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0-5420  CN 11-1476/C

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期论坛
  • 本期论坛
    纪宝成
    2002, (3):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2年4月28日,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激动人心的日子。这一天,整个人民大学校园沉浸在欢乐和兴奋当中,全校师生迎来了盼望已久的一天,江泽民总书记亲临人民大学进行考察,和人民大学的师生代表进行了亲切的座谈,并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江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中国人民大学这个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65年来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人民大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 专题研究
  • 专题研究
    罗国杰
    2002, (3): 8-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工作,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江总书记重申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提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五个高度重视”,并对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强调必须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他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创造新的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为了深入学习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刊专门组织了这组笔谈,以飨读者。
  • 专题研究
    陈先达
    2002, (3): 1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很荣幸两次聆听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在去年北戴河八七讲话中,江总书记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的光辉论断;这次江总书记来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工作,在四二八讲话中又提出了五个高度重视、五点希望。
  • 专题研究
    郑杭生
    2002, (3): 13-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4月28日,江泽民同志到我校进行了视察。我作为一个在中国人民大学生活和工作近半个世纪,现在仍然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有机会当面聆听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感到特别亲切和兴奋。
  • 专题研究
    冯俊
    2002, (3): 15-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泽民总书记2002年4月28日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对哲学社会科学最系统、最全面、最具有指导性的论述。江总书记在讲话中重申去年北戴河八七讲话中四个同样重要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的充分肯定;提出两个十分重要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社会功能的全面阐述;五个高度重视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发出的号召、提出的要求;五点希望是党和政府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和指明的努力方向。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使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了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感到重任在肩。
  • 专题研究
    刘大椿
    2002, (3): 17-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泽民总书记2002年4月28日考察中国人学向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迈进是一次空前的历史性机遇,而且将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 专题研究
    陈雨露
    2002, (3): 20-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了关于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江总书记重申了八七讲话中四个同样重要的精神,进一步提出五个高度重视和五点希望。我作为青年学者的代表,在座谈会上向总书记汇报了财政金融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情况,并亲耳聆听了这一重要讲话,更深刻地体会到总书记对中国人民大学和全体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 哲学·文化
  • 哲学·文化
    张立文
    2002, (3): 22-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西传统思辨方法是二值逻辑系统特有的思维方法,是带有一定偏执性的方法,它并不容纳多样性存在,而要达到一。传统二元对待与对待统一思辨方法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基于此,必须超越中西传统思辨方法,彰显和合学的和合方法。中西传统思辨方法可概括为“求一法”、“对立法”、“写实法”。和合方法可谓“生生法”、“创新法”、“意境法”。其操作层面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协调法、平衡法、互补法、双赢法。
  • 哲学·文化
    张世英
    2002, (3): 28-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奥地利宗教家、哲学家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认为人生与世界具有两重性: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可以用“我—它”公式称谓前者,用“我—你”公式称谓后者。布伯的思想蕴涵着很深刻的意义,即以万物为认识对象和征服对象的活动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人生的最高意义不在于人己分立、物我隔离的“主客关系”式,而在于对民胞物与、万物一体关系的领悟。布伯的见解对于片面地陶醉于主体认识客体和征服客体的我国思想文化界来说,应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 哲学·文化
    廖申白
    2002, (3): 3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正在经历全球化进程。对于全球性问题和跨国犯罪,进行国际间的合作和国际社会的恰当的干预已经成为维护健康的全球秩序的必要因素。普遍干预主义似乎在任何时候都不合理,然而纯粹的非干预主义也是不可取的。干预仅当为遏止巨大暴行和恢复和平所必需时才是正当的。在针对无辜平民的恐怖主义攻击已经具有全球规模、并且可能威胁每个国家的人民的今天,国际社会尤其需要形成一种正当的国际干预的伦理。这种干预诚然需要以现有的国际法为依据,但它尤其需要得到不同宗教和伦理传统的重叠的共识的支持。
  • 哲学·文化
    曹明德
    2002, (3): 4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是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伴随着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的伦理变革,人类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扩展至非人类存在物。这种生态伦理观的转变为当代生态法学提供了伦理学基础。
  • 经济·社会
  • 经济·社会
    卫兴华, 冯梅
    2002, (3): 47-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的信息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研究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以及经济信息化对经济体制、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是经济理论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探讨经济信息化对企业制度、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我国的应对方式。
  • 经济·社会
    胡乃武, 王春雨
    2002, (3): 54-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加入WTO,赋予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意味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放在国际经济环境中全盘考虑。国际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时代特征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
  • 经济·社会
    曾湘泉
    2002, (3): 60-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现代“公平与效率”这一价值理念出发,我们既要关注起点的公平,也应当更多地关注结果和过程的公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制度外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我们无法准确测算实际的“制度外”收入水平,以及实际的“制度外”收入差距的程度,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与运行带来了挑战。我们要在强调效率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被排除成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 经济·社会
    李迎生
    2002, (3): 67-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我国工业化的新格局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际进程,目前,我国应该建立相对独立的面向乡镇企业(小城镇)从业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我国城乡社会结构转型的客观需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规范化改革,保证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顺利进行。从长期看,面向乡镇企业(小城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必将与城市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统一。
  • 经济·社会
    秦志华
    2002, (3): 7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领导者的权威程度如何,是影响企业状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契约经济学指出,以命令服从的权威关系取代讨价还价的交易关系,是企业区别于市场的根本标志,但对权威是如何产生的,契约经济学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经验表明,仅靠监督机制,不足以保证企业的市场活力,相反,在很大程度上,企业的活力与其凝聚力相关。只有与企业凝聚力联系起来思考,才能较好地理解企业领导权威的形成机制。应把经济学分析与社会学和行为科学分析结合起来,建立企业领导权威的跨学科理论解释模型。
  • 政治·法律
  • 政治·法律
    王英津
    2002, (3): 80-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程序有传统政治程序和现代政治程序之分。程序政治是基于现代政治程序而运作的民主政治,它有静态和动态两种表现形式。程序政治具有自律约束、监督控权、协调稳定和修正弥补四大基本功能。它在现代民主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对程序政治的功能和地位的分析,并结合我国政治民主化的特点和现状,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治民主化的重点应转向程序政治建设。
  • 政治·法律
    谷雪
    2002, (3): 88-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公共组织的构建中,必须重视其核心要素“政策”的自利性倾向。公共组织构建必须首先考虑“组织功能”,然后才能设计组织结构;公共组织应采取“小集团”化设计,采取功能和目标的可识别化设计理念;公共组织的构建必须建立组织的识别机制和政策的终止机制;公共组织必须有自身的信任机制;公共组织必须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 政治·法律
    邓云
    2002, (3): 9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刑事诉讼行为秩序是诉讼行为的和谐、稳定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状态;只有以有序化的诉讼行为运作才能恢复失序的社会关系;理想的刑事诉讼行为秩序应当以诉讼角色的确当性、诉讼行为的可控性、诉讼行为的可预期性和诉讼行为的良性互动性作为基本表征。
  • 政治·法律
    杨正万
    2002, (3): 100-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惩罚犯罪的制度诱因导致了被害人诉讼地位的低下,在提升被害人诉讼地位的世界潮流的推动下,我国赋予了被害人以当事人的诉讼地位。然而仍然有学者主张被害人的非当事人地位,导致这种认识的原因之一是对被害人诉讼地位价值认识的不到位。对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程序公正价值的研究应从程序中立性、程序平等性、程序参与性、程序公开性、程序对话性等方面展开。
  • 政治·法律
    尹玉吉
    2002, (3): 107-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院士制度起步很晚,恢复和建立社会科学院士制度更是步履维艰。为此,党、政府以及领导人与社会科学界已就这一重大问题做过大量的工作,尤其是1980年、1993年和1994年,相继恢复和设立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制度与工程院院士制度以来,要求恢复和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士制度的呼吁与讨论更趋热烈。社会科学院士制度是对有重大社会科学成就者的一种认可和激励机制,是全面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得力措施。社会科学使命重大,恢复和建立社会科学院士制度势在必行。
  • 文学·历史
  • 文学·历史
    朱靖华
    2002, (3): 112-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轼研究如欲有所突破,就必须从“全能”、“通才”的视角来观察和探索苏轼,要改变当前单纯以诗论诗、以画论画等偏执一隅的狭隘做法,走向综合交叉研究的康庄大道。因为苏轼本身就是艺术综合论者,他的“体兼众妙”、“兼百技”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著名论断,阐明了他鲜明的综合融通的艺术观点;而“通其意”的创发理论,更丰富了他多技巧多风格融通创变的创造性实践。研究者不仅宜具备诸种艺术科学知识和多项创作技巧的修养,还应具有综合交叉、兼通互融的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深层次、多角度地发现其诗画书法叠印复加的精湛技艺,研究他心灵中将各种艺术文化要素实行有意义的综合所产生的无比浑厚、极富意义而又不可预料的新论述成果。
  • 文学·历史
    徐兆仁
    2002, (3): 117-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制动力,大战略是通过对全部动力系统的协调、支配、控制、运筹等全方位的活动,产生影响和决定历史演化方向、社会发展状况的力量。清王朝的政权兴亡命运和清代社会发展演化的曲线为大战略的设计和运筹的状况所决定,既受到大战略实施主体所在集团利益和阶级利益的直接影响,也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以及最高决策者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本刊编辑部
    2002, (3): 124-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临近“七一”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对“七一”讲话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贡献做出宏观的审视,总结和交流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和《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于2002年4月20日召开了“纪念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发表一周年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劳动价值论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分享到: