果,是完善和丰富流通费用概念的理论内涵、发展贸易经济学学科的重要途径。
  • 论文
    周淑真
    2004, (2): 53-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文明的实质和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其最终表现形式是制度文明。政治的制度化程度决定着政治文明的程度,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基础性的支撑力量。建设政治文明的第一步不是简单的政治制度选择,而是在制度选择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建设。政党是国家政治的核心和主体,政党制度是一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政党制度决定着政治过程,决定着政治发展方向。我国政党制度建设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 论文
    戴木才, 余小江
    2004, (2): 60-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古希腊罗马时代将政治、文明等概念与城邦、公民、伦理、制度、国家组织等密切联系起来,对后来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萌芽。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在政治的意义上,"文明"这一观念从文明与野蛮的对立、表示个人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在理性与公正基础上代表良好的风尚与高雅的市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进入近现代,在法权制度的框架下,西方资本主义创造了丰富的现代政治文明,奠定了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人民主权、代议制民主、分权与制衡、法治、政府职能有限、政党政治、政治监督、正当法律程序、违宪审查等一系列政治文明的基本原理。
  • 论文
    杨伟民
    2004, (2): 68-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政策与社会需求和社会福利有直接的联系,社会政策研究涉及对社会福利的解释和评价、涉及社会政策的目的和社会追求等。这样的研究内容使社会政策研究与其他一些学科的研究相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挑战性。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和分析社会政策研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它的学术定位和研究主题,来论证社会政策研究的开放性和挑战性。
  • 论文
    叶裕民, 黄壬侠
    2004, (2): 75-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正在进入移民时期,流动人口呈现出如下特征:规模大、增长快、发达地区和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吸收区域、经济落后的人口大省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输送地、流动人口在距离上以近邻流动和中程流动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建制镇多于城市、流动人口的文化差异大。为了消减城市化的不稳定因素,急需根据中国流动人口的特征,建立稳定、公平、开放的城市化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公平的迁徙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公共住宅,改革城市设置标准,建立人口大省基础教育基金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论文
    苗东升
    2004, (2): 8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杂性科学主要是在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孕育、产生的,各色"后"字牌和"终结论"思潮是这种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但复杂性科学不可能仅仅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壮大,而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待全人类共同营造。
  • 论文
    曾国屏
    2004, (2): 89-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普里戈金在他的最后一本哲学著作《确定性的终结》中呼吁"我们需要一种更加辩证的自然观"。这不仅包括对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和生成关系的再反思,也包括对于演化世界的发展机制的哲理性探索,还包括对于人和自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关系的再追问,并力图促进西方文化传统和东方文化传统的再综合。他所期待的,是一种把自然看成是能够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然,是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从而也是追求一种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天然自然与社会自然具有统一性的自然观。
  • 论文
    赵天成
    2004, (2): 95-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与海德格尔实现了关于真理观的思维方式的两次变革,这两次变革基于两个不同时代的不同需要,且又存着逻辑上的关联。本文在阐述这两次变革的必然因由及内容的同时,着重论说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
  • 论文
    陈慕泽
    2004, (2): 101-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面要陈述的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想像的那么容易 ,其中包含着深刻的逻辑内容。老师对学生说 ,下周我将对你进行一次突击考查。这次考查将安排在下周一至周六的某一天 ,但没有任何根据使你可以推算出这是哪一天。否则 ,就不能称之为突击考查。
  • 论文
    李萍
    2004, (2): 104-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伦理价值是伦理学的核心,公共伦理价值则是公共伦理学的核心。公共伦理价值的具体形态应从公共行政的特殊性中提炼。公共行政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公务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常常面临着的伦理问题是如何将公共利益贯彻下去,如何协调各不同群体、组织的利益要求,因此,"尊重"成为了公共伦理价值的基本形式。
  • 论文
    孔伟
    2004, (2): 110-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有着深厚的实践和理论背景。全球化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民主理念和技术平台,治理理论和"第三部门"提供了协调、合作的管理模式,后现代理论提供了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公共管理具有开放性、主体多元性、公共性和参与性等特征。
  • 论文
    杨立华, 杨爱华
    2004, (2): 115-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学界所使用的"制度"概念可以划分为三个视野:社会学视野中的制度、政治学视野中的制度和经济学视野中的制度。不同视野中的制度有不同含义和发展路径,它们构成了当前制度研究中的"铁三角",并且由于各自内部的分歧,而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制度概念丛林"。但是,随着有关制度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种将制度和组织、机构等区分开来的倾向。
  • 论文
    马骏, 叶娟丽
    2004, (2): 122-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零基预算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被引入政府预算,并在以后对许多国家的预算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部门预算改革中,零基预算已经被确定为主要的预算编制模式。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部门,主流的观点都是将零基预算视为一种最好的预算模式。对零基预算在美国的实施情况的分析表明,零基预算在美国的实施是失败的。调查显示,零基预算在我国的实施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整体上来讲,也是不成功的。因此,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对于中国的预算改革来说,零基预算是不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呢?
  • 论文
    叶国灿
    2004, (2): 130-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管理从重视对事的管理到重视对人的管理,从侧重于微观管理到重视环境研究的战略管理,经历了从理性管理到非理性管理,又回归理性管理并走向融合的过程。管理主题的演进过程,集中体现了科技革命的成果,也揭示了企业管理模式演变创新的内在本质。知识经济赋予了现代企业管理明显的时代特征,组织管理弹性化、人才开发人本化、生产经营国际化、文化建设核心化成为企业管理模式发展创新的趋势。
  • 论文
    程延园
    2004, (2): 136-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体谈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也是现代西方国家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十分奏效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它不仅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水平,而且本身就是化解劳资冲突的一种重要方式。解决我国在推行集体谈判制度中面临的问题,是发挥集体谈判调整作用的基础。集体谈判既是确保现行法律执行的手段,又是创建新规范的重要形式。集体谈判制度发展的方向,依赖于我们选择协约自治还是政府主导模式。
  • 论文
    史彤彪
    2004, (2): 143-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宪政建设存在三个方面的沉痛教训:一是在人身自由方面并未建立起真正的保障制度,表现为缺乏独立的维宪机构、相应的救济权和足以平衡立法权的司法权威,从而导致生灵涂炭。二是实行无限制的民主制,表现为复归古代的唱名、鼓掌表决,群众旁听议会辩论的无序化。三是缺少契约文化,表现为民众高于宪法的观念根深蒂固和高频率的宪法替换。
  • 论文
    高鸿
    2004, (2): 151-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起肖前 ,提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套书 ,很多人都有深刻的印象。这套在中国学术界和大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教科书 ,浓缩着肖老一生执著追求真理的漫长历程。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中 ,以自己的著述和思想 ,在新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肖前 ,还担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特邀成员、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顾问;他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并被收入剑桥世界知识名人录。
  • 论文
    刘劲杨, 刘永谋
    2004, (2): 155-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 2月 8日至 10日在北京召开 ,来自全国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社政司、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 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郝立新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首席专家刘大椿教授主持。研讨会集中了政府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专家、学者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的意见 ,同时启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和意见归纳如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