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2003年, 1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3-09-16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冯景源
    2003, (5):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又一次理论创新,它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所谓理论创新,主要是指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唯物史观理论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具有内在联系。
  • 论文
    弗·让·凯列
    2003, (5): 8-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世纪之初,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显露出新的趋势。首先,由于所有社会问题都具有复杂的、复合的性质,为了全面地研究这些问题,复合的、跨学科的或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得到广泛采用。其次,各门学科中对人的问题的关注日益加强。最后,只要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思考新的生活现实和科学成就从而不断发展,它就能够保持自己的吸引力。
  • 论文
    孟建伟
    2003, (5): 13-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如何理解人文科学的性质及其定位的问题上,须克服并超越狭隘的实证主义和狭隘的人文主义的科学观。既要理解人文科学的科学性,又要理解人文科学的人文性;既要从科学经验出发去理解人文科学,理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统一性,又要从人文经验出发去理解人文科学,理解人文科学与艺术等人文文化的深刻关联;既要看到人文科学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环节,又要看到人文科学也是人文文化的重要环节。人文科学是沟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 论文
    李淮春, 杨耕
    2003, (5): 2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力图建构一个既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又符合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重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传统哲学例子",而是要在"双重解读"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用中国哲学话语说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 论文
    王全宇
    2003, (5): 30-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即从人的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生产方式出发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成为合理理解现实的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而人的本性在马克思那里展现为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人的本性的需要,实质上是主体人的内在价值的尺度,这通过人的经验事实可以得到合理说明。
  • 论文
    陈泽环
    2003, (5): 36-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畅、甘绍平和廖申白的相关论文涉及了这样一个问题:应用伦理学是基本价值观还是程序方法论?这确实是一个有关应用伦理学学科性质的核心问题。在当代社会的条件下,就确立一种比较合理的应用伦理学观念而言,我们既要看到其"程序方法"和"分析工具"性质的突出,同时又要坚持它的基本价值观性质,实现这两种基本特性的良性互动:在一种共鸣性、共同性的基本价值观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应用伦理学的"程序方法"、"分析工具"等特性;在其"程序方法"、"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合理地形成共鸣性、共同性的基本价值观。
  • 论文
    白暴力
    2003, (5): 4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本位世界"是经济学的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社会财富具有四个基本性质:人类有用性或效用性、劳动性或稀缺性、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社会财富实体与物理学中的光一样,也具有两象性,即自然物质和对象化劳动这两个实体,其中对象化劳动是财富的社会实体,构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标准,社会财富可以划分为: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生理财富与心理财富、以物质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与以意识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
  • 论文
    高培勇
    2003, (5): 49-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经连续实施5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始终未能在拉动消费需求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要延续以往成效并克服上述缺憾,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应当引入"以改革促增长"的新思路。在拉动需求和推动改革并重的旗帜下,通过一系列举措的相应安排或调整,放大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功效。
  • 论文
    周蔚华
    2003, (5): 53-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出版的产业功能历来被研究者所忽视或否认。对出版的产业定位的分析说明,出版产业是现代信息产业的一个最重要部分———信息内容部分,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资源,是社会财富,它减少了交易成本,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增长理论也说明了出版产业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论文
    王利平
    2003, (5): 61-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管理传统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继承和发扬管理传统中具有现代意义的部分,转化性地创造中国管理传统,建设企业文化,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任务。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合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主要通过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执行操作层面三个层面来实现。其中,整合了传统"天人合一"观和和谐观的现代企业价值观,作为矫正"人治"传统弊端的制度权威的确立,"修己安人"传统下管理者个人的身体力行,"家""国"背景下情感融通手段的有效运用,是几个基本方面。
  • 论文
    左美云, 许珂, 陈禹
    2003, (5): 69-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的学者可以分为三个学派:行为学派、技术学派和综合学派。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企业职能管理和流程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这些交叉领域汇总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本文给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灯笼"模型,以及企业知识管理的十大内容: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共享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学习型组织;知识资产管理;知识管理的激励系统;知识管理的技术与工具;知识产品的定价与版本;知识员工的管理;学习与创新训练。把企业知识流的管理概括为"知识流小车"模型。
  • 论文
    周文霞
    2003, (5): 7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授终身制是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授的获得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程序要求。教授终身制是保证学术自由、提供经济保障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职业的有效手段,同时这一制度也存在着激励动力不足、保护无成就教授的弊端。完善终身制的方法是终身教授评估制度。这一制度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提示我们,在中国高校教师任用制度的改革中,任何一种方案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要善于进行利弊比较分析,同时终身制与短期合同制可以并存于同一教育体系,关键在于找到互补点。
  • 论文
    葛荃
    2003, (5): 83-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作为一脉相承的政治文化遗存与当代中国的哲学思维有着深层的联系,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需要观照传统的积淀。政治主体分为"社会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主体"两个层面。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思维的根本缺失是"社会政治主体"认识的缺席与"政治权力主体"认识的强化,致使社会一般成员的政治认知、政治人格及政治参与意识先天不足,更缺乏政治权利意识,因而,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正是要从这里着手。
  • 论文
    王英津
    2003, (5): 91-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是对立统一的互动关系,其对立性主要表现为两者在权限划分与配置上的反比例关系和两者在政治运行中的双向互控;其统一性表现为两者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两者对立性和统一性的基础和根源,表明两者关系的实质是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表明,两者的关系通常呈现出三大规律性特点,即政治权利的范围日趋扩大,政治权力的范围日趋缩小;两者关系日趋法制化、明晰化;两者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正确理解和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 论文
    刘志刚
    2003, (5): 99-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宪法诉讼的目的,是宪法诉讼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对宪法诉讼机制性质的认识而为诉讼活动之展开预先设定的目标。宪法诉讼制度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解决宪法冲突(通过解决宪法冲突维护宪法秩序);二是保护宪法权利。制约宪法诉讼目的的主要因素包括:立法者对宪法冲突被进行司法性评价的容忍度和宪法裁判法官们对自身使命的认知;宪法诉讼目的的实现方式;宪法私法适用的程度、方式。确立宪法诉讼目的应予考量的价值要素包括秩序、法治和自由。
  • 论文
    吕景胜
    2003, (5): 107-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紧急状态法为我国立法空白。借鉴国际上紧急状态立法形式,阐述我国紧急状态法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立法选择,探讨紧急状态法的基本原则、紧急状态指挥机构、紧急状态预防、紧急状态信息通告与发布制度、紧急状态程序的启动、紧急状态应对预案、紧急状态的应对措施等问题。
  • 论文
    万林艳
    2003, (5): 115-1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民文化是由平民创造或为他们创造的、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它肯定平民的实践主体地位,具有真实、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色彩,关注平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必将取代大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角。随着文化研究对象的转变,文化研究的目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等也将发生相应的转变,从而完成从大众文化到平民文化的范式转换。
  • 论文
    孙敏强
    2003, (5): 121-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学的自觉并不意味着整个文学领域瞬间的和永久性的彻悟,它呈现为一个充满曲折和反复的漫长过程。文学的自觉首先意味着对文学本质和审美特性的深刻认识,其与人的自觉和语言观的进步密切相关,文学自觉的过程是诗由史复归于诗,即文学和文学观从作为史官文化代表的儒家经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过程,也是语言复归于人和人思想的工具的过程,这正是庄子语言观的意义所在。诗的复归从庄子开始,文学的自觉过程尚在继续。
  • 论文
    陶礼天
    2003, (5): 126-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味"论"艺"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的传统特点,但学术界主要对"诗味论"研究较多,而对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涉及甚少。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要通俗、有"俚趣",二是要有"境界(意境)"。本文初次从通论角度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的"味"论及其主要特点,做了一个总体性的论述,旨在分析戏曲理论批评著作中的"味"及"趣"之概念的审美内涵,分析戏曲"趣味"论与其"境界(意境)"论的关系,由此说明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家关于戏曲"美感"论的主要观念。
  • 论文
    胡伟希, 田薇
    2003, (5): 133-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由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的态度为根据,可以将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将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终极信念与原则去追求的思想理念型自由主义;二是根据中国现实对自由主义加以修正的政治功利型自由主义;三是以疏离政治的方式将自由主义理想贯彻在学术和教育中的学术超越型自由主义;四是对中国自由主义运动进行批判性检讨的文化反思型自由主义。
  • 论文
    于同申
    2003, (5): 140-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重新兴起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各个方面,似乎形成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一统天下。但就在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同时,在西方经济学家中也出现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批判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强烈呼声,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可能带来的危害,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日益式微。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及其误区进行重新认识,可以把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放到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避免经济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和曲折,取得更大的经济发展。
  • 论文
    华林甫
    2003, (5): 148-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肯定直辖市发挥强大作用的前提下,从中国历史、外国经验中分析了值得借鉴的有效成分,进行利弊分析后得出了我国直辖市应改为"城市省"或"都"的结论,认为其中改为"城市省"更具有可操作性。由此,中国的省级政区通名可统一为"省"(普通省、城市省、自治省)。
  • 论文
    李朝东
    2003, (5): 155-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西北师大政法学院承办的以“文化价值与生活意义”为主题的海峡两岸文史哲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8月29—31日在兰州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学者们从文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等领域,跨学科、多视角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 论文
    赵履宽
    2003, (5): 156-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及其开发水平的竞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媲美,但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却日益突出。加入WTO与国际接轨后,对中国的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人力资源,使之转化为人力资本,提高组织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企业与文化教育界人士的共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